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厘清民國政制演繹的大致脈絡,從國家政制建設與實際政治運作的層面,展示民初西方取向的政制建設及實踐概貌。內容關乎制度建設者有約法制定、政黨建設及國會內閣諸端;關乎政治實際運作者有段祺瑞執(zhí)政府對北洋勢力的整合,地方意識的興起及中國政治的區(qū)域化,以及晚清以來變幻反復的文武關系等。對于這些民國政制史上的重大問題,本書作者作了視角獨特的觀察和嚴謹深入的學術及思想詮釋。列強及被視為“赤色帝國主義”的蘇俄對中國事務的干 預以及作為其反動的強烈民族主義宣示,系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些事件通常被 劃歸外交范疇,但考慮到斯時外交與內政“打成一片”、不復可分的特殊語境,故一并納入討論。本書也涉及學術與宗教,以其或與政治趨于一途、或與政治瓜葛糾纏,故多少染上了時代所特有的政治色彩。
目錄 序言 第一編 民國時期的政黨與國會政治 政黨建置與民初政制走向 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guī)劃 梁啟超與宋教仁議會民主思想之比較 民初國會制度衰亡之政治語境分析 胡適與1934年全國考銓會議 第二編 權勢轉移與民初政治格局變化 密勒氏報“中國當今十二位大人物”問卷調查分析 國民黨與善后會議關系考析 蘇俄、中共與國民黨的“左右”分化 直奉戰(zhàn)爭之后的北京政治 地方意識興起與中國政治的區(qū)域化 北伐前夕中國政治中文武關系的變化 第三編 民族主義與北伐前的中國外交 北伐前夕中國政治中的外國因素 北洋外交與“治外法權”的撤廢 北洋外交與“華府條約”框架的突破 民族主義與中國教會教育的危機 北伐期間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責任人問題 第四編 泛政治化背景下的民國學術與宗教 新文化運動思想文化目標與取徑辨析 趨向政治化的近代中國學術 “人權”討論與胡適的政治思想 基督教與中國“邊疆研究”的復興 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與中國的反教運動 作者簡介 楊天宏,1951年生,四川成都人,歷史學博士、教授。先后受聘于四川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要從事近代中國政制史、通商口岸史、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著有《基督教與民國知識分子:1922~1927年中國非基督教運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革: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研究》(中華書局,2002)、《中國的近代轉型與傳統(tǒng)制約》(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梁啟超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另有譯著兩種出版
目錄: 序言 第一編 民國時期的政黨與國會政治 政黨建置與民初政制走向 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guī)劃 梁啟超與宋教仁議會民主思想之比較 民初國會制度衰亡之政治語境分析 胡適與1934年全國考銓會議 第二編 權勢轉移與民初政治格局變化 密勒氏報“中國當今十二位大人物”問卷調查分析 國民黨與善后會議關系考析 蘇俄、中共與國民黨的“左右”分化 直奉戰(zhàn)爭之后的北京政治 地方意識興起與中國政治的區(qū)域化 北伐前夕中國政治中文武關系的變化 第三編 民族主義與北伐前的中國外交 北伐前夕中國政治中的外國因素 北洋外交與“治外法權”的撤廢 北洋外交與“華府條約”框架的突破 民族主義與中國教會教育的危機 北伐期間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責任人問題 第四編 泛政治化背景下的民國學術與宗教 新文化運動思想文化目標與取徑辨析 趨向政治化的近代中國學術 “人權”討論與胡適的政治思想 基督教與中國“邊疆研究”的復興 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與中國的反教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