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媒體和公共輿論的角度, 探討鴉片戰(zhàn)爭前中西史關系史的演變。通過商人及傳教士與早期在華英文媒體、“自由貿易”的渴望與廣州體制的沖突、從對抗走向戰(zhàn)爭、關于鴉片問題的辯論、中國形象的重新建構、《中國叢報》與中國研究等幾個方面的研討, 希望能夠豐富人們關于鴉片
作者簡介 吳義雄,1962年生,安徽桐城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外關系史和中國基督教史。曾出版《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開端與進展:華南基督教史論集”《條約口岸體制的醞釀——19世紀30年代中英關系研究》等著作,發(fā)表論文50余篇。曾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商人、傳教士與早期在華英文報刊 一 來華英美商人和傳教士概況 二 近代早期的英文報刊 第二章 “自由貿易”的渴望與廣州體制的沖突 一 突破廣州體制的展望 二 關于行商體制與粵海關稅費問題的批評 三 在華治外法權的尋求 第三章 從對抗走向戰(zhàn)爭:關于對華政策的輿論 一 卷入對抗——1834年前的英國散商與《廣州紀事報》 二 對華強硬政策的醞釀 三 制造對華戰(zhàn)爭的輿論 四 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西人報刊 第四章 在道德與利益之間:關于鴉片問題的辯論 一 鴉片貿易與道德問題 二 鴉片販子的辯護詞 三 對弛禁的態(tài)度 四 在英國展開的辯論 第五章 中國形象的重新建構 一 中國研究的轉變 二 對中國文明的總體評價 三 關于中國的民族性格 四 關于中國政治的特征 五 “新”觀念下的著述舉例 第六章 轉變中的學術:《中國叢報》與中國研究 一 對中國人信仰體系的認識與研究 二 對中國社會風習的考察與研究 三 中國政治與法律研究 四 中國歷史文化研究 五 中國語言研究 六 用知識改變中國——《中國叢報》作者群的另一種努力 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