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的政治領袖和風雲人物,曾為桂系軍事首領,國民黨中央領導階層的重要成員,國民政府行憲後的第一任副總統(tǒng),大陸淪陷前夕的代總統(tǒng)。讀歷史的人,縱使以成敗論英雄,對這樣一位不平凡的歷史製造者,也不能等閒視之。 一九五八年暮春,李宗仁寓居美國期間,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在「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學部」襄贊下,親自口述了他三十餘年的仕宦生涯及所參預的軍國大事,由該校特派的研究員、華裔歷史學者唐德剛整理撰寫,遂成《李宗仁回憶錄》。 這本書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業(yè)的全紀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最忠實的寫照。這本書也是唐德剛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費力最大、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自動議磋商到付梓發(fā)行歷時逾二十年。經作者近七載的苦心孤詣,合李氏「傳記」與「自傳」於一書,以中、英雙語撰成。 中文稿共七十二章,約六十萬言,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的真面目,並間接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內幕或軍事祕聞。對於了解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唐德剛(1920~2009),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紅學家。 史學名家唐德剛教授,1920年8月23日生於安徽合肥淮軍世家,幼承庭訓,國學根底深厚。小學五年級後接受新式教育。1937年抗戰(zhàn)軍興,離家繼續(xù)求學,隻身隨國立安徽中學(後改國立第八中學)輾轉西遷,後入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後回安徽任中學教席,隨後在省立安徽學院講授西洋通史。抗戰(zhàn)勝利後,考取自費留美,負笈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追隨唐納德教授(Prof. David Donald)研究西洋史,1959年獲哥大博士學位。 畢業(yè)後在哥大執(zhí)教,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教授,並兼任亞洲史學系系主任,直到退休,專心著作。 在史學上,唐德剛有兩方面的重要貢獻:一是口述史,二是關於中國近代演變的「歷史三峽」說。 唐德剛在哥大期間參加口述史研究項目,訪問了很多當代最重要的人物。成名作是《李宗仁回憶錄》,至今是口述史的龍頭著述。《顧維鈞回憶錄》完成英文稿,由大陸譯為中文。唐德剛長期訪問胡適,關係密切,被視為胡適的大弟子,胡適思想的傳播者!逗m口述自傳》、《胡適雜憶》最為著名。張學良一度想請?zhí)频聞倢懣谑鲎詡,後來因故中斷,但是整理已有的談話和錄音,出版了《張學良口述歷史》。 唐德剛在八十年代末,在紐約邀集朋友和學生組成「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訪問經歷抗戰(zhàn)時期的老人,這是他積極推廣口述史研究的貢獻之一。 唐德剛在抗戰(zhàn)的硝煙中成長,經歷中國近代內憂外患最劇烈的時代,不斷思索古今之變。經過數十年的縝密思考,產生了中國近代史是整個文化、社會、政治大轉變的史觀?箲(zhàn)時全民的艱苦犧牲,使中國從積弱中奮起,躍升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正是這個歷史大轉變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負笈美國後,漸漸運用社會科學理論解釋歷史發(fā)展,他在1990年代成形「歷史三峽」說,認為中國全部文明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中間經過兩次轉型。第一次轉型從戰(zhàn)國時期到秦帝國,大概經過三百年,核心轉變見於三個基本制度的變化:一、政治上廢封建,立郡縣;二、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三、學術思想上由百家爭鳴轉為獨崇儒術。轉型完成即創(chuàng)建了農業(yè)大帝國的定型。 近代的大動亂是從中華帝國到現代國家的第二次轉型。新的中華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會─政治體制的三方面的轉型:一、政治上化君權為民權;二、經濟上化農業(yè)經濟為工商業(yè)經濟;三、學術思想上化控制思想為開放思想。他並且從此演繹出一個綜合的文化概念──第一次轉型是造成「行同倫」的社會,第二次轉型則是行為不再同倫,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多元化的社會。在帝國文化時期,國家大於社會,在未來的新文化中,將是社會大於國家。他的「歷史三峽」說,在海外深受重視。 唐德剛的歷史著作,主要是在雜誌上發(fā)表的單篇論文,後來集合成為巨著,最著名是1998年出版的《晚清七十年》五大冊。其中「歷史三峽」說是解釋中國歷史轉變的主軸。這套書本來是唐德剛構思多年的《民國通史》的晚清導論篇,但是民國史只寫了國民政府之前的《袁氏當國》及其後的《毛澤東專政始末》的相關文章,集結為這兩本書。 