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碧血遼縣
作者:皇甫建偉,張基祥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2:53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隆隆槍炮聲,揭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幕。 1937年11月15日,劉伯承、張浩、徐向前率領一二九師司令部進駐遼縣西河頭村,這里距遼縣縣城僅一公里。1938年3月1日,三八六旅司令部進駐遼縣縣城。1938年4月25日,一二九師在西河頭村召開軍政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晉冀豫軍區(qū),本師主力分成平漢路東、路西兩個縱隊。4月底,在遼縣縣城北面的殷家莊村,正式成立了倪志亮任司令員、黃鎮(zhèn)任政治委員、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的晉冀豫軍區(qū)司令部。 1938年4月14日,日軍第一次占領遼縣縣城,我軍于同年4月22日收復。 1939年1月29日,日軍第二次侵占遼縣縣城,2月2日,我三八五旅七六九團第二次收復。 1939年7月,因戰(zhàn)爭形勢需要,一二九師師部、政治部等直屬單位,移駐遼縣東南的桐峪鎮(zhèn)。1940年11月7日,八路軍總部、政治部、后勤部在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羅瑞卿主任、楊立山部長率領下,到達遼縣東南大林口村。不久之后,各部分駐于遼縣東南的麻田、武軍寺、桐峪、下武、下南會等地,麻田一帶成為抗日指揮中心。 1939年7月5日,日軍第三次占領遼縣縣城,直至1945年4月26日才獲得解放。 遼縣西北先是一二九師活動的地區(qū),1939年之后,遼縣東南地區(qū)又成了華北抗日指揮中心。日軍在遼縣縣城盤踞將近6年之久。6年間,遼縣縣城遭到無數(shù)次日軍鐵蹄的血火蹂躪,發(fā)生了無數(shù)次慘絕人寰的血淚慘案。 1938年2月19日,3架日軍飛機首次轟炸遼縣縣城,投彈5枚,炸彈所到之處,濃煙滾滾,哭聲震天。僅這一瞬間,就炸毀民房30余間,炸死居民30余人。 遼縣犧盟會特派員李芝庭,在縣城西門口被炸身亡。 在城編村(當時遼縣縣城內有“在城村”,即合稱現(xiàn)在北街村的鈔庫巷、王家巷的村名,加上北寺巷等,合稱“在城編村”)村長李殿元,在南街鐘樓附近被炸死。 在鐘樓前,正準備趕驢過洞的五里垢一青年農(nóng)民,連人帶牲口一起被炸死。 城東皮匠劉志清一家6口,在這次空襲中全部遇難。 此后,日軍在縣城設立“紅部”,主要任務是逮捕、嚴刑拷打、殺害我抗日軍民。遼縣縣城先后發(fā)生了西城根活埋人慘案、小南頭勒馬分身慘案和友愛會慘案,日寇在這里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 P3-4 中共左權縣委、左權縣人民政府,歷來十分重視革命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二十多年來,左權縣組織人員先后出版了《左權抗日英烈傳》、《中共左權縣歷史大事記述》、《留得清漳吐血花》、《八路軍總部在麻田》《太行雄魂》、《八路軍總部在左權》等著作,編印了《左權縣革命斗爭回憶錄》、《遼西抗日烽火》、《血染清漳》等史料集。此外,政協(xié)左權縣委員會還連續(xù)編印了十幾輯《左權文史資料》。 原左權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現(xiàn)左權縣老區(qū)建設促進會會長皇甫建偉同志,主動請纓,組織人員,籌措資金,決心編輯出版一套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反映左權抗戰(zhàn)的系列叢書。2009年5月13日,中共左權縣委辦公室、左權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fā)出《關于編寫<清漳血淚>、<遼陽抗日烽火>、<左權奶娘>三本抗戰(zhàn)歷史書籍征集史料的通知》之后,這項工作便正式開始。 《碧血遼縣》是左權抗日根據(jù)地史料叢書中的一部。本書較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發(fā)生在左權大地上滅絕人寰的慘案,軍民和日寇頑強斗爭的史實以及后人為紀念先烈而建立的亭、堂、館、碑等革命紀念物的基本情況。 由于人力和時間有限、資料缺失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加之年代久遠,當事人、親歷者幾乎均已離世,編者水平有限,本書缺失之處或應當進一步考證之處在所難免,敬請知情者批評指aY_。 在編撰本書的采訪、調查過程中,編者更感收集、整理革命史料的重要性、迫切性。去年初冬,還和我們侃侃而談的長者們,今春再訪,他們中有幾人已悄然離世!因此,我們深感更應抓緊時間,收集、整理出更多的珍貴的革命史料來,無愧于逝者,更無愧于未來! 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山西人民出版社迅速將此書列入出版計劃,并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加快出版速度。責任編輯孔慶萍主任為本書的出版相關事宜付出了大量心血,郝建云、孫冰潔為本書校對付出了辛勤勞動,在這里我們不僅由衷地表示感謝,而且對他們的敬業(yè)精神,也發(fā)自內心地感到欽佩! 本書成書過程中,得到了中共左權縣委黨史研究室、左權縣縣志辦公室、左權縣民政局、左權縣教育科技局、左權縣文物局等部門和各鄉(xiāng)鎮(zhèn)黨委、政府、各鄉(xiāng)鎮(zhèn)老促會以及不少老同志的鼎力相助,梁生仁、劉鳳來、劉晉海、邢蘭富、趙天年、郝紅東、霍彥明等同志為此書提供了珍貴的圖片、資料,張浩為本書打印了初稿,胡德榮、郝志棟、霍旭紅、郭彥華參與了本書校對,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 編者 2010年7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