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王陽明:知行合一


作者:度陰山     整理日期:2014-08-19 12:09:50

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悟道實際發(fā)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nèi)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于內(nèi)、無敵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學是圣賢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不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
  在經(jīng)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后,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nèi)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
  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shù)十年巨寇。
  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nèi)平定了寧王之亂。
  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
  本書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作者簡介:
  度陰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碩士,暢銷書《帝王師:劉伯溫》作者。大學時便反復誦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陽明事功與“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積薄發(fā),著成這部唯一從“知行合一”角度闡釋王陽明人生的通俗全傳。
  目錄:
  序章心學誕生的前夜
  心學橫空出世
  心學誕生的前夜
  第一章為什么悟道的是王陽明
  何謂第一等事
  兩件荒唐事:新郎失蹤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
  轉(zhuǎn)捩點
  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劉瑾風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釋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敵人序章心學誕生的前夜
  心學橫空出世
  心學誕生的前夜
  第一章為什么悟道的是王陽明
  何謂第一等事
  兩件荒唐事:新郎失蹤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
  轉(zhuǎn)捩點
  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劉瑾風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釋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敵人
  心學的政治力朱陸異同貴人王瓊
  第二章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
  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
  橫掃詹師富
  勝敗由心,兵貴善用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金龍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會用計
  定力的交鋒
  只怕有心人
  心學入門課——大學問
  風雨又來
  第三章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
  不被待見的寧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針鋒相對
  寧王革命了
  安慶保衛(wèi)戰(zhàn)
  決戰(zhàn)朱宸濠
  費心為哪般
  真誠的權(quán)變:最難不過斗小人
  致良知
  偉大的楊廷和
  不許來京
  再見,楊廷和
  第四章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
  萬人齊捧王陽明
  李福達案
  有請王陽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謝謝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掃穴
  追憶祖先
  賞還是罰,這是個問題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心學對我們有什么用——強大內(nèi)心的終極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去心中賊之私情
  去心中賊之私欲
  閑思雜慮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規(guī)
  我們該追求什么
  如何對付惡
  不要操心
  獲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對立
  第六章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無理
  萬物一體
  心外無物
  心外無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為何說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為何單獨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發(fā)動便是行了
