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王權(quán)的覆滅:1640~1649英國革命史


作者:基佐,陳思霂     整理日期:2014-03-14 09:53:26

本書敘述了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歷史,回顧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反動統(tǒng)治,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興起,資產(chǎn)階級與新貴族結(jié)成聯(lián)盟的過程;主要敘述了革命的起因、國會內(nèi)的斗爭、第一次內(nèi)戰(zhàn)、克倫威爾的崛起、軍隊內(nèi)部的沖突、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等重大事件。1640~1649,短短九年為何會發(fā)生如此劇烈的改變?本書會給你一個答案。
  
  作者簡介:
  基佐(1787~1874年),既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為歷史學家,基佐在法國史學史上居有重要地位,提出了運用綜合與分析代替過去單純敘述歷史事實的編纂方法。本書則是他運用這種方法的代表作。
  
  目錄:
  第一章溝通與決裂
——查理一世登基之初的三次議會
(1925~1929)
查理登基時的英國國情?002
第一次與第二次議會?010
第三次議會的召開與解散?015
第二章黎明前的黑暗
——查理一世專制時期(1629~1640)
政治與宗教的雙重專制?030
人民的不滿與反抗?045
蘇格蘭的暴動?055
第一章溝通與決裂
——查理一世登基之初的三次議會
(1925~1929)
查理登基時的英國國情?002
第一次與第二次議會?010
第三次議會的召開與解散?015
第二章黎明前的黑暗
——查理一世專制時期(1629~1640)
政治與宗教的雙重專制?030
人民的不滿與反抗?045
蘇格蘭的暴動?055
第三章沖鋒號的吹響
——議會的恢復與斗爭(1640~1642)
議會對改革政治與宗教制度的嘗試?068
斯特拉福德的受審與死亡?076
愛爾蘭暴亂?082
國王被革命逼離倫敦?088
國王的秘密備戰(zhàn)?099
第四章初升的太陽
——第一次內(nèi)戰(zhàn)爆發(fā)(1642~1643)
國王的諾丁漢起兵?112
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117
議會的敗退與反抗?126
第五章希望之火不滅
——第一次內(nèi)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1643~1645)
議會的不和與獨立派的興起?138
國王在牛津的行動?144
戰(zhàn)火重燃?152
休戰(zhàn)期雙方的努力?163
第六章君權(quán)的衰落
——保王黨軍隊全面潰。1645~1646)
納西比戰(zhàn)役?176
保王黨在西面戰(zhàn)場的全線失利?182
議會軍隊攻克牛津?191
第七章鷸蚌相爭
——獨立派與長老會派的斗爭(1646~1647)
國王的被捕?200
議會與軍隊的矛盾?207
軍隊在倫敦的勝利?216
平等派士兵起義?224
第八章最后的宿命
——第二次內(nèi)戰(zhàn)與查理之死(1647~1649)
議會對國王的徹底失望?234
第二次內(nèi)戰(zhàn)爆發(fā)?239
議會中各派地位的變化?250
殘余議會?259
國王之死?262
第一章溝通與決裂
  ——查理一世登基之初的三次議會
 。1925~1929)
  帝王們繼承了先輩的王位,同時也繼承了先輩的過錯。查理認為人民應該相信他,因為他沒有做過壞事。人民卻認為,只有將以往弊端的根源全部革除,才不必為將來擔憂。
  查理登基時的英國國情
  1625年3月27日,查理一世登基;4月2日,宣布召開議會;6月18日,下議院開始集會;6月22日,前朝的反對者本杰明?拉迪亞德爵士提出了一項議案:從此以后,必須重視維護君民之間的和諧。拉迪亞德爵士解釋說:“他做了國王,我們對他也有諸多期望。他天性和善,沒有惡習,曾游歷外國,受過議會的教育,因此國家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
