作品介紹

文學所往事


作者:王平凡     整理日期:2014-08-19 12:57:23

   《文學所往事》的內(nèi)容共分三輯,共三輯40篇40萬字篇幅,第一輯“人非”,情真意切追憶文學所老人往事,鄭振鐸、何其芳、俞平伯、錢鐘書、馮至、陳翔鶴、鐘敬文、蔡儀、卞之琳、袁可嘉、朱寨、毛星、陳冰夷、范寧等名家音容笑貌歷歷在目;第二輯“物是”,認真老實追溯文學所的建制與歷史,在人與事的記錄里,總結(jié)新中國文學研究及機構(gòu)的事實和經(jīng)驗;第三輯“紀年”,精心結(jié)撰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大事記及有關(guān)資料。作者以第一手文獻,老老實實記錄新中國文學研究最高機構(gòu)60年往事,圖文并茂,栩栩如生,情深意長。
  作者簡介:
  王平凡,1921年生,1955年至1985年歷任中國科學院哲社部文學研究所(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所黨總支書記、所長等職。王素蓉,1953年生,《長篇小說選刊》編審。
  目錄:
  第一輯人非
  卞之琳:消失在蒼茫的天涯
  毛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附:憶毛星同志
  鐘敬文:吾儕肩負千秋業(yè)不愧前人庇后人——百歲老人鐘敬文探望記
  馮至:以狹窄之心,納無盡宇宙
  附:馮至同志的為人與治學精神
  蔡儀:逝去的春色何處尋
  附:喬象鐘阿姨講蔡儀
  袁可嘉:“暮靄里盞盞燈火喚歸家”
  周文:走出延安的第一樁文人案
  陳冰夷:尋找過去的腳印
  俞平伯與何其芳:“舊時月色”“不怕鬼”
  附:知音,良師和益友——何其芳是如何正確地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
  范寧: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第一輯 人非
  卞之琳:消失在蒼茫的天涯
  毛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附:憶毛星同志
  鐘敬文:吾儕肩負千秋業(yè)不愧前人庇后人——百歲老人鐘敬文探望記
  馮至:以狹窄之心,納無盡宇宙
   附:馮至同志的為人與治學精神
  蔡儀:逝去的春色何處尋
   附:喬象鐘阿姨講蔡儀
  袁可嘉:“暮靄里盞盞燈火喚歸家”
  周文:走出延安的第一樁文人案
  陳冰夷:尋找過去的腳印
  俞平伯與何其芳:“舊時月色”“不怕鬼”
   附:知音,良師和益友——何其芳是如何正確地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
  范寧: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附:懷念范寧先生
  朱寨:那些故人舊事
  宗璞:靜靜地流于筆端之下
  陳翔鶴:寫不下去的回憶
   附:總有一天人們會提起他們(作者:馮立三)
  第二輯 物是
  “學部”大院:兒時記憶中的斷片
  陳涌、王平凡訪談錄:回憶“文學研究所”及其他
  鄭振鐸:老所長也成了批判對象
  何其芳:“我們要有遠見”——憶何其芳同志如何領(lǐng)導科研工作
  何其芳、錢鍾書與俞平伯:多少風雨事
  唐瞍:未完成的《魯迅傳》
  賈芝:“君懷凌云志,百歲還嫌少”
  馬學良:染遍紅霞再看綠
  王平凡:刻在記憶中的歲月
    ——尋訪延安陜北公學、聯(lián)防司令部
  第三輯 紀年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早期大事記(1953~1966年)
    ——鄭振鐸、何其芳領(lǐng)導時期的文學所
   附一:沙汀、荒煤對文學研究所的貢獻(1977一1984)
   附二:《文學所早期大事記》附識
  我親歷外國文學研究所之曲折路(1964一1975年)
   附三:從學部臨時領(lǐng)導小組到院政治部(1975一1980年)
  民族文學研究所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紀事(1978年6月~2001年春)
   附四:如何建設(shè)民族文學研究所——給李鐵映院長的信
   附五:賀敬之同志關(guān)于加強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工作的一次談話記錄
   附六:民族文學研究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紀事片段
   附七:雄偉壯麗的史詩——祝賀電視連續(xù)劇《格薩爾王》播出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遠去的身影 
  文學研究所于1953年2月22日創(chuàng)建,至今60周年了。當時文學所附歸北大,直到1955年轉(zhuǎn)歸中科院社科部。文學所集結(jié)了國內(nèi)許多頂級的學者,為開展新中國文學研究的新局面,在那個一切都“政治掛帥”的年代,他們?nèi)倘柝撝,他們堅韌不拔,用畢生的心血為今天留下了無數(shù)的經(jīng)典;厥淄拢切├贤镜囊羧菪γ矚v歷在目,借建所60周年之際,僅以此書作為對那些老同志的紀念!
