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現代、科學的起源故事,講述我們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這是打破地域、國家、民族、種族、宗教界限的普遍性歷史,作者總結出138億年歷史演進中的八大突破,稱其為八大“門檻”。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發(fā)展的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在20多年教學實踐、聽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學師生反饋基礎上撰寫而成。國際大歷史學會創(chuàng)會主席、世界史學會會長聯袂編寫,“微軟之父”比爾·蓋茨傾情推薦。 本書簡介: 《大歷史》所考察的不僅僅是人類的過去,還包括地球的過去,乃至宇宙的過去。閱讀本書,讀者將會追溯一段始于138億年前的歷史,這段歷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現為開端。大歷史包含了宇宙學、地球與生命科學、人文歷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并將它們融合為一種單一的、具有普遍性的歷史敘述,對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盡可能科學、全面的介紹。書中總結出大歷史演進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某種全新事物的出現。他們將這些突破稱為“門檻”。從宇宙到地球,從最初的生命到人類,從農耕文明到現代革命,作者按照從“無”到“有”的順序,以八次突破為線索,勾勒出世間萬物的產生與發(fā)展。最終,本書以大歷史的視角,對我們的近期未來和遙遠未來做出了預測。 作者簡介: 導論 什么是大歷史以及如何研究它? 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第1章前3道門檻:宇宙、恒星和新化學元素1.1門檻1:大爆炸宇宙學與宇宙的起源1.2門檻2:星系和恒星的起源1.3門檻3:新化學元素的創(chuàng)造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 第2章第4道門檻:太陽、太陽系與地球的出現2.1門檻4:太陽和太陽系的出現2.2早期地球簡史2.3塑造地球的表面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 第3章第5道門檻:生命的出現3.1生命如何通過自然選擇發(fā)生變化3.2第5道門檻:地球上生命的出現3.3地球上的生命簡史小結 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 第4章第6道門檻:人亞科原人、人類與舊石器時代4.1人亞科原人的進化:從800萬年前到20萬年前4.2第6道門檻:智人的出現4.3舊石器時代:20萬年前到1萬年前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 延伸閱讀第5章第7道門檻:農業(yè)起源與農業(yè)時代早期5.1門檻7:農業(yè)5.2解釋農業(yè)革命5.3農業(yè)時代早期5.4共識性權力的出現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 延伸閱讀第6章跨越一道小門檻:城市、國家與農耕文明的出現6.1定義城市、國家和農耕文明6.2資源和集體知識的積累6.3烏魯克:第一個國家蘇美爾的第一座城市6.4其他地區(qū)的城市和國家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 第7章第一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非洲-歐亞大陸7.1一種新型人類共同體7.2農耕文明時代7.3趨勢一:農耕文明及其行政機構的擴張、權力和效率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 第8章第二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非洲-歐亞大陸8.1趨勢二:非洲-歐亞大陸農耕文明中重要交換網絡的建立8.2趨勢三:不斷演進的社會和性別復雜性8.3趨勢四:普遍緩慢的變化發(fā)展節(jié)奏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第9章第三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其他世界區(qū)9.1美洲區(qū)的農耕文明9.2太平洋和澳大拉西亞世界區(qū)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 第10章即將跨越第8道門檻:邁向現代革命10.1現代革命的途徑10.2創(chuàng)新的速度為何增長:創(chuàng)新的驅動力10.3公元1000年的世界10.4后古典時期的馬爾薩斯循環(huán):公元1350年之前10.5現代早期的馬爾薩斯循環(huán):公元1350年到1700年10.6公元1700年的世界小結本章問題 