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造就中國之夢、九州之根、華夏之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國之大器、巧奪天工太康失國、夏桀暴政、玄鳥生商、武王伐紂,體味治亂興衰全過程有制度、有禮儀、有廉恥,了解孔子*向往的“郁郁乎文哉”的時代 夏、商、周統(tǒng)稱為“三代”,因為并不能算“朝”。“朝”的說法是在秦及以后,主要的區(qū)別是:是否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統(tǒng)管全國地方。秦及以后是這樣的,夏、商、周則不同,他們頂多算是部落聯(lián)盟、部落國家聯(lián)盟或者邦國聯(lián)盟。他們所謂的中央政權,只是據(jù)“中國”之地,即他們認知中的世界中心,然而對全國各地、各諸侯的控制,卻是非常薄弱而不可靠的。這與秦漢及以后是不同的。 作者簡介: 劉剛,山東壽光人,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現(xiàn)為壽光圣都中學教師,常年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工作,常年擔任班主任。 目錄: 第一章 | 王權世襲 疏川導滯物華豐/003 伐三苗成就偉績/006 涂山會罷王權立/009 有權必須有威/012 家天下的開啟/015 伐有扈而享鈞臺/018 平西河自以為治/021 | 第二章 | 鞏固王朝 遠畋獵太康失國/027 因日食引發(fā)的戰(zhàn)爭/030 寒浞的賊子野心/033 遺腹子的天命/036 終使九夷來朝/039 | 第三章 | 大夏崩塌第一章 | 王權世襲疏川導滯物華豐/003伐三苗成就偉績/006涂山會罷王權立/009有權必須有威/012家天下的開啟/015伐有扈而享鈞臺/018平西河自以為治/021| 第二章 | 鞏固王朝遠畋獵太康失國/027因日食引發(fā)的戰(zhàn)爭/030寒浞的賊子野心/033遺腹子的天命/036終使九夷來朝/039| 第三章 | 大夏崩塌內(nèi)禪其實是個圓圈/045第一暴君夏履癸/048裂繒才是最美的音樂/052太陽在鳴條沉落/055夏遺民去哪兒了/059| 第四章 | 商的由來天命玄鳥封于商/065相土馴馬以為乘/067冥勤其官而水死/071有了王亥才有商人/074上甲微為父報仇/077| 第五章 | 天乙成湯網(wǎng)開三面以仁滅葛/083聲威震主夏臺囚/086擇良機商革夏命/089好廚子也能當丞相/093排非議仲虺作誥/096真心為民舍身求雨/100| 第六章 | 興衰成曲流太甲一片丹心/105用伊陟太戊中興/108爭代立九世之亂/111立意決盤庚遷殷/114奴為相傅說說命/117這個國母是真將帥/120知民苦武丁盛世/124| 第七章 | 曲終商亡無事不祭祀的國度/131升王權武乙射天/135商周矛盾帝乙歸妹/138在肉林下的酒池觀炮烙/142真有七竅玲瓏心?/146牧野之戰(zhàn)商兵倒戈/149微子去商箕子朝鮮/153| 第八章 | 因農(nóng)起周周祖差點成了棄嬰/159回歸本業(yè)公劉建周/161避戎狄亶父遷岐/165了父愿兄弟走吳/168可惜因功而歿/171| 第九章 | 文武定周修德教文王治岐/177羑里厄愛子遭烹/180渭水河邊訪姜尚/183在孟津做場演習/186作牧誓武王伐紂/189遷九鼎天下分封/192| 第十章 | 成康之治甘愿替死周公攝政/197管蔡亂東征平叛/201建成周分化殷頑/205金縢策周公還政/209勛難忘三朝耆老/212| 第十一章 | 周氏衰微盛轉(zhuǎn)衰昭王征楚/217穆天子周游天下/221厲王止謗國人共和/224宣王中興曇花一現(xiàn)/228幽王烽火戲諸侯/232疏川導滯物華豐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李白《公無渡河》如果說,現(xiàn)在發(fā)了洪水的話,我們該怎么辦呢?當然是登高待援。那么上古時候呢,具體點說,距今四千二百年,即堯舜時代,發(fā)了洪水,誰又來幫助我們的先民抵抗洪災呢?歷史有回答:夏后氏,禹。但是最先被任命治水的人,其實并非是禹。據(jù)《史記》所載,在堯帝在位時,中原一帶便洪水滔天,《呂氏春秋•愛類》言:“古者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這么厲害的“鴻水”,哪來的呢?