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書的時候,梁啟超32歲,因為戊戌變法失敗遭到淸政府的通緝,在日本流亡。有感于國人的某些不足,他以百科全書式的大學問和大氣派,把終極關(guān)懷寄托于中華民族自強自立,寄托于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因此于1904年(即清光緒三十年)10月寫下《中國之武士道》。11月,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署名“飲冰室主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中國動蕩的年代。國家的衰朽,政治的腐敗,國民精神的儒弱,造成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當時西方和日本都認為“中國之歷史,不武之歷史也,中國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這刺激了梁啟超,他激動地說:“吾恥其言,吾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于是憤而下筆,著成此書,發(fā)掘古代的尚武精神、剛性文化。 他選取了七十多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人物作為中國武士道精神的體現(xiàn)者,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身份、地位迥異,有俠客、刺客,有君主、將軍、宰相、太子,也有地方官員、陪臣、謀士、士兵,還有仆人、漁夫、民婦、屠夫等社會下層的普通人。 他希望這部書能夠喚起國人尚武之精神,不再茍且偷安混沌度日。所謂武士道,不是某種身份如武士、俠客、刺客,也不是某些行為如生猛、鹵莽、講義氣、敢拼命,而是一種精神,一種剛健昂揚、積極果敢、有原則、有堅持、不茍且、不委瑣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的精神和態(tài)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崛起和振興所必需的。 梁啟超(1873-1929)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信奉墨家的根本精神,即以天下為己任,吃苦耐勞,不斷奉獻其才華和心血。因此他憂國憂民,以勤奮著書求匡國濟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