關鍵詞 延伸閱讀第11章跨越第8道門檻:通向現代性的突破11.1門檻8:現代世界/人類世11.2英國的社會、農業(yè)和工業(yè)革命11.3工業(yè)革命的傳播11.4政治革命:現代國家的興起11.5兩個世界的出現——發(fā)達世界和發(fā)展中世界11.6工業(yè)革命的其他影響小結本章問題 關鍵詞延伸閱讀 第12章人類世:全球化、發(fā)展與可持續(xù)性12.1導論12.2第一部分:政治和軍事變化12.3第二部分:發(fā)展——更多人口、更多消費12.4第三部分: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對生活方式和社會的影響12.5第四部分:人類世與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發(fā)展是可持續(xù)的嗎?小結本章問題關鍵詞延伸閱讀第13章更多門檻?未來的歷史13.1第一種未來:近期的未來13.2第二種未來:接下來幾千年13.3第三種未來:遙遠的未來13.4結論——故事的結尾:宇宙中的人類小結 本章問題 關鍵詞延伸閱讀 詞匯表出版后記 前言《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是大歷史這個新興跨學科領域的第一本教材。 大歷史考察的,不僅僅是人類甚或地球的過去,而是整個宇宙的過去。閱讀本書,教師和學生都會回溯一段旅程,它始于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和宇宙出現。大歷史吸收了宇宙學、地球和生命科學、人類史的成果,并且把它們組合成關于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歷史敘事。 所有社會都建構了普遍性故事,以此幫助人們理解他們在時空中的位置。然而,只有在相當晚近的時候,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學者才拼湊出一個基于科學證據之上的普遍性故事。那個故事的一些零星內容——例如,地球或許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或者現代生命形式可能是從更古老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已經為19世紀的人們所熟悉。不過,這個故事的絕大部分細節(jié)是在過去一百年中收集起來的。有幸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是能夠科學地理解萬物如何成為現在這個面貌的第一代人。 本教材的目的《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是大歷史這個新興跨學科領域的第一本教材。大歷史考察的,不僅僅是人類甚或地球的過去,而是整個宇宙的過去。閱讀本書,教師和學生都會回溯一段旅程,它始于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和宇宙出現。大歷史吸收了宇宙學、地球和生命科學、人類史的成果,并且把它們組合成關于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歷史敘事。所有社會都建構了普遍性故事,以此幫助人們理解他們在時空中的位置。然而,只有在相當晚近的時候,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學者才拼湊出一個基于科學證據之上的普遍性故事。那個故事的一些零星內容——例如,地球或許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或者現代生命形式可能是從更古老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已經為19世紀的人們所熟悉。不過,這個故事的絕大部分細節(jié)是在過去一百年中收集起來的。有幸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是能夠科學地理解萬物如何成為現在這個面貌的第一代人。本教材的目的當學生更熟悉這個故事之后,他們就會留意故事的各個組成部分如何結合在一起。他們將了解原子如何形成我們軀體由以構成的分子;原子本身如何在大爆炸或者擴張的星球內部形成;地球如何由那些在軌道旋轉的大冰塊和塵埃構成;生命如何首次出現在地球上,然后在整個地球表面擴張和變化。他們也會了解到20萬年前人類如何首次出現于地球,為何我們與其他生命有機體(我們與它們分享著這個美麗星球)既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最后,我們會探詢未來:這個故事會走向何處?人類和地球的可能命運是怎樣的?宇宙的最終命運又會如何?這本教材旨在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幫助他們考察和評價那些將這個歷史敘事結合在一起的許多聯系。第一版特色除了迷人的寫作風格之外,《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還呈現出一系列特色,它們讓大歷史故事栩栩如生,也有助于學生學習這個令人興奮的故事。這些特色如下: 導語 本書用長篇導論界定了大歷史概念,勾勒了復雜性和出現的概念,并且介紹了大歷史的八大門檻(thresholds)?