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根據(jù)神話傳說,認為此乃共工氏所為。《淮南子》說“民皆上丘陵,赴樹木”。所以耕種和捕獵都受到諸多限制,而這恰恰是人們賴以糊口的食物來源。吃是大事,然而出了問題,堯帝很煩心,就到處求賢,希望平治洪水。四岳知道了就向堯帝推薦夏后氏的鯀。但是堯帝不是很贊成,認為鯀這個人經(jīng)常不聽號令,讓整個夏后氏都蒙受污名,不能用他?墒窃谶@一輩人中,沒有比鯀更能干和有本事的了,四岳希望堯帝試用他。于是堯帝只好任用鯀來治水。可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九個春秋都過去了,大水非但沒有治好,反而更加猖獗。這時,代理執(zhí)行堯帝職權的舜南巡回來,剛回來就在百官的面前將鯀拘捕了。原來舜在南巡的途中看到鯀治水的情況實在是不像話,堤岸千瘡百孔,沿河的居民怨聲載道。于是舜就將鯀流放到羽山,并派祝融將他殺了。可是洪水肆掠,必須要治理。既然鯀死了,那就讓他的兒子禹來繼承父業(yè)吧。于是舜派禹來擔任治水官,但是禹卻推讓給契、后稷和皋陶。舜帝擺了擺手:“女其往視爾事矣。”也就是說,還是讓禹去擔任起這個任務。禹盡心盡力,很想治好水患,好讓人們可以安居樂業(yè)。但是他父親治水無功而身死的事情,很讓禹介懷。于是,白天他就隨著山勢樹立標識,以便考察山川形勢;晚上則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思考治水的方法。治水豈同兒戲,一旦開工,就得一干到底,所以一定要定好治水的方向。堵看來是不行了,而且水越堵越高,一旦出現(xiàn)缺口,萬民遭殃。禹的父親就因為這個連命都丟了,絕不可馬虎。既然光堵不行,那么加上疏導呢?禹打算把洪水通過溝渠一直引到東海,菏澤入海,不就成了?但是僅僅靠禹和他手底下的幾個人也不能成事。辦大事,天時地利人和,必須都要考慮進去才行。治水,就是當時大到不能再大的大事。于是禹開始行動了。他對祖先神明的祭祀豐厚而盡禮,以此來順應天時;他考察山川,以此來了解地利;他主動聯(lián)合曾經(jīng)有過嫌隙的共工氏,以求人和。如此勞身苦思,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據(jù)說,有一次他經(jīng)過家門,恰逢他的妻子剛好生產(chǎn),聽到門內(nèi)嬰兒的呱呱之聲,他也沒有進門,而是強忍心中思念,拿起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揣起劃定圖式的圓規(guī)和方矩,繼續(xù)踏上治水的征途,劃九州,辟道路,修堤障,度山脈。治水是大事,大事就要顧全周到,因為只關注于治水,很可能會被其他的事情擾亂。于是,他命令伯益發(fā)放稻谷種子,教人們在地勢低洼且潮濕的地方栽種;叫后稷監(jiān)管食物,在人們沒有東西可吃的時候賑濟他們。而且禹還從食物富足的地方調(diào)撥多余的食物給缺糧的地方,使這些地方的人不至于餓肚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各個氏族聯(lián)盟間盡量平均。如此一來,禹在治水的時候,便得到人們的擁戴和幫助,經(jīng)過十三年的辛苦,終于開通了九座大山的道路,疏導了九條大河的水源,于是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前住在丘陵和樹上的人們便可以搬到地勢低洼而平坦的地方來居住,這樣就使得耕種、捕魚、打獵等生產(chǎn)力大幅提高,人們終于富足起來。而且在治水的過程中,禹巡視了各地所特有的物產(chǎn),以此來制定他們該有的貢賦;并且視察了各地山川的情況,制定了九州的劃分。治水成功,舜很是高興。禹向舜報告說各個氏族聯(lián)盟都“各道有功”,唯獨三苗“頑不即功”,希望舜帝留意。“頑不即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冥頑不靈而且沒有功績。言下之意,禹想要討伐三苗。那么,仁德的舜帝會同意這個請求嗎?請看下篇:伐三苗成就偉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