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政權時刻面臨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向被統(tǒng)治者解釋其統(tǒng)治的正當性。二十世紀以後,具有多民族傳統(tǒng)的中國在對「國民」和「國民國家」思想的理解上發(fā)生了偏差—以「民族」肢解「國民」來證明其革命和統(tǒng)治的正當性,而隱藏在近代中國國民意識背後的,卻是赤裸裸的漢人中心主義。作者認為,只有在真正平等、公正的基礎上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人共享的政治文化,才是讓少數(shù)民族集團具備國家認同的較佳途徑。
作者簡介 王 柯 日本東京大學學術博士、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中國近現(xiàn)代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思想、中國伊斯蘭教社會運動和國家認同等。
目錄: 目 錄 前 言...................................................................................................... xi 第一章 從「穆斯林」到「中國人」 —晉江陳埭丁氏宗族的「本土化」過程 .............................. 1 第一節(jié) 丁氏家族血緣意識的誕生....................................... 4 第二節(jié) 丁氏「字輩」的成立.................................................. 8 第三節(jié) 農業(yè)生態(tài)下的「在地化」與「宗族化」 ................... 14 第四節(jié) 「宗族化」與「科舉化」的交響曲 ........................... 19 第五節(jié) 科舉精英與宗族的伊斯蘭「記憶」 ........................ 24 結 語..................................................................................... 30 第二章 「『回教』與『回民』含義不同」 —白壽彝與開封的故事 ..................................................... 39 第一節(jié) 是「回教」的中國化,還是中國人的「回民」化? .. 40 第二節(jié) 「回民」、「穆斯林」與「伊斯蘭教徒」.................... 46 第三節(jié) 容納多元的寬容文化傳統(tǒng)..................................... 53 結 語..................................................................................... 61 第三章 「漢奸」考 —一個「單一民族國家」的話語 ....................................... 67 第一節(jié) 沒有「漢奸」的歷史................................................ 68 第二節(jié) 異民族王朝與「漢」的變異.................................... 72 第三節(jié) 「改土歸流」與「漢奸」的登場 ............................... 76 第四節(jié) 抵抗列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符號............................. 81 第五節(jié) 一個擬制的民族國家話語..................................... 86 結 語..................................................................................... 90 第四章 「中華民族國家」的魅力與凝聚力 —近代民族與近代國家的二重奏 ..................................... 97 第一節(jié) 近代中國國家形態(tài)的轉型與 民族獨立運動的發(fā)生............................................. 98 第二節(jié) 清王朝「多元型天下」的正負遺產...................... 100 第三節(jié) 中國近代「國家」與「民族」之關係..................... 105 第四節(jié) 「中華民族國家」與國民國家話語的缺失 .......... 109 結 語................................................................................... 118 第五章 斷裂的「民族」話語 —「蒙古民族」問題與中共民族政策的歷史過程 .......... 123 第一節(jié) 中共民族政策的誕生與外蒙古獨立問題........... 124 第二節(jié) 「民族自決」的質變與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內蒙古問題............................... 132 第三節(jié) 戰(zhàn)後內蒙古地區(qū)民族獨立運動與 「民族區(qū)域自治」的成立 ...................................... 140 結 語................................................................................... 144 第六章 從「少數(shù)民族」到「國民」? —1949年以後的民族政策過程 ...................................... 153 第一節(jié) 「民族」的時代 — 在列寧主義「民族平等」的口號下...................... 154 第二節(jié) 「階級」的時代 — 「繼續(xù)革命論」與建設「社會主義民族」的實踐 .. 165 第三節(jié) 「還債」的時代 —「反省」與「懷柔」的相剋 .... 174 第四節(jié) 「開發(fā)」的時代 — 市場經濟體制與多民族國家統(tǒng)合的矛盾........... 182 結 語................................................................................... 190 第七章 「宗族」與「民族」 —「民族化」的誘惑與挫折 .............................................. 201 第一節(jié) 「民族」旗幟下的「聚族」運動 — 「丁氏宗族」的「民族化」...................................... 202 第二節(jié) 被納入體制內的「丁氏回族」— 從「回族委員會」到「回族事務委員會」 ............. 208 第三節(jié) 「民族」的符號與公共利益 — 「回族事務委員會」的意義 .................................. 214 第四節(jié) 擬制的「宗族」— 「回族事務委員會」指導下的宗族重構 .............. 220 結 語................................................................................... 226 第八章 何處是「傳統(tǒng)」? —中國南方「回族」社會的伊斯蘭「回歸」 ..................... 231 第一節(jié) 「宗族」傳統(tǒng)的回歸和再造 — 「回族」農村的族譜編撰活動 .............................. 232 第二節(jié) 在「宗族」與「宗教」之間 — 被遺忘的石碑和族規(guī)........................................... 237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的想像與回歸 — 近代回民社會精英與宗教認同運動................... 242 結 語 ................................................................................... 249 第九章 「民族鏈」上的維吾爾 —中亞突厥語系民族的歷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 ....... 255 第一節(jié) 民族主義的互動與 中亞突厥語系「民族鏈」的再現(xiàn).......................... 257 第二節(jié) 中亞的伊斯蘭教與突厥語系「民族鏈」 .............. 264 第三節(jié) 人類生態(tài)與「民族鏈」的上下游關係.................. 272 第四節(jié) 突厥語系「民族鏈」的崩潰與維吾爾族的失落.. 283 第五節(jié) 中國中亞外交重心的轉移與 「民族鏈」上下游關係的轉換 .............................. 292 結 語................................................................................... 299 結 論 「民族」與「國民」.................................................................. 311 索 引................................................................................................... 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