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春,朱元璋親率大軍,御駕征討元頑頂尖兒悍將王保保。丞相李善長與御史中丞劉伯溫,以一正一副兩位監(jiān)國輔政大臣的身份留守應天府,輔佐太子朱標理政。適逢大旱,數(shù)月不雨,江南百姓罹災,國中人心難安。而中書省都事、李善長的侄兒李彬卻因貪墨受賄巨額白銀,被人舉報到劉伯溫處。圍繞著這大明開國diyi貪腐大案,劉伯溫與李善長、胡惟庸、陳寧等淮西朋黨展開了艱辛復雜的角力,誓將李彬明正典刑。在驅破胡虜、消弭天災、肅清綱紀等三大難題猝然齊襲而至之際,劉伯溫巧妙布局,苦心孤詣,上解朱元璋開基拓業(yè)、擊破王保保之大憂,中解淮西朋黨在李彬一案上處心積慮之掣肘,下解江南黎庶缺乏人力抗災之難處,推動尊法守法的觀念深入人心,并堅定地維護了司法公正和吏治廉明。 劉伯溫有什么能?不在虛無縹緲的《燒餅歌》,而在謀略。一代帝師,運籌帷幄開盛世;千古謀臣,治國安邦法為基。但他又為什么善謀略?聰明,那是當然的;然而世間聰明人多得是,能做到劉伯溫這樣成績的,能為三百年王朝筑基,又在民間至今盛名流傳的,卻著實沒幾個。善謀略不僅僅是因為腦子好,其實關鍵是,他三觀正?纯磩⒉疁氐姆饩簦赫\意伯。儒家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換成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做人呢,先得學習各種知識,然后zui要緊的就是樹三觀。三觀正了,人才能正;人正了,才做得好后續(xù)各種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yè)。人生觀是給自己的立項,決定了你人生的視野——在這點上,劉伯溫大約與天下的讀書人都一樣,有個為萬世開太平的夢想;世界觀是你認識世界的方法,你能掌握多少世事運轉的規(guī)律,決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一件事——你看,這就體現(xiàn)出謀略的高下了。本書摘取的這段歷史,恰好把這一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立國之初,內(nèi)憂外患;人事紛爭,矛盾層出;劉伯溫要懲處貪污,又要維持朝堂穩(wěn)定,要在皇帝心中樹立法治的觀念,又要幫皇帝解決戰(zhàn)爭的膠著——zui后還得保住自家的平安,他該怎么做?在此不劇透,劇透遭雷劈。然而你在觀賞這一幕幕智力搏斗的精彩之外,卻千萬別忘了作者的提醒:正因為劉伯溫明白官場與戰(zhàn)場的各種運轉規(guī)律,熟悉皇帝與大臣的種種利益訴求,更知道天下大勢和人心曲折的走向,才能做出適當?shù)倪x擇,什么人應該辦,什么人應該緩,什么話要怎么說,zui終促成自己的目的——維護《大明律》的權威,在各種私心博弈中掙出一片明亮的天來。這不是聰明,不是靠天賦異稟來吃飯。劉伯溫的指導明明確確,做人,要正心誠意。認識事物的運轉規(guī)律,才是真正的謀略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