  整個英格蘭確實滿懷希望,盡情歡樂。一個新國王登基了,自然會產(chǎn)生很多新的希望與歡樂,這些希望與歡樂是很嚴肅認真且普遍存在的,也是看起來很有根據(jù)的。查理做王子時為人嚴肅,行為端正,毫不放蕩,被公認為奉教虔誠,勤儉好學,寡言但不難親近,莊重但不傲慢。在家庭中,他彬彬有禮,有條不紊;在宮廷上,大臣們敬畏他的儀態(tài)與風度;在民間,他以良好品質(zhì)贏得了人民的敬愛。他的一舉一動都展現(xiàn)出他是一個正直高尚、能夠主持公道的人。英國人看夠了詹姆士一世的卑鄙行徑和他的喋喋不休、迂腐不化,以及呆板而優(yōu)柔寡斷的政策,F(xiàn)在,英國人有了一個受人尊敬的國王,就有了享受幸福和自由的希望。
  可是,查理與英國人民并不知道,此時君民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嚴重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造成這種矛盾的諸多根源還在不斷發(fā)展,不久就會破壞他們相互諒解并達成一致的可能性。
  此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兩種革命,一種是顯而易見的,一種則是不易察覺卻又明確存在的。第一種發(fā)生在歐洲帝王的權(quán)利方面,第二種發(fā)生在英國社會和人民的風俗習慣方面。
  當時的歐洲大陸,各國的君權(quán)逐漸擺脫過去的束縛,變成近乎絕對的專制。在法蘭西、西班牙、德意志帝國等地,君權(quán)已經(jīng)將封建貴族壓制下去,也不再去保護平民的自由。原本高傲的貴族們好像連失敗感都沒有了,他們聚集在國王周圍,看著國王華麗的排場,并引以為榮;本性膽怯的人民,更樂于在這樣的秩序下生活,因為君主的統(tǒng)治反而帶給他們以前不曾享受過的幸福,他們努力致富,增長知識,卻不抱有去政府謀求一官半職的想法。當時天賦君權(quán)和人民必須服從的言論盛行。即使對此有不滿的地區(qū)或人民,也只發(fā)生過很輕微的反抗?傊,國內(nèi)和平與繁榮的局面,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都粉飾了這種純粹專制制度的弊端,使帝王們產(chǎn)生一種妄自尊大的信心,老百姓也表現(xiàn)出帶有欽佩情緒的順從。
  這是歐洲大陸的整體情況,英國也不例外。自從1485年都鐸家族登基以來,就不再有驕橫的諸侯與之作對。因為他們的勢力太弱,無法獨自與國王斗爭。以前他們團結(jié)起來還能維持自己的權(quán)利,有時還能共同以武力行使國王之權(quán);但如今這些貴族早已四分五裂,又窮奢極欲,尤其是經(jīng)過玫瑰戰(zhàn)爭之后,更加勢衰力微。就這樣,這些長久以來不受節(jié)制的貴族幾乎毫無抵抗就屈服了,起初屈服于亨利八世的驕橫霸道,隨后又屈服于伊麗莎白的巧妙政策。亨利成為教會首領,又擁有很多財產(chǎn),就大手大腳地將產(chǎn)業(yè)分給他所寵幸的家族,貴族于是開始向善于巴結(jié)君主的宮廷大臣角色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是在伊麗莎白時期完成的。她是女人,又是女王,還有輝煌的宮廷,這些加起來正好滿足了她的個人愛好,并增大了她的權(quán)利。貴族們高高興興地聚集到宮廷來,卻沒有激起人民的怨恨。這是一種千載難逢的誘惑:能向一個深得人心的君主效忠,同時能在經(jīng)常舉行的宴會上博取女王的歡心。
  這樣的政府,是有利于國家的,因此人們對專制制度并不計較,大臣奴顏媚骨,人民真心愛戴。女王的全部危難,就是人民大眾自己的危難,因此紳士們對女王的效忠已天經(jīng)地義。這也被認為是基督教徒和市民的職責所在。
  自從都鐸王朝以來,歷代英格蘭王族所走過的道路,斯圖亞特家族也亦步亦趨。詹姆士一世是蘇格蘭人,有吉斯家族血統(tǒng)。以他的家族歷史而言,在感情上應該傾向于法蘭西,在大陸尋找同盟;但一個英格蘭國王,又常常將歐洲大陸的人看作仇敵。不久,人們就可以看出,當時已成為歐洲絕對君主制基礎的原則,對他的影響要比對伊麗莎白甚至亨利八世更深。他以神學家的高傲和國王的自命不凡,宣告實行那些原則。他用了許多冠冕堂皇的語言,來抱怨自己的權(quán)利受到限制。他有時不得不使用更為直接的論證,來為他的政府措施、任意監(jiān)禁人民或違法征稅進行辯護。到這個時候,他就以法蘭西或西班牙君主為榜樣。他的大臣們對下議院說:“英格蘭國王的處境不應該低于和他地位相同的人。”反對宮廷的人也不知如何應對上述言辭。人們都相信,帝王的尊嚴要求所有的帝王都能享受同樣的權(quán)利,但是人民又要求自由,他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這兩件相悖的事情。