疾齑髨D景 閱讀新材料的最好準備就是提問。每一章開頭都會設置幾個問題來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激勵他們從大歷史的宏大規(guī)模進行思考。比如,第6章提出的問題包括: ·城市是什么?國家是什么?農耕文明是什么?·人們如何學會提高農業(yè)生產力?·哪些技術變化為城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每章問題與每章開頭設置一些問題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一樣,每章末尾設置的問題旨在幫助學生整合和評價他們已經閱讀和學習過的內容:·為何人們開始聚集到城市?·最早的城市出現在世界上哪些地方?·描述四個不同世界區(qū)中城市和國家演進呈現出來的差異。·描述用來重構早期文明的各種證據。·本章關注早期農耕文明的相似性,那么,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宗教在城市和國家的出現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門檻概述 為了講述138億年的歷史,本書的作者找出了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某種全新事物的出現。他們將這些突破稱為門檻。當這個故事到達一道新門檻之際,他們都會用一張表格來形象地概括那道門檻的主要成分。關鍵術語和詞匯關鍵術語包括讀者希望記住的概念、人物以及地點。為了便于學習,關鍵術語列在每章末尾。我們也把它們列在本書結尾處,以便它們在后面章節(jié)出現時易于查找。補充性資源大歷史在迅速發(fā)展,因此,一些相關網站也隨之出現。以下是學習大歷史的學生需要了解的三大網站: •InternationalBigHistoryAssociation(IBHA)http://ibhanet.org/•BigHistoryProject(BHP) www.bighistoryproject.com/Home •ChronoZoom(abighistorytimeline) www.chronozoomproject.org/致 謝《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的寫作得到許多人幫助,我們借此機會在此表達謝意。首先,我們非常感謝多年來與我們討論大歷史的所有朋友和同事。他們包括來自不同學科的合作者、朋友和同事,尤其是世界史史學家圈子和快速增長的大歷史史學家圈子的同人。威廉•麥克尼爾是世界史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他非常支持大歷史觀念,與我們一樣,他也認為,大歷史是世界史許多目標的自然延伸。我們尤其要感謝已故的杰里•本特利,他是《世界歷史》雜志創(chuàng)刊人和主編。杰里是世界史領域另一位偉大的開拓者。他慷慨地提供他的意見和支持,也相當贊成大歷史觀念。事實上,他在《世界歷史》上發(fā)表了論大歷史最早的文章之一。我們非常懷念他。我們有幸與麥格勞-希爾公司的編輯合作。最初的編輯是喬恩-戴維•黑格,他對大歷史觀念以及在這一領域出版第一本教材充滿信心;后來,編輯工作由馬修•巴斯布里奇接手,他得到高效的編輯團隊——包括阿瑟•蓬波尼奧、南希•克羅基雷、瓊•斯塔爾(內容項目經理)、莎倫•奧唐奈(技術編輯)以及戈特弗里德(校對者)等人——的支持,并且見證了本教材的出版完成。出版一本教材是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們感謝所有編輯在此過程中提供的支持和建議。2010年,加州多米尼克大學和偉谷州立大學的師生們使用了本教材的初級版。我們向所有提供很有價值反饋信息的人表達謝意,因為這些反饋在很多方面促進了本教材最終版本的形成。我們尤其感謝那些對早期版本做出正式評論的教師(最終所有的精確性我們負全責)。他們包括:霍普•貝恩,塞勒姆州立大學托德•鄧肯,波特蘭州立大學凱文•費恩隆德,密蘇里大學圣路易斯分校厄休拉•古迪納夫,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約翰•米爾斯,南衛(wèi)理公會大學亞歷山大•米爾科維奇,阿肯色理工大學喬爾•普里馬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十分感謝悉尼麥考瑞大學多年來對大歷史項目的慷慨支持,尤其要感謝對2010年國際大歷史學會成立大會和2012年第一次大歷史研討會的資助。他還想感謝圣迭戈州立大學同事、朋友和學生,他于2002—2008年間在那里講授大歷史課程,這一全新的知識事業(yè)得到他們的熱情支持。還有比爾•蓋茨,這也是我們想要感謝的,他是大歷史熱情慷慨的支持者,現在正在資助為中學生和普通公眾建立免費大歷史網絡課程,即“大歷史項目”(www.bighistoryproject.com/Home)。在大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麥考瑞大學和圣迭戈州立大學的學生所起的作用,遠遠超出了他們自己的想象,因為他們不斷提出問題,這有助于防止大歷史迷失在細節(jié)之中。他還要感謝沙爾迪、喬舒亞和艾米麗,因為當他再次埋頭寫作一本著作時,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他還要謝謝第一位啟蒙老師,即他的母親卡羅爾,她在尼日利亞教會了他許多。