唐德剛從大學時代就不斷寫短文和短篇創(chuàng)作,行文流暢、詼諧,而且氣勢磅礡,妙語如珠,這是他文史一家的特色。著名作品有《李宗仁回憶錄》(中英文版)、《顧維鈞回憶錄》(英文原著,紐約時報系發(fā)行,大陸有中譯本)、《胡適口述自傳》(中英文版)、《胡適雜憶》(中文版,英文版現正整理中)、《中美外交史1844-60》(英文版,華盛頓大學出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張學良口述歷史》、《書緣與人緣》、《史學與紅學》、《五十年代底塵!、《戰(zhàn)爭與愛情》(以上皆遠流出版)等書,另以中英文分別出版包括歷史、政論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 1986年,唐德剛發(fā)表〈海外讀紅樓〉論文,主張要研究《紅樓夢》不能純用西方比較文學的角度,而應從「社會科學處理之方法」入手,了解當時文化社會經濟背景,才不致「隔靴搔癢」。文中同時批評了五四前後的留學生,包含夏志清教授,一味堅信非崇洋西化,則中國小說不足觀,實為「妄自菲薄的文化心態(tài)」。為此夏志清教授回文痛批,兩位才子學者大打筆戰(zhàn),轟動一時。 唐德剛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他關心的不僅是帝王將相,更放眼平民百姓的苦難與幸福,特別對日本在戰(zhàn)時加諸中國人民的不人道凌辱、殘殺、迫害,認為應當在道德上、歷史上和法律上加以審判。二十多年來,他積極投入人道主義團體發(fā)起的運動,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和暴行,要求日本道歉和賠償。無論集會、演講、遊行,他都親自參加。為伸張人類的正義作出實際貢獻,是他人道主義史學家的本色。 2009年10月26日,唐德剛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因腎衰竭過世,享壽八十九歲。(資料來源: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
目錄: □序 【上】 第一編 少年時期 第1章 時代、故鄉(xiāng)、家世 第2章 父母之教與童年生活 第二編 陸軍教育時期 第3章 陸軍小學的教育 第4章 廣西青年與辛亥革命 第5章 從陸軍速成學堂到將校講習所 第三編 初期軍中生活 第6章 護國軍中的青年軍官 第7章 討龍之役與初次負傷 第8章 護法戰(zhàn)爭 第9章 護法歸來 第10章 第一次粵桂戰(zhàn)爭 第11章 中山援桂之戰(zhàn) 第12章 六萬大山去來 第四編 統(tǒng)一廣西 第13章 孫陳失和與自治軍成立的經過 第14章 兩廣革命武力之初步合作 第15章 定桂討賊軍之成立與陸榮廷政權之覆滅 第16章 拒唐和討沈 第17章 討唐兩大戰(zhàn)役──昆侖關和沙埔之戰(zhàn) 第18章 統(tǒng)一後之廣西 第五編 從鎮(zhèn)南關到山海關──北伐回憶 第19章 兩廣統(tǒng)一與湖南之內訌 第20章 親赴廣州,促成北伐 第21章 北伐前夕的革命陣容 第22章 向長沙前進──北伐的序幕戰(zhàn) 第23章 長沙會議 第24章 汨羅江、汀泗橋、賀勝橋的攻擊戰(zhàn) 第25章 武昌之圍 第26章 進軍江西 第27章 箬溪、德安、王家鋪之血戰(zhàn) 第28章 肅清江西 第29章 勝利聲中的政治暗礁 第30章 中央北遷問題與反蔣運動 第31章 順流而下,底定東南 第32章 清黨與寧漢分裂 第33章 兩路北伐會師隴海路 第34章 徐州班師始末 第35章 總司令下野,寧漢息兵 第36章 龍?zhí)吨畱?zhàn) 第37章 寧漢復合的困難與特委會的風波 第38章 唐生智、張發(fā)奎之異動 第39章 重建中樞、綏靖兩湖 第40章 完成北伐 第41章 善後會議與東北易幟 第42章 編遣會議的糾紛 【下】 第六編 十年國難與內戰(zhàn) 第43章 所謂「武漢事變」之因果 第44章 護黨救國軍之緣起 第45章 擴大會議與北上護黨 第46章 苦撐桂局與西南開府 第47章 瀋陽事變後廣西之新面貌 第48章 福州人民政府與廣州「六一運動」 第七編 八年抗戰(zhàn) 第49章 暴風雨的前夕 第50章 「七.七」事變與上海、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第51章 第五戰(zhàn)區(qū)初期防禦戰(zhàn) 第52章 臺兒莊之戰(zhàn) 第53章 徐州會戰(zhàn) 第54章 武漢保衛(wèi)戰(zhàn) 第55章 武漢棄守後之新形勢與隨棗會戰(zhàn) 第56章 歐戰(zhàn)爆發(fā)後之宜、棗及豫南、鄂北諸戰(zhàn)役 第57章 珍珠港事變後之五戰(zhàn)區(qū) 第58章 漢中行營期中對戰(zhàn)後局勢的預測 第59章 八年抗戰(zhàn)敵我優(yōu)劣之檢討 第八編 從全盤勝利到徹底潰敗 第60章 勝利接收鑄成大錯 第61章 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北平行轅 第62章 競選副總統(tǒng)的動機與籌備經過 第63章 民主的高潮與逆流──當選副總統(tǒng)始末 第64章 急轉直下的內戰(zhàn) 第65章 從副總統(tǒng)到代總統(tǒng) 第66章 收拾不了的爛攤子 第67章 不堪回首的江南戰(zhàn)役 第68章 江南開門揖盜,廣州望梅止渴 第69章 自我毀滅的西南保衛(wèi)戰(zhàn) 第70章 在粵之最後努力,對蔣之沉痛教訓 第71章 國府最後播遷,大陸全部淪陷 第72章 紐約就醫(yī)和華府作客 □結論 □附錄一:李宗仁聲明 □附錄二:邵力子、章士釗一九四八年在香港致李宗仁的勸降書 □附錄三:撰寫《李宗仁回憶錄》的滄桑 唐德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