  查理王子從孩提時代起,就在這種看法與準則中成長;成人之后,更深受這樣的信念熏陶。西班牙將公主許配給查理,白金漢公爵建議查理秘密前往馬德里親自向公主求婚。這個浪漫的計劃很合年輕王子的意,但他的父親詹姆士不允許,甚至被氣哭了。而最終與其說詹姆士對兒子讓步,不如說是他對寵臣做出了讓步。1623年3月,馬德里以隆重盛大的儀式歡迎查理。查理親眼看見馬德里的華麗,君主的莊嚴和至高無上,大臣的崇拜、人民的尊敬如同宗教禮儀一般?v使有少數(shù)人反對,國王也能憑自己的意志進行鎮(zhèn)壓。當然,查理最終與西班牙公主解除了婚約,而娶了法蘭西公主亨利埃塔?瑪麗亞,因為他的父王覺得只有這兩個王朝才配互相聯(lián)姻。這門親事對英格蘭王子的影響,同他在馬德里所感受到的一模一樣。巴黎或馬德里的君主制,在查理眼中,都表明了君主的地位是天生合法的。
  因此,英格蘭的君主政體,遵循著與歐洲大陸其他君主制國家同樣的方針。其他地區(qū)已經(jīng)完成君主專制的革命,他們的象征與效果,這里也隨處可見。其中最溫和的,只是允許臣民有作為從屬者的自由。當歐洲大陸的人民還不能抗拒這樣的革命,甚至愿意接受這種革命的時候,英格蘭卻發(fā)生了反革命。
  在都鐸家族登基、貴族在君主面前卑躬屈膝時,英格蘭平民還沒有準備好進行反對君權(quán)、爭取自由的奮斗,他們甚至不敢奢望得到與君權(quán)分庭抗禮的榮耀。14世紀,正是人民快速進步的時候,但他們的雄心壯志也僅限于爭取最簡單而原始的權(quán)利,他們不敢想象有朝一日會分享君主的治理權(quán),能夠長期切實地參與到國家政治中去。他們認為只有貴族才配達到這樣的高度。
  到了16世紀,平民與貴族皆被連年內(nèi)戰(zhàn)困擾,平民尤其渴望和平,期望休養(yǎng)生息。國王給了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安定的秩序,使他們感激萬分。平民已經(jīng)和他們的古老領袖分開了,在國王和曾經(jīng)的同盟者貴族面前,他們幾乎完全孤立。他們語言謙遜,行為謹慎,國王或許已經(jīng)相信,人民就要像貴族一樣服服帖帖了。
  但英格蘭民眾與一般的歐洲人民不同,他們是善于聯(lián)合的市民和農(nóng)民。歐洲大陸上的民眾在擺脫奴役的道路上,行進得極為遲緩。而英格蘭的下議院,早在14世紀就已經(jīng)由貴族中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階層擔任議員。他們?nèi)切〉刂,以他們的勢力與財產(chǎn)并不足以與大貴族分享統(tǒng)治,卻以與大貴族同出一脈而自鳴得意。這些人成為國人領袖以后,將他們的力量和勇氣輸送給了國民,平民們光靠自己是不會有這樣的力量和勇氣的。當高等貴族聚集在宮廷以圖彌補自己損失的時候,他們被授予虛假的榮譽,這非但沒有恢復他們往日的富貴,反而使他們與平民更加疏遠。與此同時,新貴族、小業(yè)主和市民們卻把注意力投向改良土地、擴大貿(mào)易資本,逐漸積累起財富,信用也日益增長。他們既不自我賣弄,又沒有政治野心,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全部的社會力量,而這正是權(quán)利的真正來源。
  工商業(yè)在城市里迅速發(fā)展,倫敦已經(jīng)擁有非常雄厚的財富。從君主、宮廷到幾乎全國的大貴族,都欠著倫敦商人的錢,他們既需要錢花,但又傲慢無禮。
  農(nóng)村的情況也朝著同樣的方向發(fā)展。高等貴族將亨利八世分給他們的大片領地轉(zhuǎn)讓出去。國王贊成這樣賣地,因為可以增加擁有教會田產(chǎn)的人數(shù);大臣們樂意這樣賣地,因為可以換來大量金錢供他們揮霍。隨后,伊麗莎白為了避免向議員索取費用,就把許多皇家土地賣了。購買這些土地的人,以住在自己田莊的鄉(xiāng)紳居多,還有自己種地的地主和做買賣的市民。他們通過勤勞和節(jié)儉獲得并積累錢財,以買進國王和貴族的土地。這時候農(nóng)業(yè)很發(fā)達,州府和市鎮(zhèn)居住著許多富裕、活躍、獨立的居民,他們快速累積了大量財富,以至于到1628年召開議會的時候,眾議院的財富比貴族議院多了兩倍。
  。。。。。。
   





上一本:蒙曼說隋:隋文帝楊堅 下一本:建國方略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王權(quán)的覆滅:1640~1649英國革命史的作者是基佐,陳思霂,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