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奈何江山唱晚》知明亡清興那些事兒。 作家凌列全程解讀中國zui后的漢人王朝衰亡史哀哉!大明帝國zui后的十七年,明史讀物終結版本! 作者看待歷史的角度很獨特,看過全書之后,有些細節(jié)甚至讓我感到詫異。例如對魏忠賢的解讀,完全打破了以往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更豐富,更有人性,相比以往冷冰冰的那些“歷史教材”,《奈何江山唱晚》讓我看過之后,更多了一些思索。 ——鬼鬼(作家) 文章寫得非常細膩,又頗具幽默感,雖多是敘述評論卻毫不枯燥,讓人物的性格特征躍然紙上,完全擺脫了以往歷史讀物的臉譜化。定式化。作者的分析非常獨到、視角也很獨特,字里行間都透露著棱角和鋒芒。 ——游牧人(文化編輯) 凌列不是歷史專業(yè)的科班,他所寫的《奈何江山唱晚》也不是一本嚴肅反映歷史事實的教材,而是一本歷史隨筆。然而凌列的隨筆又無處不尊重歷史的原貌,在沒有破壞歷史的情況下,他以睿智的目光和驚人的想象力向我們重現(xiàn)了那些并不遙遠的故事。大到整個框架,小到每一個細節(jié),無不在情理之中。整部書極具親和力的語言輕易便將那些幾百年前的人物都鮮活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老刀(浙江某報記者) 有人說崇禎是個不錯的皇帝、明末的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但是國庫沒錢、皇帝也沒錢,錢哪里去了?一些人回答:在地主、官員、勛戚的手里。那么我要問,這些官員、地主、勛戚歸誰管? 又有人說,李自成、張獻忠是流民,是流民推翻了明帝國,那么為什么有如此多的農民變成了流民?一些人回答:這是農民反抗地主的斗爭,不代表崇禎昏庸。那么我要問,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多的農民變成了流民? 還有人說:明朝之所以毀滅,是因為嚴峻的邊境形勢和嚴重的自然災害。那么我要問,是不是邊境形勢嚴峻、有自然災害就一定要亡國? 讓我遺憾的是,我的問題, “一些人”回答牽強。不過還好,在這本書里我發(fā)現(xiàn)了另一些答案。 ——新兵(網(wǎng)友,歷史愛好者) 簡單來說,《奈何江山唱晚》zui吸引我的是文筆,其次才是對歷史的敘述,作者文字幽默、綿里藏針,讀起來非常舒服。 ——谷雨(詩人) 仔細回憶,自己從小到大,歷史讀物真的是看了不少,但看得越多疑問也越大,而這其中zui大的疑向在于,即便是同一段歷史,每位史家的敘述也都有著大大小小的區(qū)別。因此,歷史在我眼里更像一團迷霧,真假總是難以厘清。 在我的思維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準確地還原歷史,即便是條理清晰的考據(jù)也不可以。而事物又總是擁有連鎖的可能,一點細微的錯漏,就會導致翻天覆地的結局。因此我更喜歡從結果去反推歷史,去尋找或者說是猜測zui初的真相,而這也正是我撰稿時的基本原則——有人癡迷于過程,而我首先考慮結果。 《奈何江山唱晚》這本書以明崇禎十七年為主線,其間穿插了一些之前之后的事情。資料引用了很多,當然,每次引用都讓我充滿疑問和顧慮。我總希望能有一種工具讓我回到1644年之前的空間,讓我看到漢民族zui后的王朝是如何積重難返、看到袁崇煥是如何鐵血鎮(zhèn)遼東、看到吳三桂為什么會選擇那樣一條不歸之路、看到轟轟烈烈的闖王到底是如何功虧一簣…… 然而假設畢竟是假設,時間機器也不屬于我,我的根據(jù)更是離不開有限的史料。不過這沒有關系,因為我的思考可以插上翅膀,自由穿梭在那個時空之中。 當然,必須說明的是:我目光所及、心中所想,只是我腦海中的當年,代表我的觀感,未必代表所謂的真相。 至于真相嘛,它太虛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