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重塑“畬人”贛南畬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作者:曹大明     整理日期:2014-05-19 00:33:08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重塑‘畬人’:贛南畬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項目編號:10YJC850001)的資助。書稿首先概述贛南畬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成因和現(xiàn)狀,認為族群認同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強度。闡明贛南畬民通過族源、祖地的歷史記憶使其族群認同得以重構。強調民族識別之后,畬民是享受國家民族優(yōu)惠政策的少數(shù)民族,并在地方現(xiàn)代建設中發(fā)揮出重大作用。進而指出贛南重塑“畬人”的文化實踐,不僅是東南散雜居少數(shù)民族民族識別和文化自覺的過程,更是國家民族關系的地方性話語。
  目錄:
  序:………00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jié)問題的提出………003
第二節(jié)相關理論與學術史回顧……004
一、理論回顧-004
二、畬族相關研究回顧……017
第三節(jié)資料、方法與基本框架……027
一、資料來源及分類…027
二、主要研究方法……029
三、成果框架……030
第四節(jié)贛南的生態(tài)地理與畬族概況………031
一、贛南的生態(tài)地理…031
二、贛南畬族概況……034
第二章區(qū)域歷史上的“非漢”族群
第一節(jié)百越與山都木客…049序:………00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jié)問題的提出………003
  第二節(jié)相關理論與學術史回顧……004
  一、理論回顧-004
  二、畬族相關研究回顧……017
  第三節(jié)資料、方法與基本框架……027
  一、資料來源及分類…027
  二、主要研究方法……029
  三、成果框架……030
  第四節(jié)贛南的生態(tài)地理與畬族概況………031
  一、贛南的生態(tài)地理…031
  二、贛南畬族概況……034
  第二章區(qū)域歷史上的“非漢”族群
  第一節(jié)百越與山都木客…049
  第二節(jié)“蠻僚”與“峒寇”…056
  第三節(jié)“畬賊”……062
  第四節(jié)“山野子”…075
  小結………081
  第三章民族身份的確認
  第一節(jié)從“蠻僚”到國民:近代國族主義話語下的畬民……085
  第二節(jié)識別的歷史………089
  一、1950年代的識別…089
  二、1980年代贛南畬民民族成分的恢復………095
  第三節(jié)贛南畬族識別的反思………102
  一、誰的“畬族”?………102
  二、標準何在?……106
  小結…………113
  第四章歷史記憶的重構:以族源、祖地為中心
  第一節(jié)族源記憶的重構……118
  一、盤瓠的“隱沒”………118
  二、盤瓠的“復現(xiàn)”………135
  第二節(jié)祖地記憶的重構……147
  一、“河南說”與“中原說”………148
  二、“寧化石壁說”………151
  三、尋根鳳凰山…………161
  小結…………164
  第五章畬族認同下的文化實踐
  第一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恢復”:以信豐“三月三”烏飯節(jié)為例…167
  一、信豐“三月三”烏飯節(jié)的醞釀、籌備與展演…168
  二、畬族藝術團的成立及其對畬族文化的傳播…184
  三、影響:來自畬、漢村民的聲音………—188
  第二節(jié)民間信仰的“畬化”:尋烏汶口的例子………192
  一、江東廟“迎故事”的“征用”…193
  二、祖先祭祀的“畬化”……214
  第三節(jié)畬族特色建筑的打造:南康赤土的例子……219
  一、赤土畬族鄉(xiāng)與藍姓畬族……220
  二、從盤瓠到鳳凰:建筑中的民族特色…………222
  三、人類學的分析:作為象征資本的特色建筑……231
  小結………233
  第六章結論……237
  參考文獻……241
  附錄一……261
  附錄二……265
  附錄三……266
  附錄四……267
  附錄五……269
  附錄六……271
  附錄七……273
  跋……287贛南畬族1954年開始識別,1956年確認為314人,后增至72237人(2008年統(tǒng)計)。畬族人口的飆升主要因新識別而增。歷史記憶是族群認同的基質。歷史記憶的“工具論”(功利論)所認為的傳統(tǒng)畬姓的客家人群的“畬化”解釋有片面之嫌。其實,“工具論”只是對歷史記憶的助推而已。沒有文化元素的客觀存在,就難于保存族群的歷史記憶,進而維系族群意識。即使這種意識只是沉淀于下意識層面,但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從“自在”躍升為“自覺”。以這種“根基論”為主導,兼采“工具論”,是本書的理論取向。
  贛南藍雷等姓群體在識別為畬族之前,他們是亦客亦畬的族群。在民族政策的場域中,原生文化因素發(fā)掘,歷史記憶揭示,族群認同彰顯,這就是著者的解析邏輯。然而,本書的學術價值,更在于用詳盡的事實證明:傳統(tǒng)畬姓,世系來源,始祖崇拜,香爐數(shù)符,“山野子”俗呼,亦顯亦隱的特異慣習等諸多文化特質一旦匯聚起來,就形成“互文”(context)的文化解釋,地方性的族群歷史記憶得以清晰顯影,進而在社會語境(situation)中催生出民族認同意識。
  新識別為畬族的人群,具有這些特質遺存的并不多見,普遍是有此失彼,甚或僅憑傳統(tǒng)畬性也躋入識別。即使是遺存的某些特質,也遠離普識的標準,如始祖崇拜蛻變?yōu)樯罱。而傳說的歷史記憶,也與公認的表述相去甚遠。不過,只要一脈相連,蛻變和衍異仍予以認可。新識別的贛南畬族表明了所存特質和記憶的簡陋,因此識別后的文化重建,便是畬族認同的文化表述和展示的規(guī)范化或趨同化。這讓人聯(lián)想起不及格卻入學再重修補考的事兒。1980年代以后的贛南畬族識別,并不是惟功利的族屬幻變,而是對贛南這一歷史上畬族文化重災區(qū)進行放寬標準的識認。
  要求民族識別的文化自覺,1980年代首先在贛南安遠縣啟動。他們是明代晚期遷入贛南的閩西畬民的后裔。即使是1950年代贛南惟一識別的興國畬族,也是明代晚期遷入贛南的閩西畬民的后裔。這說明明代中期王陽明“巡撫南贛”時對贛南畬族實行圍剿的高強度和“(新民)教化”的徹底性,也說明散雜居的畬族,其廣布的空間優(yōu)勢,可以彌補某一區(qū)域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時間斷層。大抵說來,明晚期以后主要來自閩西、其次來自粵東的畬族文化,助燃甚至是延續(xù)了贛南的畬族文化。
  曹著還論述了新識別為畬族的贛南地方族群的文化展示。這些展示的資源也兼采自閩、浙畬族。這些文化展示,或有過多的濃墨重彩。然而,這種濃重的色彩,是對歷史缺損和遺憾的追補,是封建時代郁結的暢快釋懷。從匍匐到站立,從隱形到亮相,這正是贛南畬族在當代民族政策所構建的社會語境的心語表達和縱情放歌。
  事實是科學研究的基石,人類學民族學尤以田野為重。著者踏遍青山,考察調訪,甚至從贛南“游擊”到我當年插隊的閩西武平大禾鄉(xiāng)。“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碧接戁M南畬族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這一首部專著,也透露著科研之道和田野魅力。





上一本:全透視簡明中國通史 下一本:接近真實的漢朝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重塑“畬人”贛南畬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作者是曹大明,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