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龍的發(fā)明


作者:施愛東     整理日期:2017-02-16 19:32:25


  “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類似的說法耳熟能詳?蛇@些說法究竟是怎么來的?中國何時和“龍”牽扯上的關系?在近四百年間,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們“中國龍”的?這些看起來是常識、但又說不清的問題,將會
  在本書中找到非常詳盡有趣的解答。
  本書整體上探討的是以“龍形象”為代表的中國,從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觀念與文化困境。龍是和中國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紀傳教士入華以來向海外不斷演繹、變形的民族符號,最終成為國家象征。在“龍”前冠以“中國”二字,實在是近現(xiàn)代中西文化沖突下的產(chǎn)物。作者正是從這一沖突出發(fā),直面不同時期西方視野中不同的龍形象問題。
  本書的最大特色除了借助文化學、民俗學的基本方法來繪制“文化地圖”,還在于運用大量歐、美、日等國古舊書刊的“新材料”——223幅稀見圖片。圖片的新異驚奇讓人目不暇接,其對國人形象的種種演繹,又讓人心生悲憤。

作者簡介
  施愛東,1968年生人,社科院文學所民間文學室副研究員,著有《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檢討》,也曾寫有《點評金庸》(2001年),屢次重印。長年為《話題》寫稿,是1217俱樂部的核心成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帝王將相及其權(quán)力崇拜的“龍政治”
  一、上古“龍”是一個集合名詞
  二、龍是天地間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三、龍是祭祀儀式中的執(zhí)事功曹
  四、龍在帝王動物園中的位置變遷
  五、龍袍是封建帝王的權(quán)力標志
  六、帝王將相的龍袍爭奪戰(zhàn)
  七、龍在皇宮大院的工作職責
  八、龍文化的箭垛式增長
  第二章 16—18世紀歐洲人理解的“中國龍”
  一、門多薩:皇帝的紋章 ,即一種盤結(jié)的蛇
  二、利瑪竇:龍在中國是皇權(quán)的象征
  三、基歇爾:龍鳳著裝旨在引起臣民的敬畏感
  四、安文思:當你說龍,中國人都明白你說的是皇帝
  五、李明:中國人賦予龍非凡力量和至上權(quán)力
  六、尼古拉:繡在皇袍上的龍有五個爪
  七、杜赫德:龍無疑是中國人的國家象征
  八、龍崇拜即中國百姓的皇權(quán)崇拜
  九、風靡歐洲的“龍時尚”
  第三章 19世紀西方漫畫中的“辮子龍’’與中國元素
  一、鴉片戰(zhàn)爭前英國漫畫中的龍與中國元素
  二、老胖丑怪的“滿大人”
  三、滿大人變身辮子龍
  四、美國排華漫畫中的辮子龍
  五、落魄的巨龍不如狗
  六、剿滅“黃禍”,瓜分中國
  七、漫畫化的中國元素
  八、欲加之罪,何患無龍
  第四章 哀旗不幸,怒旗不爭:大清龍旗50年
  一、大清龍旗的糊涂賬
  二、外國旗號:認明確系該國旗號,便準入港
  三、三角黃龍旗:使外國艦船一望即知,不敢妄動
  四、中國新定旗式:被形勢逼出來的追認文件
  五、外交儀式中最早的龍旗:美國設計、美國制作、美國懸掛
  六、四方龍旗:官方確認的大清國旗
  七、龍旗商用:招徠生意的商業(yè)幌子
  八、龍旗飄落:沒落王朝的屈辱與遺恨
  九、龍旗余緒:作為儀式符號被傳承
  第五章 辱華詞匯“豬尾奴”的遞進式東漸
  一、作為辮子的Pigtail
  二、作為豬尾巴的Pig—tail與Pig's tail
  三、日語新詞鏘鏘波子
  四、牙山豬肉大甩賣
  五、豬尾巴的屈辱
  六、背曳以辮,如繩索,如鎖鏈,如獸尾
  七、與其變自人,何若變自己
  八、辛亥革命的剪辮亂象
  九、遞進式東漸的辮發(fā)政治
  第六章 “龍圖騰”是學術救亡的知識發(fā)明
  一、圖騰者,蠻夷之徽幟
  二、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圖騰主義遺跡
  三、圖騰主義在中國的流行
  四、民族危難時期的學術救亡運動
  五、圖騰主義在上古史學中的泛濫
  六、通過歷史教育激發(fā)民族情緒
  七、聞一多: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征
  八、圖騰學者的選擇性失明
  九、聞一多:龍是窮兇極惡而詭計多端的蛇
  十、被忽視的龍圖騰
  十一、龍圖騰在1980年代的勃興
  十二、圖騰主義的終結(jié)
  第七章 層累造成的民族寓言“拿破侖睡獅論”
  一、喚醒論的由來
  二、在睡獅與飛龍之間
  三、喚醒睡獅論的傳播
  四、尋找西方代言者
  五、拿破侖統(tǒng)攝諸侯
  六、故事的嫁接與生產(chǎn)
  七、層累造成的故事與層層剝筍的歷史研究
  后記





上一本: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 下一本:甲午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龍的發(fā)明的作者是施愛東,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