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火從德國噴出,繞世界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德國!
1945年2月,末日從天而降,上千架轟炸機飛過,德累斯頓在一夜之間淪為廢墟,“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歐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紀。
在二戰(zhàn)接近尾聲之際,針對德國城市和平民的無差別轟炸對戰(zhàn)爭進程幾乎沒有任何影響,慘痛的傷亡以及巨大的破壞引起了輿論的激烈反應。納粹當局將盟軍的攻擊稱作“恐怖轟炸”,英美媒體亦為德累斯頓這塊瑰寶的毀滅而震驚,就連丘吉爾也對空襲的必要性產(chǎn)生懷疑。
究竟誰該為德累斯頓的毀滅負責?這一問題的討論經(jīng)久不衰,熱烈程度甚或高于人們對廣島核爆的關注。冷戰(zhàn)時期,德累斯頓的廢墟在“鐵幕”之下成了英美帝國主義恐怖暴行的物證,也刺激著大西洋兩岸的反戰(zhàn)運動。到今天,德國右翼組織仍然試圖利用這一事件,以期將德國人塑造成戰(zhàn)爭罪行的受害者。
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人們的視線拉回到轟炸發(fā)生的那一夜——在德累斯頓,千百個聲音正等待著世界的傾聽,是時候看看那場駭人聽聞的毀滅背后,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