他始終沒有忘記早年的這些令人興奮的教誨。與辛西婭•布朗和克雷格•本杰明的合作是一次愉快的經歷,但愿所有的合作者都會碰到這么機敏、無私而又志趣相投的同事!辛西婭•斯托克斯•布朗要感謝加州多米尼克大學的學生、行政部門以及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員們,尤其是吉姆•坎寧安和菲爾•諾瓦克,他們與她一起率先開設大歷史課程。多米尼克大學校長瑪麗•馬西一直十分贊同大歷史;多米尼克大學大歷史項目負責人摩根•比赫曼德領導了一場不可思議的、十分有效的合作。拉斯•謝麗爾•吉尼特組織了2008年1月召開的進化史詩研討會,在那次會議上,本書三位作者得以面對面地討論前3章稿子,他們在會上也碰見了彼此之外的許多大歷史學家。她對此項組織工作表示感謝,也向國際大歷史學會的同事表示謝意。厄休拉•古迪納夫、凱瑟琳•貝里以及拉里•戈尼克提供了特別的幫助。最后,辛西婭要感謝杰克•羅賓斯和他的大家庭一直以來的支持?死赘•本杰明要感謝密歇根偉谷州立大學的學生、教員以及行政部門過去10年來對大歷史的無私支持,尤其感謝學校校長、教務長以及布魯克斯學院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對這個領域的鼓勵和支持,也要感謝他們同意將國際大歷史學會的總部“大歷史全球研究所”設在布魯克斯學院。他要謝謝自己的孩子佐伊和阿舍,20世紀90年代,他們都在麥考瑞大學學習大歷史課程;感謝他的妻子帕梅拉耐心和堅定的支持,她是國際大歷史學會顧問委員會主席,為這一領域做出了極大貢獻。克雷格還要感謝他的合作者辛西婭和大衛(wèi),他們不僅僅是富有活力的同事,也是親密的朋友。 后記 出版后記我們很容易想象,中國的學生和美國的學生、德國的學生乃至埃及的學生,學習著同樣內容的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盡管他們相距甚遠,處于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具有不同國籍。但是,想象他們學習相同內容的歷史,卻很難。民族國家誕生于18世紀晚期、19世紀,經過200多年,我們早已習慣以民族國家為前提思考歷史,甚至以世界為研究對象的世界史,往往也帶有民族烙印,而我們對此安之若素,習以為常。在這互聯網統治社會,天涯咫尺,世界變成地球村的21世紀,究竟有沒有可能存在一種世界所有地區(qū)、所有國家都能教的歷史?把所有的人統合到一起,而不是依國籍不同而彼此分開?《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大歷史》從宇宙開端開始講起,從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地球出現、生命出現、人類起源,到人類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舊石器時代、農業(yè)起源、城市出現、國家出現、農耕文明的興盛,再到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包括近期和遙遠未來。本書作者吸收了宇宙學、地球與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學以及人文歷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它們融合成具有普遍性的歷史敘述,對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盡可能科學、全面的介紹。《大歷史》考察的是整個過去,不僅僅是人類的過去,還包括地球的過去,乃至宇宙的過去;《大歷史》中出現的“人”,不是美國人,不是德國人,也不是俄羅斯人,而是智人這一物種的共同成員!洞髿v史》不是各國歷史的疊加,而是人類整體發(fā)展史。作者總結出了人類歷史演進中的八大突破(書中命名為“門檻”),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某種全新事物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完成了一個飛躍。從宇宙到地球,從最初的生命到人類,從農耕文明到現代革命,作者按照從“無”到“有”的順序,以八次突破為線索,勾勒出世間萬物的產生與發(fā)展。最后,作者還對我們的近期未來和遙遠未來做出了預測。“大歷史”代表的是歷史教育的新發(fā)展方向。本書作者之一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發(fā)起、組織了一個為中學生和普通公眾免費授課的“大歷史項目”,并得到微軟公司主要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的熱情資助,比爾·蓋茨說:“大歷史改變了我的思考和學習模式,我非常確信它同樣也能改變全世界的老師和學生。希望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大歷史學家。”“大歷史項目”已在美國全面展開,我們希望它也能到中國安家落戶,希望中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具有“大歷史”思維。 