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知名專欄撰稿人蕭易*xin作品——但凡考古上有新的發(fā)現(xiàn),蕭易總會去現(xiàn)場一探究竟,而《中國國家地理》和《華夏地理》上但凡有和巴蜀地區(qū)的石窟、考古相關的文章,幾乎都是他寫的!吨袊鴩业乩怼肪庉媱⑶ぴ榻B到,自2009年蕭易為雜志撰寫安岳石窟起,今天的他已經是《中國國家地理》發(fā)稿量**的作家了。此次出版的《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是蕭易繼《知.道——石窟里的中國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之后的又一部作品。 ★ 歷時10年19次親自踏訪,足跡遍布巴蜀的考古尋訪發(fā)現(xiàn)之旅——10余年的考古尋訪,19次與《中國國家地理》同行的發(fā)現(xiàn)之旅,4000余年的文明追溯,匯集成了一部在腳下遺跡與千年文明間切換的蜀地史。書中的考古發(fā)掘大多是蕭易參與的,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巴蜀,那些荒野中的遺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訪、整理的。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作者將四千余年的四川歷史作了有序梳理,通過生動的考古發(fā)掘,具體而微地講述歷朝歷代的故事。那些原本不見于史料記載的人物,也在他筆下變得鮮活起來…… ★ 以考古的角度進入歷史,集結了四川*ju有代表性的考古發(fā)掘遺址——蕭易選擇了四川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fā)掘以及荒野田疇的遺址,以時間為斷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這之中不僅有耳熟能詳的三星堆、金沙遺址,也有諸多難得一見的現(xiàn)場見證(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銀),還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遺址留存(如漢闕、龍橋群),而這些文物串連起來,恰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觸摸、踏訪的歷史,從而以考古的角度為我們呈現(xiàn)了四川的歷史與沿革,展現(xiàn)了四川豐富、深厚的人文歷史。 ★ 極具人文關懷的民間立場記述,將目光投向那些被史書遺忘的片斷——我們熟悉的歷史,往往是通史的書寫方式,但還有無數故事的發(fā)生,由于未進入史學家的視野,自然也就鮮為人知了。通過考古發(fā)掘,我們得以管窺更多歷史的細枝末節(jié),串聯(lián)各個時期的考古遺址,就翻開了一部史書外的歷史。蕭易在書中將自己“投射”到歷史里去,讓歷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實物與文獻史料比對之上,并試圖從微觀的剖面解讀蜀地歷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它的故事,來源于某些被史書遺忘的片段。 ★ 收錄300余幅高清配圖,內附“出土文物在哪里”古跡導覽示意——書中收錄高清配圖300余幅,均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團隊拍攝,同時配文物線描圖若干幅,生動展現(xiàn)中國文物之美。該書采用了流暢舒適的設計風格,選擇了墨綠色皮面材質打造封面,書中還設計了兩幅“古墓內景”大拉頁,書后還附上了一份“出土文物在哪里”的導覽示意,將書中提及的出土文物現(xiàn)在所藏的博物館信息進行了詳細的羅列,大家可以一起尋古跡、看考古、賞文物、知巴蜀。 作者蕭易跟隨《中國國家地理》進行考古之旅,選擇了四川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fā)掘以及荒野田疇的遺址,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集結19篇文章,匯成《尋蜀記》。這之中,不僅有耳熟能詳的三星堆、金沙遺址,也有諸多難得一見的的現(xiàn)場見證(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銀),還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遺址留存(如漢闕、龍橋群)。從微觀的角度,一一呈現(xiàn)并解讀出漢代的石闕、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這些文物串連起來,形成一部可以觸摸、踏訪的歷史,從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現(xiàn)了四川的歷史與沿革,展現(xiàn)四川豐富、深厚的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