  實踐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斷力
  如何光復良知
  致良知:聽從第一感覺
  致良知: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
  后記
  1519年農(nóng)歷六月十六凌晨,王陽明在臨江鎮(zhèn)對幾個小知縣說,朱宸濠有三個選擇:第一,從南昌直襲北京;第二,從南昌突襲南京;第三,死守南昌城。如果他用第一計,由于北京方面沒有準備,他很可能旋轉(zhuǎn)乾坤,江山社稷危如累卵。如果他用第二計,長江南北必是血流成河,他運氣若好,搞不好會是南北對峙。如果他用第三計,那天老爺保佑,等政府軍一到,他只能困守南昌,滅亡指日可待。
  有人問王陽明,按您的猜測,朱宸濠會用哪一計?
  王陽明回答:“朱宸濠志大才疏。志大才疏的人膽子小,瞻前顧后,尤其是對老巢有感情。如果他知道勤王之師正在準備攻打他的南昌城,他肯定會用第三計,死守南昌。”
  有人不以為然,說:“勤王之師連影都沒有。朱宸濠氣焰萬丈,肯定不會用第三計!蓖蹶柮鳑]有糾纏于這個問題,而是對臨江鎮(zhèn)的縣令說:“你這個地方離南昌太近,又是交通樞紐,朱宸濠一支部隊就能把我們一窩端,所以我決定去吉安!
  當王陽明從臨江去往吉安的路上時,朱宸濠已在實踐他的宏圖大略了。他的一支精銳兵團在1519年農(nóng)歷六月十六、十七兩天時間里突襲南康、九江,大獲成功。當王陽明在六月十八到吉安府時,朱宸濠已穩(wěn)固了南康和九江的防御。
  王陽明死都不想讓朱宸濠實行他的第二條計策,他決心讓朱宸濠死守南昌。當然王陽明要把他釘死在南昌城,必須倚靠計謀。在開始他的謀劃前,他要各地還效力政府的官員招兵買馬,集結(jié)起一支可以上戰(zhàn)場的部隊。
  憑著這支臨時湊起來的部隊,王陽明開始了他的布置。首先他傳檄四方,把朱宸濠罵了個狗血淋頭,要天下人都知道朱宸濠造翻就是和全天下人作對,和良知作對,是自尋死路;其次,他以南贛巡撫的身份要求江西各地軍政長官起兵勤王。但這些只是占據(jù)了道義制高點,道義制高點是否可以產(chǎn)生效力,要有實力支撐;再次,他讓伍文定帶領(lǐng)那支臨時湊起來的部隊到離南昌六十公里的豐城敲鑼打鼓,聲稱要進攻南昌。最后的計謀,才是王陽明用兵之策最完美的展現(xiàn)。
  這個計謀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偽造了各種迎接正規(guī)軍進駐南昌的公文,在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規(guī)軍的人數(shù),粗算一下,大概有十萬人。公文中還聲稱,約定在本年六月二十合圍南昌城,次日拂曉發(fā)動總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陽明“回復”說,不要太急躁,為了避免重大傷亡,攻城是下策,應該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殲滅戰(zhàn)。
  他還偽造了答復李士實和劉養(yǎng)正投誠的書信。在信中,他對兩人棄暗投明的態(tài)度表示深深的欣賞,并且答應兩人,在平定朱宸濠后會給兩人升官發(fā)財?shù)臋C會。他再偽造朱宸濠手下指揮官們的投降密狀,然后讓人去和平時與朱宸濠結(jié)交的人相談,在會談結(jié)束后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自然,這些偽造的公文統(tǒng)統(tǒng)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這些造假計謀不以為然,他們問王陽明:“這有用嗎?”
  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只說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員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會疑!
  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這位地方官當然不明白王陽明的意思。王陽明就解釋說,朱宸濠雖然苦心經(jīng)營多年,但他的造翻不得人心,雖然有那么多官員都歸順了他,有很多人卻是被形勢所迫,并非是他們良知使然。也就是說,朱宸濠表面上人多勢眾,實際上各懷心思,所以他的失敗是遲早的事。但是,如果讓他出了南昌城,所過之處必是血流成河,百姓遭殃。我用了這么多計謀,無非是讓他多留在南昌城。
  一天,那么百姓就少受一天劫難。我的良苦用心,希望你們可以了解。
  在場眾人聽王陽明如此說,都感動得要流下眼淚。
  正如王陽明所預料的,朱宸濠對著那些公文,果然起了疑心。他立即派人私下打聽劉養(yǎng)正和李士實,情報人員沒有在這二人身上找到造翻的證據(jù),卻在二人的家人那里得到可靠情報。他們的家人都被王陽明好心照料,二人的家里人衣食不愁、夜夜歡宴。朱宸濠又派人到豐城去查探王陽明部隊的虛實,發(fā)現(xiàn)豐城城上果然旌旗蔽日,城里人喊馬嘶,據(jù)他那心膽俱裂的情報人員分析說,豐城里的部隊大概有十萬人。
  朱宸濠不再疑了,而是確信了下面的事實:王陽明集結(jié)了大部隊準備攻南昌;政府軍正從四面八方云集南昌;兩個狗頭軍師三心二意,簡直是混賬王八蛋;他的部隊指揮官們也是首鼠兩端,準備站在勝利者一邊。朱宸濠想到這里,就大怒若狂?晌覀兪冀K有個疑問,他既然已確信李士實和劉養(yǎng)正懷有貳心了,為什么不殺了二人?不過在李士實看來,朱宸濠現(xiàn)在對他的態(tài)度比殺了他還難受。因為當他向朱宸濠分析王陽明在故布疑陣時,朱宸濠不理不睬。當他向朱宸濠建議按照原計劃在1519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親自帶領(lǐng)主力直奔南京時,朱宸濠“哼”了一聲,說:“你呀老眼昏花了嗎,看不到現(xiàn)在的形勢啊,政府軍就要來了,咱們必須先守住南昌城才能進行下一步!
  李士實愕然,不過出于責任還是勸說朱宸濠立即領(lǐng)兵北上直趨南京,朱宸濠死都不聽。李士實和朱宸濠結(jié)交以來第一次大失所望,他嘆息、流淚,忽然就想到王陽明,狠狠地罵道:“這個王八蛋真是詭計多端!
  ……
  





上一本:朝鮮漢文史籍叢刊 下一本:畫說華之源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作者是度陰山,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