服務熱線:133-6631-2326188-1142-1266服務信箱:reader@hinabook.com2016年2月“大歷史將自然史與人類史結合為一種單一、宏大且易懂的敘述。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可以與牛頓在17世紀以統一的運動規(guī)律將天與地結合起來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達爾文在19世紀以一套進化理論將人類與其他生命形式統一起來的成就。大歷史是世界史許多目標的自然延伸。”——威廉·麥克尼爾,前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美國世界史學會主席“大歷史能做的,是向我們展示我們自身的復雜性和脆弱性,以及我們面臨的危機;它同時也向我們展現我們擁有集體學習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夠了解大歷史,并通過大歷史了解他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及機遇,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這一群人要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建立一個免費的大歷史在線教學綱要。” ——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國際大歷史學會創(chuàng)會主席“大衛(wèi)·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動了我。這個家伙將各門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融合,鑄造了一個單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輕的時候就能學到大歷史,因為它能為我提供一種思考學校作業(yè)和閱讀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歷史語境中講述科學,它做到了這一點,并且解釋了如何將科學應用到大量當下議題之中。”——比爾·蓋茨,“微軟之父”導論什么是大歷史以及如何研究它考察整個過去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向你們介紹一種看待過去的新視角,它是由眾多不同學科的學者在晚近建構起來的,這些學科涉及歷史學、地質學、生物學以及宇宙學等。與以往相比,現在我們可以描繪更多的過去,而且可以做得更精確。因此,當前是各種歷史研究的革命性時刻。在我們對過去的理解中,這些變化大多數發(fā)生于20世紀中期以后,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所說的精密計時革命(chronometricrevolution)的結果。精密計時革命之前的歷史精密計時革命的核心內容,是一系列為過去事件定年的新技術。為過去的事件測定年代的方法,是我們理解過去的基礎。事實上,如果沒有日期,我們也就不可能有“歷史”。如果我們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但是不了解它的序列,不清楚它發(fā)生的時間,那么,我們眼中的過去,就是一堆沒有意義、沒有深度、也沒有真實形狀的雜亂事件的堆積而已。日期有助于我們理解過去,因為它們允許我們以年代順序“描繪”過去,在時間中考察它的形狀。我們如此繪制的世界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強烈的意義感。然而,僅僅幾十年之前,我們繪制過去的能力還非常有限。我們只能夠為極小一部分過去提供確切的年代,它們要么恰好被人們記住了,要么剛好有文獻記載。20世紀中期之前,書面文獻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方式以確定過去事件的年代。結果,歷史意味著“通過書面文獻材料考察的過去”。很不幸,盡管書面文獻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靠的日期,但是,它們也讓我們對過去的理解局限于過去很小一部分,即它們恰好闡明的那部分。于是,歷史僅僅指“人類的歷史”。更糟糕的是,在實踐中,歷史只不過是富有者和有權勢者的歷史,因為只有這些人能夠創(chuàng)作書面文獻(或者雇用書記官替他們完成)。由此而來的結果就是,在最近幾個世紀大眾識字率提高之前,歷史的主體是帝王將相、他們發(fā)動的戰(zhàn)爭、他們創(chuàng)作的文學以及他們信奉的神靈。過去的絕大部分處于黑暗之中,絕大多數人的經歷、思想和生活方式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我們無法討論沒有文字的社會,除非那些能夠創(chuàng)作的人(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或中國史學家司馬遷那樣的人)恰巧提到了它們。即便如此,有讀寫能力的社會對那些沒有讀寫能力的鄰居做出的思考和討論,往往有悖事實。面對文字創(chuàng)造之前的時代,我們更是一籌莫展。