  鄭振鐸、何其芳是第一任正副所長,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百廢待興,文化事業(yè)也同樣面臨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原則下的全面整理和重新認識的問題。毋庸諱言,我們經(jīng)歷了許多“運動”,經(jīng)歷了“十年浩劫”,走了許多彎路。到“文化大革命”后,沙汀、荒煤、許覺民同志來到文學所,率領(lǐng)全所同志撥亂反正,恢復所的各項工作,取得了輝煌成績。
  1955年國慶節(jié)后,我調(diào)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所 (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 。這年 4月,黨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時,劉少奇同志  文學研究所于1953年2月22日創(chuàng)建,至今60周年了。當時文學所附歸北大,直到1955年轉(zhuǎn)歸中科院社科部。文學所集結(jié)了國內(nèi)許多頂級的學者,為開展新中國文學研究的新局面,在那個一切都“政治掛帥”的年代,他們?nèi)倘柝撝,他們堅韌不拔,用畢生的心血為今天留下了無數(shù)的經(jīng)典。回首往事,那些老同志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借建所60周年之際,僅以此書作為對那些老同志的紀念!  鄭振鐸、何其芳是第一任正副所長,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百廢待興,文化事業(yè)也同樣面臨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原則下的全面整理和重新認識的問題。毋庸諱言,我們經(jīng)歷了許多“運動”,經(jīng)歷了“十年浩劫”,走了許多彎路。到“文化大革命”后,沙汀、荒煤、許覺民同志來到文學所,率領(lǐng)全所同志撥亂反正,恢復所的各項工作,取得了輝煌成績。1955年國慶節(jié)后,我調(diào)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所(后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這年4月,黨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時,劉少奇同志指出:黨派去科學機關(guān)服務(wù)的同志則不能以學者資格出現(xiàn),要老老實實為科研服務(wù)(《楊尚昆日記》上冊,1955年4月27日)。這就成為我長期以來對待工作的指導思想。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先后經(jīng)歷了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等科研組織機構(gòu)初期籌建的風風雨雨!拔母铩鼻,我在文學所從事黨的組織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為了做好服務(wù)工作,虛心向?qū)<覍W習,積極參加學術(shù)活動。我特別敬重鄭振鐸、何其芳同志為人為文的高尚思想和品德。他們的學術(shù)思想和領(lǐng)導藝術(shù)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在十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我在外文所親眼目睹了“四人幫”迫害廣大干部、知識分子和摧殘文化的罪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及時糾正冤假錯案,平反、落實政策、恢復名譽,我深深感受到黨對廣大干部、知識分子的愛護和關(guān)懷。1979年,我走上少數(shù)民族文學科研戰(zhàn)線。在這里體會最深的是,黨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高度重視;貞浲拢窍M偨Y(jié)經(jīng)驗教訓,改善和加強黨對文學研究工作的領(lǐng)導。1985年,我正式離休。