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既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晶,同時也是作者在學術路上跨出的重要一步,他以頑強的毅力,一步一步地逐漸接近了那莊嚴肅穆的學術殿堂。十年磨一劍,對青年學者來說,確實不易。 《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作者選擇先秦文化學術作為自己的專業(yè)研究方向,是需要有一定勇氣的,并準備付出心血奉獻。研習中國傳統(tǒng)學術,先秦是根源,是基礎。但學習先秦文化,并非易事,單是那艱深的語言文字關,就讓許多年輕人難跨門檻,從而產生了知難而退的心理。但是《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作者反之,他是迎難而上,只問學術需要,而不問其他,什么代價、什么效益,都顧不上。這在今天,不說“另類”,也是罕見。他選擇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的歷史發(fā)展這一課題,我也曾提醒他,這既是一個具有開拓意義的誘人項目,同時又是個艱深厚重的跨學科的全新學術領域,要求研究者必須先突破以前單科獨進而不及其余的蘇聯(lián)學術模式,必須具有多學科的綜合素養(yǎng),才有條件完成這一課題。就題目所示,《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作者所學為古典文學專業(yè),秦國文學是當然的研究對象;但考古學與文學并重,考古學中,另有洞天,對門外漢來說,又知道了解多少?這就要求《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作者要為此付出比一般學人多上幾倍的努力。而且,除了考古學及出土文獻的整理辨識之外,一旦深入課題中,就會發(fā)現(xiàn),其廣袤的學術領域,廣泛涉及了歷史學、地理學(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文學地理)、民族學、民俗學、人類文化學、古文字學、音韻訓詁之學,當然還包括經學中的禮儀禮制之學,就是那令年輕人頭痛的甲骨卜辭、鐘鼎銘刻專門之學,也是無計相回避。比如論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文學,怎能避開太公廟秦公鐘、镈銘刻呢?又如《石鼓文》,雖因年久殘缺,但它乃是秦國詩歌的一代杰作,怎能不講呢?但是秦公鐘镈及《石鼓文》,辨識考察,必須花費許多心血,從借鑒前賢成果,到zui后形成自己的認識判斷和現(xiàn)代反思,步步深入,又談何容易!但可貴的是,《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作者沒有后退,而是直面困難,早有心理準備。他嘗試著跳進了自己的學術盲區(qū)大海中,勇敢游泳摸索,從無知到有所知,搬掉了一個又一個的學術障礙,堅定地踏實了每一前進的步伐,毅然前行,終于努力沒有白費,化為心血結晶奉獻讀者,嘉惠學林。如果沒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決心,沒有反復鉆研修改的苦功,成果是出不來的。在治學路上,《出土文獻與秦國文學》作者與那追名逐利講究效益的浮躁學風,大相徑庭,兩兩相較,雅俗分明,高低立判。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界后繼有人的光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