而那些時代是相當重要的,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到,那些時代至少涵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來95%的時間。最后,歷史學把人類出現之前的一切事物排斥在外,盡管從18世紀以來,地質學家就著手理解地質事件發(fā)生的序列?偠灾,史學家對書面文獻的依賴,意味著歷史基本上是關于那些會寫作之人(他們只占人類很小一部分)的歷史。因此,毫不奇怪,歷史事實上僅僅是政府、戰(zhàn)爭、宗教和貴族的歷史。精密計時革命之后的歷史20世紀中期,測定過去事件年代的新方法的出現,改變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此后,我們能夠為所有文獻都未曾記載的事件提供確切日期,這些事件可以回溯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甚至宇宙的起源。在這些新技術中,其中最重要的技術建立在放射性測年法(radiometricdating)之上。放射性測年技術的依據在于,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會遵循一種很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最終形成新的子物質(daughtermaterials)。這意味著,如果你有一塊含放射性元素(比如鈾)的材料,你就可以測量有多少子物質(比如鉛)已經形成,從而能夠估算出這塊材料的形成時間。20世紀10年代,以這種方式使用放射性物質的潛能得到了重視,但是,放射性測年技術在當時還不太可靠,也不便宜,因而無法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得到廣泛使用。碳-14紀年法是最早得到廣泛應用的放射性測年技術,因為這種測年方法建立在碳的一種特殊形式(或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它們的內核具有不同中子數,因此,它們的原子重量也有點不一樣)的衰變之上。碳-14測年由威拉德·F·利比(WillardF.Libby)于20世紀50年代早期開發(fā)。利比曾經在核武器工廠工作,工作人員也需要具備能力分離和測量特定元素(就核武器研制來說,是指鈾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碳-14測年革新了考古學,促使考古學有可能測定5萬年之前的含碳物質(包括生物有機體的絕大多數殘留物)。這比文獻記載的最早時間要古老10倍。很快,許多其他的放射技術得到開發(fā),從而讓我們的年代學在時間上回溯得更久遠。這些方法使用了放射性物質,比如衰變很慢的鈾元素,這樣,人們就可以測定幾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之前形成的物質的年代。1953年,克萊爾·佩特森(ClairPaterson)通過測定隕石中鈾衰變產生的鉛,從而確定了地球的年齡。其他非放射性測年法也得到開發(fā)。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基因測年。1953年,遺傳密碼(geneticcode)的活動方式被發(fā)現,此后,人們就可以比較不同物種的DNA之間的差異。(DNA是一種分子,存在于所有活的細胞中,它含有用來形成和維持分子的遺傳訊息,并且將那種訊息遺傳給子代的分子。更詳細的內容參見第3章。)1967年,文森特·薩里奇(VincentSarich)與艾倫·威爾遜(AlanWilson)指出,大多數DNA會在漫長的時期內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這意味著,這種變化也可以被當作時鐘來使用。通過比較兩種相關物種的DNA,我們可以大致得知它們在何時擁有共同祖先;驕y年改變了我們對人類自身以及對其他物種進化的理解。比如,基因測年表明,黑猩猩和人類在700萬年之前有著共同的祖先,這個發(fā)現在人類進化史研究中引起了一場革命。與此同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開發(fā)新方法來估算恒星的年齡,并進而估算整個宇宙的年齡。通過使用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wèi)星——2009年發(fā)射升空用以研究宇宙背景輻射——傳回的數據,天文學家已經得到了關于宇宙起源時間的更精確數據!宇宙形成于138.2億年之前;在本書中,我們取一個約數,即138億年。為過去事件測定年代能力發(fā)生的變化,改變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1919年,當H.G.韋爾斯(H.G.Wells)嘗試寫作一部“普世的”歷史作品時,他承認,他無法為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前776年)之前一切事件提供確切的時間。今天,我們甚至能夠為宇宙起源之際的事件提供合理的時間。突然間,我們能夠在堅實的科學證據之上建構關于整個過去的歷史,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自然科學加入歷史學一起研究過去一系列科學突破與精密計時革命密切聯系在一起,它們使得科學本身對過去更加感興趣。