2000年,我將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理事長的工作也交了班。我想利用時間,把我在文學所為科研服務(wù)的對象——人和事整理出來,供后人參考?上,我年邁體衰,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幸運,得到女兒王素蓉支持。最關(guān)鍵是我和女兒共同完成了《文學所早期大事記》,我相信,這是對歷史負責的一件大事。后來在素蓉鼓勵、幫助、照顧下,又在這基礎(chǔ)上陸陸續(xù)續(xù)把外文所、民族文學所早期大事記片斷完成。她利用節(jié)假日,協(xié)助我錄音,搜集資料,征求意見,反復修改,終于完成文稿。在這過程中,所接觸的故人舊事又引起素蓉濃厚的興趣,她先后寫下了多篇訪談、散文隨筆……  卞之琳:消失在蒼茫的天涯一?內(nèi)心的遺憾是永遠永遠記得2000年12月2日下午,鄰家伯伯——九葉詩人之一的袁可嘉先生遠道從美國趕回,準備來參加卞之琳先生九十華誕、《卞之琳文集》首發(fā)式及學術(shù)討論。他一到家即過來與我父親相約同去看望卞之琳先生。卞之琳先生家電話接通了,電話里傳來的卻是卞先生的女兒青喬的哭泣聲,并告知:卞之琳先生上午去世了。本來風塵仆仆興沖沖的袁可嘉先生及我那老爸驚呆了,一時接受不了這個消息,要知道內(nèi)心的遺憾是——永遠永遠!遺憾一:袁先生在美國女兒處居住多年,現(xiàn)年事已高,身體不是太好,袁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讀外文系時,馮至先生和卞之琳先生都在聯(lián)大任教,袁先生為卞先生九十華誕、《卞之琳文集》首發(fā)式及學術(shù)討論會等活動,曾籌劃了很久。已79歲高齡的他這次不顧家人勸阻,甚至伯母的反對,最后結(jié)果是——女兒小敏請了一個月假,陪同回國。然而,滿懷興奮的袁伯伯竟與卞先生擦肩而過……遺憾二:在卞伯伯去世的前一天,青喬曾給父親來過電話,告知:卞伯伯感覺不太好,想見我父親一面,我父親當時患重感冒多日,恐傳染卞伯伯,答應待好了馬上去,誰想感冒耽誤了父親最后見卞先生一面,卞先生那沒有說出的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了……我是后來知道這些的。卞伯伯給我的感覺永遠是淡淡的、縹緲的。馮至先生的女兒馮姚平有這樣一段描述:“我認識卞伯伯是抗戰(zhàn)時期在昆明的時候。那時候,雖然窮,卻很熱鬧,常常有客人到我家來。后來我知道,他們是楊振聲、聞一多、聞家駟、朱自清、沈從文、孫毓棠、卞之琳、李廣田等諸位先生。他們當時都在西南聯(lián)大教書,由楊振聲先生建議,大家每個星期聚會一次,互通聲息,討論些共同關(guān)心的話題?赡苡捎谖壹椅恢眠m中,聚會地點就選在我家。當時我還小,弄不清來的都是哪些伯伯,可是有兩位印象卻很深。一位是李廣田伯伯,因為他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兒,每次見了我,總要向我傳遞一些她的信息。另一位就是卞伯伯了,當時他還沒結(jié)婚,自然沒有孩子,而且也從不和我說笑,但給我的印象特別深。那時候我的父親和他的朋友們都是出門穿一件長衫,可卞伯伯與眾不同,總是一身西裝,我記得是咖啡色的,戴著金絲邊的眼鏡,又年輕,又精神。后來我學會了‘風度翩翩’這個詞時,馬上想到的是卞伯伯!倍嗄昵,在我還沒有工作時,因病在家休養(yǎng),爸爸想讓我繼續(xù)考學,于是就請卞先生的夫人青林阿姨幫我補習功課,和我就伴的當然少不了他們的女兒——青喬。那時,我經(jīng)常有幸出入卞之琳先生家,卞伯伯總是淡淡微笑著,然后繼續(xù)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我沒有與卞伯伯對過話,更沒有交流,我總覺得卞伯伯書房里很靜,甚至很怕去打擾他,總是遠遠地望著——那時我只知道他是個大詩人,翻譯過莎士比亞戲劇種種。袁可嘉先生曾說,我在1941年秋天進入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才知道卞之琳的名字,當初還把“卞”字寫成了“卡”字。1942年上他的翻譯課,覺得他口才不怎么樣,批改作業(yè)卻很認真,很見功力。不久,我讀到他著的用土紙印刷的《十年詩草》,經(jīng)歷了一次大振奮:“中國新詩竟然有這樣的杰作!”那時,我雖然看不懂但還是悄悄背過一些卞先生的詩,現(xiàn)在還記得的只是那首膾炙人口的《斷章》而已。授課之余,青林阿姨和我們閑談中也講些她自己的故事,有時青喬給我們彈彈鋼琴曲,《致愛麗斯》是我那時最喜愛聽的曲子。卞伯伯從不加入,好像他根本就不存在。