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是認(rèn)可的明代散文大家,其傳世名著《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堪稱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無憂,性喜游山玩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歲那年,清兵入關(guān),張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轉(zhuǎn)折。他帶著幸存的家人逸隱于紹興龍山,務(wù)農(nóng)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歲方成,是為《石匱書》,書成后不久亡故。個人歷史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無法切割。面對擋不住的歷史洪流,還歸龍山是張岱的一個選擇,能自主畫下的一條人生界線。不論是懷志一生纂修的《石匱書》,還是《陶庵夢憶》里一幅幅簡約、多情善感的前朝舊事,鑲框著家族軼事與大時代的層層跌宕與悲喜交錯──張岱一生的浮華與蒼涼,在夢與憶的交錯擺蕩之間,隱隱浮現(xiàn)。史景遷認(rèn)為張岱不僅是史家,也是熱愛歷史的文人。他書寫張岱的一生、內(nèi)心轉(zhuǎn)折及過往追憶的同時,更深層探討張岱身為知識分子,是如何借由回憶以及修史確立自身的存在價值。在得與失之間,唯有捕捉消逝的回憶,以書寫對抗遺忘,才能坦然面對、甚或抵抗世事的變遷與生命的無常;這一點,無疑反映了歷史與書寫的本質(zhì)與關(guā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