在20世紀,宇宙學、地質學和生物學都變成歷史性學科。18世紀晚期之前,人們普遍以為,自然世界自誕生以來就很少變化。天文學家認為,恒星和星系始終如一。地質學家認為,即便地貌會發(fā)生微小變化,整個地球依然如故。包括現代生物分類體系奠基人卡爾·林奈(CarlLinnaeus,1707—1778)在內的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今天的生物物種與地球誕生之初繁盛一時的物種沒什么兩樣。然而,早在17世紀晚期,地質學和生物學領域就有人開始提出質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人們對化石表現出日益強烈的興趣。像三葉蟲(現已不復存在)這類生物的化石表明,物種的混雜隨著時間變化而發(fā)生變化。高山上(比如阿爾卑斯山脈)海洋生物化石的發(fā)現,表明地貌在過去發(fā)生了劇烈變化。很顯然,在一定程度上,地球和自然世界都有其“歷史”。不過,如果沒有確切日期,我們也就無法精確地重建這種歷史。如此一來,“歷史”依舊是“人類的歷史”,而“科學”的研究對象依然被認為是世界上未曾隨時間流逝而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方方面面。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地質學家、天文學家和生物學家開始意識到,過去與現在完全不一樣,他們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在于解釋世界如何成為今天的面貌。于是,天文學、地質學和生物學都成為歷史性學科。精密計時革命允許我們?yōu)樯袡C體、地球甚至宇宙的過去創(chuàng)造一張精確的時間表。1953年DNA結構的發(fā)現(參見第3章),使得人們可以更精確地(與以往相比)考察和解釋自然世界的變化。在地質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新范式即板塊構造論表明,地球表面在過去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同時,它也有助于解釋地球如何以及為何變化。最后,同樣在20世紀60年代,宇宙背景輻射的發(fā)現,讓大多數天文學家相信,宇宙本身也隨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演變,這種演變始于一百多億年前巨大的“爆炸”(參見第1章)。 突然間,我們必須以全新方式思考過去。我們現在能夠研究的,不是過去幾千年的人類史,而是數億年前的過去,包括生態(tài)圈、地球以及整個宇宙的歷史。我們能夠著手建構關于整個過去的歷史!什么是大歷史?“大歷史”的主要挑戰(zhàn),就是建構上述那種過去。大歷史試圖建構關于整個時間的歷史,回溯到宇宙的開端。這就是我們在本書中所做的。我們敘述了從最開始到當下的歷史,這種敘述以現代科學知識的各種結論為基礎。我們將看到,這種做法是了解我們這個物種——智人(Homosapiens)——在宇宙中位置的有力方式。這么做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史的內容。思考整個過去,是整個人類社會想方設法去做的事情。思考的結果可以在起源故事(關于萬物如何被創(chuàng)造的故事)或者所有重要宗教的主要文本中找到。據我們所知,起源故事在所有的社會中得到講述;它們敘述了萬物、人類、動物、地貌、地球、恒星以及整個宇宙的起源。它們也建立在每個社會最有效的知識之上。因此,它們?yōu)槔斫馊f物的歷史提供了一幅路線圖。這些關于過去的“地圖”很有影響,因為它們幫助個體理解他們自己如何融入這個關于宇宙和地球上生命的故事之中。在大多數社會的教育中,起源故事似乎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一個社會的年青一代接受最初教育時,起源故事就得到講授。因此,大多數人都了解他們自己社會對萬物起源的解釋。據我們所知,即便最古老的社會——從澳大利亞到法國再到美洲——也會在巖洞的墻壁上繪制一些奇怪的形狀,或者創(chuàng)作一些雕像,它們意味著起源故事的存在。不幸的是,今天,我們的中學和大學不再講述任何類型的起源故事。這也是大歷史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它能夠扮演起源故事在大多數早期人類社會曾扮演的教育角色。與其他起源故事一樣,大歷史也是建立在我們能夠獲得的最好知識之上。就目前而言,這些知識來自現代科學。在現代世界,科學是知識的主要形式。它的根源可以回溯到17世紀科學革命?茖W知識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其基礎在于嚴格使用經過仔細檢測的證據。因此,把大歷史視為一個現代的、科學的起源故事是十分有用的。它還提供了某種宇宙“地圖”,你們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與傳統的起源故事有所不同。首先,它是科學的。也就是說,它建立在現代科學的最好成果之上。與以往的起源故事相比,它建立在更多的知識之上,這些知識在許多不同社會得到嚴格的檢測,因此,比傳統社會可獲得的知識更加可靠和精確。當然,這并不等于說,現代起源故事完全超越了所有其他的起源故事;不過,我們可以大聲宣稱,在當下這個受到現代技術和現代科學改變的全球化世界,它顯得卓爾不群。