有時,青林阿姨還帶著我和青喬去東安市場買新衣服。真的那段很清晰、然而又是那么遙遠……后來,我上班了。從那以后,我好像再也沒去過卞伯伯家,當然卞伯伯家的事還常絲絲飄入我的耳——來自我的父親。據(jù)說卞伯伯的冷傲在所里是出了名的,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衣著總是很講究,戴著眼鏡,一副目不斜視的樣子。在一次整風運動中,院里組織了一個批判班子并制定由卞伯伯負責,后來批判文章發(fā)表了,文章雖然冠以集體的名義,卻完全是卞伯伯一人的“作品”,也因此卞伯伯成了“整風”的對象。父親曾與卞伯伯同在社科院外文所。作為同事、領(lǐng)導,卞伯伯對父親是很信任的,卞伯伯很多事都會向父親征求意見,但做事依然會我行我素,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對組織的那種信任,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極書生的一面。甚至,他家很多小事他都會和父親聊——包括女兒工作、嫁人及家里的一切一切等等!@二十來年,他家發(fā)生了什么,我真的沒太在意。先是1995年青林阿姨的離去,接著又是卞伯伯悄悄地“消失在蒼茫的天涯”,一切都是悄然的。人真的往往是不知珍惜身邊的東西,當你醒悟之時,一切都飄向遠方,再也抓不著了。我不知這些年忙些什么,我不知自己有多麻木,二十年來,我竟沒有再邁進過這個門。要知道這其中的遺憾又有多少?我不知道青林阿姨會不會怪罪我的不懂事,會不會怪罪我的不善言表。 二?丁香樹:《離合記緣》當我再次邁進這個門時,客廳里不見了爽快的青林阿姨,書房里也不見了那永遠掛著淡淡微笑的卞伯伯。家中擺設(shè)變化不大,只是多了一只后來曾與卞伯伯相伴的大黃咪咪——據(jù)說卞先生去世的前幾天曾突然問起:冰心去世后,她家的貓怎么辦了?在那里,我見到的變得忙忙叨叨的青喬。略顯憔悴的她,很難讓我與二十年前文靜少語,有著白白凈凈面龐的小姑娘相連。父母親的先后離去,居然讓她變得令我刮目!青喬告訴我,現(xiàn)每當晚上回來時,走進干面胡同,遠遠望著四樓那沒有燈亮的家,淚水便情不自禁地流。卞伯伯在時,盡管他行動不便,但夜晚回來時,看見那盞燈就有暖暖的輕松的感覺。她真不愿進那冷清的屋子。她真的還想圍著卞先生忙得團團轉(zhuǎn)……青喬還告訴我,這些年為了照顧父親她很少出門,父親的突然去世,她竟開著車一路不知不覺——差點出了北京城。全然不知了距離、不知了時間……青喬,一直在講述卞伯伯的故事:一天,青喬和媽媽外出回來晚了,一碗覆蓋著厚厚一層油的肉湯不見了。她們正在分析是不是被卞先生倒掉時,卞先生冒出一句:今天我喝了一碗很膩很膩的粥……一天,青喬剛做了一盤油燜大蝦給卞先生,轉(zhuǎn)過臉發(fā)現(xiàn)卞先生竟與家中的大黃咪咪臉對著臉的就餐呢——要知道,當小貓剛剛抱來時,卞先生可是反對的。近九十的老人,天天要喝“碧雪”——卞先生總是這么反著說!鄦绦χv著淚珠卻慢慢往下淌……我默默地聽著,不知該做些什么。青喬把我?guī)详柵_,一棵幾乎等高于她家四樓陽臺的丁香樹,好像正在向她家探頭張望,尋找主人,我想起卞先生生前之作《離合記緣》,說的是他偶爾從社科院里撿到一枝丁香枯枝,帶回家來栽入盆中,第二年春竟開花了,過了若干年把它移植樓下,就長成今天這樣高大,卞先生文章中還提到,過去每年為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俞大縝做“丁香生日”,后來俞教授的離去,曾令卞先生“倚陽臺悵望憶昔而不勝愁”……我知道卞伯伯還有許許多多放心不下之事,有他的作品研討會、有他的文集、有他的唯一女兒青喬、有他的大黃咪咪……他想找父親來叮囑叮囑、商量商量……我知道,青喬一直抱憾當時沒有緊緊抓住卞伯伯的手,否則卞伯伯不會不告而別。我知道,青喬怕卞先生在天那一方,仍需要筆墨,所以在送卞先生上路的那天,將筆一枝又一枝的給卞先生帶上。我還知道,作為卞先生學生的袁可嘉先生,與卞先生失之交臂僅差半天之痛。他在卞先生身旁喃喃細語,久久不愿離去。望著父親,我不敢多問。我們的遺憾真的是——永遠永遠!卞伯伯喜愛丁香,我只有默默地采摘心中的“丁香花”,獻給淡淡的卞之琳先生!獻給熱愛生活的青林阿姨!愿淡淡的清香永相伴在天國那邊的……2001年3月28日作(王素蓉) 





上一本:黃河蒲津渡遺址 下一本:把世界帶進中國:從澳門出發(fā)的中國近代史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文學所往事的作者是王平凡,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