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災害生態(tài)與明清易代》從生態(tài)、災害史的角度來闡釋明清易代這一變化巨大的歷史時代。從六個方面進行展開:明清之際自然災害的基本狀況,專門統(tǒng)計了崇禎、順治兩朝三十四年間發(fā)生各類災害的州縣數,通過數據去尋找這一時期自然災害的基本規(guī)律、變化特征與形成機制,并以此去解讀明清易代過程中的一些重大政治、經濟與社會現象。明清之際災荒、戰(zhàn)亂中的人口損失,通過回測法與借用法探討了明清易代過程中人口損失量,對當前相關研究進行一些修正,并比較了各類災害與戰(zhàn)爭在人口損失中的權重大小。明清之際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從商品市場內在的脆弱性探尋了生態(tài)危機向社會經濟領域蔓延的途徑及原因,從饑民食物的角度考察了災荒的演進過程并用糧價量化分析了災荒的程度差異。明清之際災荒、戰(zhàn)亂與地方社會的重構,討論的是災荒與戰(zhàn)亂中地方社會的應對方式,對明朝宗室、士紳階層與地方精英三大群體的行為選擇與歷史命運進行了詳細論述。明清之際政府救荒能力的歷史分析,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對比了明末崇禎朝與清初順治朝的政府救荒能力。綜述了近百年來學術界對明清易代的五種解釋模式,是對明清易代研究進行的一次學術史的回顧。 作者簡介: 劉志剛,歷史學博士,現任教于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從事明清災荒史與環(huán)境史、洞庭湖區(qū)域生態(tài)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全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南大學青年助推項目各1項。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史林》、《清史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 目錄: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時段 第一章明清之際自然災害的基本狀況 一、災害的總體狀況 二、各災害的具體特征與影響 三、明清之際災害的形成機制 第二章明清之際災害與戰(zhàn)爭中的人口損失 一、人口損失的數量考辨 二、人口損失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明清之際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 一、饑民食物與災荒演化 二、災荒與商品市場的脆弱性 第四章災害、生態(tài)與地方社會的重構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時段 第一章 明清之際自然災害的基本狀況 一、災害的總體狀況 二、各災害的具體特征與影響 三、明清之際災害的形成機制 第二章 明清之際災害與戰(zhàn)爭中的人口損失 一、人口損失的數量考辨 二、人口損失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明清之際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 一、饑民食物與災荒演化 二、災荒與商品市場的脆弱性 第四章 災害、生態(tài)與地方社會的重構 一、明朝宗室的消亡 二、士紳階層的分化 三、地方豪強的人生際遇 四、地方社會治亂變換的生態(tài)史分析 第五章 明清之際政府的救荒舉措與效果評估 一、明末清初政府救荒能力的對比分析 二、明末政府救荒能力的歷史考察以崇禎四年吳牲賑陜?yōu)槔?br/> 三、順治十年前后直隸水災與政府救濟 結語 附錄 明清易代的五種解釋模式 一、民族革命的解釋模式 二、王朝更替的解釋模式 三、階級革命的解釋模式 四、近代化的解釋模式 五、一種新的解釋模式:生態(tài)一災害史研究 六、結語 附表一 部分省區(qū)所轄州縣變更表(以明末為參照) 附表二 明清之際自然災害統(tǒng)計表(1628-1661) 附表三 明清之際災害性人口損失表(1628-1661)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