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以前不姓秦,他們姓贏,世界上的事總是從無到有,祖先們的姓氏也一樣。第一個姓贏的人叫大費,也稱作伯益,不過,所有的事都是從一枚鳥蛋開始的。 五帝中的顓頊后代中有一個支系,部落首領(lǐng)的名字叫女修,是顓頊的孫女。有一天,女修在家里織布,忽然看到一只鳥飛了進來,下了一枚蛋,后人便把這只鳥稱作玄鳥。玄鳥是什么鳥?有人說它是燕子,也有人說它長著四只翅膀,渾身淡黃色羽毛,喜歡吃鷹肉。還有人認為,那就只是只黑色的大鳥。 既然它飛進屋里下了一枚蛋,后面的事似乎就順理成章了:女修吃了玄鳥蛋,不久后生下一個男孩,叫大業(yè)。和玄鳥一樣,大業(yè)也是一個面目模糊、身份不定的人,后人認為他和皋陶是同一人,也有人說他是皋陶的父親。他生于堯帝統(tǒng)治的時期,不但是東夷部落少昊的首領(lǐng),也是古六安國始祖,更歷經(jīng)堯、舜、禹三世,是一位功高德厚的賢臣。 那時舜帝任命禹為司空,令其治水。禹說:“我可不行,有三個人比我更有賢能,更適合這個職位,這三人中就有皋陶!钡葱睦镌缬辛舜蛩,皋陶是誰。楷F(xiàn)在天下這么亂,壞人為非作歹,需要這么一個人來管一管。于是舜帝對禹說:“你去當你的司空,而皋陶么,就讓他來當司法官吧! 就這樣,皋陶干起了法律這一行,而且干得有聲有色。他在地上畫了一個圈,說此后犯人就關(guān)在這里吧,于是有了“畫地為牢”,出現(xiàn)了歷史上的第一座監(jiān)獄,并被后人奉為“獄神”。獄官上任的第一天要拜他,死刑犯在臨刑前也要拜他之后才能就地正法。因為他長了一張鳥嘴,臉色青綠,于是幾千年后人們都說,包公就是皋陶轉(zhuǎn)世,因為他們長得一樣嚇人。他還在樹皮上寫了第一部《獄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犯罪的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可見那時候天下的確是有點亂的。 一開始,皋陶用獨角獸來決定誰有罪。這種獨角獸名叫獬豸,又稱直辨獸。也有人說,它就是羊,但只有一只角。據(jù)說它很有靈性,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lǐng)。每當遇到疑難的案子,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皋陶就把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獬豸會把角指向有罪的那一方,甚至直接會把嫌疑犯頂觸而死。這種方法被稱為“觸刑”,好像還很有效,史書稱那時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于是天下太平。 可是到了舜帝中后期,獨角獸似乎就不那么靈了。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案,后來皋陶終于廢除了觸審制度,實行政、史分開,即定罪判刑與審查犯罪實施分開,以此制約司法官一人獨斷審案,避免錯案的產(chǎn)生。 總之,在堯舜禹時期,皋陶是個功績卓著的人。舜帝極為欣賞皋陶,便把他封于皋,后來,夏禹又將他選定為繼承人?上,經(jīng)歷了堯舜禹三帝的皋陶已經(jīng)老得不行了,他活了一百零六歲,絕對算是高壽,可還是比禹先走了一步,沒能等到繼位的那一天。 于是禹又推舉皋陶的兒子為繼承人,這就是大費,也叫伯益。 實際上,大禹治水時,因地疏導的治水方法正是伯益提出的。以前大禹只知道水來土掩,在采納了伯益的意見之后,大禹才最終平定了洪水。禹受賞時對舜說,治水不是他一個人就能成功的,這離不開伯益的輔助。于是舜重獎了伯益,先是封地于費(今山東費縣),又賜給他一面皂色的旗,象征伯益的等級是禹的副手,后來又把自己的女兒玉嫁給伯益為妻。 此外,伯益還發(fā)明了鑿井技術(shù),那是在更早以前的堯帝時期,伯益還只是個負責狩獵的頭領(lǐng)。不過這個頭領(lǐng)很會動腦子,他發(fā)明了陷阱,挖掘深坑后,用枯枝敗葉掩蓋,野獸經(jīng)過就跌落下去,成了大家的美食。伯益的這種發(fā)明,讓大家對他充滿了欽佩。后來,突然發(fā)生大旱,好長時間沒有下雨,河流也快干涸了,人獸都掙扎在死亡線上。有一天,堯帝看到地洞中進出的螞蟻仍然活得生機勃勃,便把這個發(fā)現(xiàn)告訴伯益,伯益心頭一亮,繼續(xù)深挖獵獸的陷阱,居然出了水。于是,人們有了水喝,也有了水澆灌禾苗,就這樣得救了。可以說,沒有伯益就沒有井,沒有井,人們就不能聚居在一起,就不能從村落發(fā)展到城市。 因此,后來有人說《山海經(jīng)》的作者就是伯益,這一點電不奇怪。無論怎么看,伯益都像是一個了解山川河流,善于觀察思考的科學家。所以在治水之后,伯益又受命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澤的虞官,并管理草木鳥獸。 無論是治水還是馴獸,可都是技術(shù)活,一般人是做不來的。伯益似乎特別有這方面的天賦,治水時功勞卓著,馴獸也不例外,甚至會講鳥語。因為鳥獸都被他管理得服服帖帖,舜便賜予他贏姓,作為東夷少昊部落的繼承人。 從此天下便有了贏姓。 而贏氏族人似乎也從此開始經(jīng)營起了馴獸的行當,這是后話。 至于這第一個姓贏的人,盡管絕頂聰明,下場卻并不圓滿。大禹晚年時雖然指定伯益為繼承人,但暗地里卻搞了個陰謀。那時候還在施行禪讓制,意思就是,無論如何,你得把天下交給一個有賢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兒子?蓹(quán)力之下,人心終歸是靠不住的。禹指定了伯益繼位,卻又在暗中為自己的兒子夏啟培養(yǎng)人才,并把這些人安插到重要的部門,以使朝野上下都歸心于夏啟。 這種后人十分熟知的情節(jié),在不諳權(quán)力斗爭的上古時期多少還是陌生的,至少對伯益來說,是想也沒想到的。但伯益是何等聰明的人物,雖然整日忙著治理山川、馴服鳥獸,可畢竟也曾幫助夏禹馴服過三苗!這點政治頭腦還是有的。在繼位三年之后,伯益就什么都明白了,或許更早就察覺出了異樣。手下都是夏啟的人,他還怎么管理天下?想了想,干脆退位讓賢吧,自己也樂得清閑自在。于是伯益將位子讓給了夏啟,自己跑到箕山隱居去了。 也可能事情的真相并不是這么愜意,“隱居”二字包含的內(nèi)容可太多了。比如一種說法就是,伯益在王權(quán)斗爭中被夏啟所殺。但不管怎么說,正是從夏啟開始,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以后的兒子都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老子的位子了。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