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錄》是編年體清代史料長編。有“蔣錄”﹑“王錄”兩種。乾隆三十年(1765)﹐重開國史館﹐蔣良騏(字千之﹐廣西全州人﹐乾隆辛未進(jìn)士)任纂修﹐就《清實(shí)錄》及其他官書文獻(xiàn)摘錄清初六朝五帝史料﹐成書三十二卷。全書內(nèi)容按年月日順序排次﹐起太祖天命元年(1616)﹐迄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以國史館在東華門內(nèi)﹐故題為《東華錄》﹐通稱《蔣氏東華錄》。蔣錄保存了傳本所不載的一些重要史料﹐對研究清初歷史仍有重要參考價值!〈藭诩螒c年間有抄本流傳問世,因多人傳抄,抄家之誤,所謂“書三寫魯為魚,虛為虎”。無論抄本、刻本,錯訛甚多,清人早有“魚魯豕亥,不堪寓目”之評,內(nèi)容亦由zui初的十六卷增加至三十二卷。即使是中華書局版、齊魯書社版,雖然做了校勘工作,仍未能盡善。 本書作者以詳實(shí)的史料考訂了蔣良騏的家世與生平,于《東華錄》的版本,蔣良騏的史學(xué)修養(yǎng)、編錄動機(jī)、經(jīng)世思想等等,均作了專門的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