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者: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歷史(上下)》是一部描述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文明史的杰作,在美國出版后即不脛而走,暢銷不衰,已被譯成20多國文字。 《發(fā)現(xiàn)者: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歷史(上下)》全書分四卷:“時間”、“陸地與海洋”、“自然”和“社會”。 在第一、二卷中,作者丹尼爾·J·布爾斯廷通過歷史上翔實而有趣的故事,娓娓動聽地敘述了人類初始各種偉大的發(fā)現(xiàn):人類第一項偉大發(fā)現(xiàn)是時間?一星期有7天?時鐘是怎樣發(fā)明的?陸地與海洋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為什么中國人沒有“發(fā)現(xiàn)”歐洲和美洲?為什么人們那么久后才知道地球是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等等。 在第三卷中,作者翔實地描述了從眼鏡到望遠鏡以及顯微鏡等拓寬人類視野的新發(fā)明,以及人類如何將這些新發(fā)明用于茫茫大海引航、探索深邃無垠的天宇、觀察肉眼所不及的微生物機體的奧秘,從而開辟了航海學、天文學、微生物學、胚胎學等知識領域的新前景。作者還生動地敘述了發(fā)現(xiàn)家們不畏千難萬險地尋覓新奇罕見的物種,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動植物分類學,又為人們進一步揭開了大自然的奧秘。 在第四卷中,作者另辟蹊徑敘述了人類共同生活的社會,從古老的人類起源、原始人的沖突入手,敘及人類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風采,并探索了古代文明與近代文明的關系。同時,作者以流暢的筆觸、獨具只眼地介紹了人類一切智慧之母,即記憶術和印本書籍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認為記憶術和印本書籍是人類文化得以延續(xù)和進步的保證。作者還敘述了溫克爾曼和謝里曼等先驅者如何艱難地發(fā)掘古典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古希臘和羅馬等地輝煌的建筑物和古物寶藏,開考古學之先河。最后,作者以淵博的學識闡述了人類學,對人類社會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作了系統(tǒng)的評價。 《發(fā)現(xiàn)者: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歷史(上下)》堪稱一部展現(xiàn)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史的巨作,不僅廣采博引,資料豐富,而且貫通古今,頗具獨到之見。 作者簡介: 丹尼爾·J·布爾斯廷(1914—2004)是美國著名文學派史學家,也是曾獲普利策獎的《美國人》的作者。1989年,布爾斯廷因其一生對文學的卓越貢獻,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他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達12年之久。 早年,他就是著名的羅得斯獎學金獲得者,曾經(jīng)在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美國歷史,成績卓著;后來曾任羅馬大學、京都大學等?妥淌冢挥鴦虼髮W還聘他為該校三一學院的研究員,并授予文學博士學位。 他的一些著作已被譯成歐洲各國文字、日文和中文。特別是《發(fā)現(xiàn)者》一書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影響甚廣而又膾炙人口的巨著《美國人》(3卷本)和《發(fā)現(xiàn)者》的姐妹篇《創(chuàng)造者》、《探索者》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翻譯出版。 目錄: 致讀者 第一卷時間 第一編天體之國 第二編從日光計時到時鐘計時 第三編傳教士的鐘 第二卷陸地與海洋 第四編想象中的地理 第五編通向東方之路 第六編世界倍加寬廣 第七編美洲的意外發(fā)現(xiàn) 第八編海路通向四面八方 第三卷自然 第九編看到肉眼不能看見的東西 第十編人體內部 第十一編科學走向普及致讀者 第一卷時間 第一編天體之國 第二編從日光計時到時鐘計時 第三編傳教士的鐘 第二卷陸地與海洋 第四編想象中的地理 第五編通向東方之路 第六編世界倍加寬廣 第七編美洲的意外發(fā)現(xiàn) 第八編海路通向四面八方 第三卷自然 第九編看到肉眼不能看見的東西 第十編人體內部 第十一編科學走向普及 第十二編將萬物分類編目 第四卷社會 第十三編擴展知識領域 第十四編揭開過去 第十五編考察現(xiàn)在 描繪天堂與地獄要探索地球、大陸和海洋的形狀,很大的障礙不在于無知,而在于認識上的錯覺。想象使人們勾勒出一些粗略的輪廓,可以在瞬息問適應自己的希望與恐懼,而認識只能由經(jīng)驗的逐步積累與互相矛盾的證明而得到增進。村民們自己害怕攀登山峰,因而認為死去的人處于那個不能進入的天空高處。 天體是表現(xiàn)生生滅滅的最佳例證。太陽每夕西下,每晨又重升,月亮每月再生。每次再生的月亮是否就是原來的那個天體呢?日落時在天空中閃閃發(fā)光的繁星是否就是黎明時消失的那些呢?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像星辰那樣能死而復生。無怪乎人們認為天體,特別是月亮,與死者的復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將舉例說明來自古代希臘和羅馬的這些觀念,并提醒大家,這種觀念并非僅僅產(chǎn)生于地中海區(qū)域或歐洲世界。 在希臘的遠古時代,月亮女神赫卡忒被認為是鬼魂的召喚者,是冥府女神。按照東方流行的占星術,月亮的幽冷光線能使死者肌體腐朽,從而使其靈魂出竅,脫離塵世苦海而上升天堂。古代敘利亞人在月光最皎潔之夜晚在墳墓祭祀,想使亡靈早日超升。東正教會也是為了實現(xiàn)這種愿望而為死者選定葬禮日子的。 印度教的占老經(jīng)文《奧義書》說:“所有離開塵世的人都前往月亮,他們的氣息使月亮在上半個月膨脹起來。”追隨波斯圣哲摩尼(約216—約276)的摩尼教信徒們在他們的神秘教義中賦予月亮以光輝的作用,把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和基督教的教義混合成為一種相當有吸引力的新教派。許多早期的基督教徒,包括圣奧古斯丁在內,都受其影響。他們解釋說,每當月亮從地球攝取了發(fā)光的靈魂,它就成為半鉤形。 月亮把這些靈魂轉送至太陽后,就漸漸虧蝕。月亮之舟每月在天河往返,載上一批批新來的靈魂,定期把這些靈魂轉送上更大的太陽之舟。半鉤狀的彎月是永生不滅的象征。古代的巴比倫以及凱爾特諸國和非洲各地,人們都以此來裝飾墓石。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議員們,都以象牙彎月裝飾在鞋上,作為他們精神純潔的象征,因為貴族死后,其靈魂將被送往天堂,在月亮上步行。 靈魂飛升月球,已不只是個譬喻。根據(jù)斯多葛派的學說,月亮周圍有一個由特殊物質組成的環(huán)帶。靈魂是一種燃燒著的氣息,自然地通過空氣向天空的火焰上升。靈魂在月亮附近找到了天空的以太“門廊”,而以太是一種與靈魂的本質極為相似的物質,因此靈魂以平衡的狀態(tài)在那里飄蕩。每個靈魂都是一個賦予智慧的火球,所有的靈魂在發(fā)光的月亮周圍匯合成一種永恒的歌唱隊。這種觀念與畢達哥拉斯學派過去所主張的不同,即埃律西昂樂土不是在月球上,而是在月球周圍的以太層中,只有純潔的靈魂才能進入這里。 根據(jù)當時流行的天文學,月球是七大行星中最低的一個,它的以太層與地球的不潔凈大氣層最為接近。畢達哥拉斯學派與斯多葛派想象靈魂環(huán)繞月球一周后又返回地球。因此,“在月下”一詞是用來指地上的、塵世的或生命短暫的萬物。 也許,正如歐洲民間故事所說的那樣,人各有其歸屬的星宿,由他的地位和命運決定星宿的明暗。在人誕生時,他的星發(fā)出光芒,而在人死亡時,星也就隕滅。所以流星可能表示某人死亡。亞歷山大的優(yōu)西比烏斯主教在五世紀時就感到奇怪:“在亞當與夏娃時代,難道天上只有兩顆星嗎?諾亞和其他七人以方舟度過洪水之災后,難道天上只有八顆星嗎?”每個人出生時,都有一顆幸運或不幸之星在他頭上。拉丁詞ascrosus(不幸之星)的意思就是命運不利。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感謝我們的“幸運之星”。 許多人想過,如果死后的靈魂變成鳥,飛離塵世,那么靈魂不就自然會上升到天體去嗎?世世代代死去的前人,不可勝計,這就可以解釋天空的星為何如此眾多了。有人認為,銀河聚集著無數(shù)死者精靈,是死者靈魂的大道。奧維德敘述了維納斯如何隱身降臨元老院,把愷撒的靈魂從他的肉體帶回天堂去,這個靈魂又如何成為火焰,飛越月球,變成一顆有尾巴的彗星。 ……P99-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