大歷史與傳統的起源故事還存在另一個差異,即它的普適性。大多數起源故事是由某個特定社會為自己建構起來的,它們往往強調不同集群之間的差別。大歷史試圖建構一種普遍適用的起源故事,它利用世界各地的科學知識,期待著在德里或迪拜、都柏林或丹佛都同樣合理。今天,建構一個真正具有普遍性的起源故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們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正面臨各種挑戰(zhàn),例如核戰(zhàn)爭威脅和全球變暖問題。這些問題是任何一個社會都無法獨自解決的,需要全世界的合作和共同努力。然而,奇怪的是,現代中學和大學很少講授普世史(universalhistories)。相反,我們在以一種零碎的方式學習這個故事的不同部分。在歷史課堂上,我們學習的內容不是人類,而是自己的社會;我們學習美國歷史或俄國歷史或中國歷史,這取決于我們就讀的中學在哪兒。我們很少學習人類史如何與自然世界聯系在一起。我們可能會學一丁點兒化學或地質學甚至天文學知識,但是,這基本上無助于我們考察這些不同知識形式之間的內在關聯,F在,我們終于可以講授一門新的、具有科學依據的普世史,這種歷史包含所有人類社會,并且將它們的歷史置于地球乃至整個宇宙的宏大歷史背景中。據我們所知,本書是關于大歷史的第一本現代課本。在書中,我們將考察現代科學能夠告訴我們的一切:與宇宙、恒星(宇宙中最大的物體)、太陽系和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及我們這個物種即智人的過去相關的一切。 這個故事的基本形態(tài):不斷增強的復雜性研究整個宇宙的歷史似乎是一項令人畏懼的工作。不過,我們會發(fā)現,從許多方面而言,它并不比講授一個大國(比如美國或俄國)的歷史更艱巨。關鍵在于,我們一開始就要對這個故事的整體形態(tài)有清晰的認識。對我們很有幫助的事實在于,有一條線索貫穿整個故事:那就是宇宙出現138億年以來越來越復雜的事物的出現。復雜事物具有多種組成部分,它們精確地排列,從而產生新的屬性。我們將這些新屬性稱為突現屬性(emergentproperties)。我們不會假裝要描繪出現的一切新事物,或者宇宙某些部分變得更復雜的所有階段,我們只是關注這個進程中的一些主要階段,考察出現的一些最有趣的事物,并且努力弄明白我們是如何融入這個宏大故事之中的。早期宇宙非常簡單。最初,即宇宙學家所說的輻射時代(radiationera),巨大能量流主導著宇宙。整個宇宙有點類似太陽的中心,由于溫度過高,復雜的化學結構無從誕生。當時沒有原子、沒有恒星、沒有行星,也沒有活的有機體。不過,宇宙在擴張的同時也在冷卻,差不多在其誕生40萬年之后,它的溫度低得足以讓氫原子和氦原子(還有其他一些簡單元素)在那種熱“漿”中凝結。原子是最早出現的復雜物質結構。不過,即便那時候,在幾百萬年時間里,宇宙還非常簡單,僅僅由巨大的氫原子和氦原子云團以及散布其間的能量構成。(另外,還存在大量所謂的暗物質,不過,由于它們似乎永遠也不可能構成復雜實體,因此,我們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們。)于是,通過以原子作為基本成分,更復雜的事物開始出現。不過,只有環(huán)境“恰到好處”時,它們才會出現。我們將這種環(huán)境稱為“金鳳花環(huán)境”(Goldilocksconditions)。首先,大概在宇宙出現2億年之后,所有的恒星系出現了。在星系中,垂死的恒星開始形成新的原子和新的化學元素,如碳、氧、金和銀等,然后將它們散播到周圍太空。在條件合適的地方(不太熱也不太冷,不太空曠也不太密集),這些元素逐漸以復雜方式結合,形成新的物質。恒星也會將能量散播到附近太空。由此可見,當大部分宇宙依然很簡單時(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在星系內部,事物變得越來越復雜。當更多化學元素散布到恒星之間的空間時,新的物質——水與冰或灰塵和巖石——開始在新近形成的恒星周圍聚集,最終形成最早的行星體系。至少在一個行星上(或許在許多行星上,盡管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一點),化學元素結合形成更復雜的結構,最后形成簡單的活細胞,這種細胞能夠以非凡的精確性復制和繁殖,并且緩慢地適應周圍環(huán)境,同時創(chuàng)造出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單細胞有機物。慢慢地,更復雜的細胞開始進化,直到大約6億年前,一些細胞結合起來形成多細胞有機物。在最近幾十萬年,我們這個物種進化出來了。我們在后面內容中會看到,在人類歷史時期,事物變得更復雜。在做出進一步探討之前,我們必須更深刻地考察復雜性這個核心概念。復雜性是簡單性的對立面。不過,知道這一點并沒有什么用。難題在于,根本無人確切地知道解釋復雜事物之所以變得復雜的最好方式。以下是大致的界定,或許將對我們有幫助。首先,復雜實體包含多種成分。原子之類的簡單事物包含很少的成分:就氫原子來說,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更復雜的事物,如DNA分子,可能含有數十億個不同原子。因此,我們首先得說,復雜事物包含許多不同的成分。其次,這些成分以特定方式排列。將一架現代客機的零件堆在一起,然后任意組裝起來,你很快就意識到,如果這些部件組裝不正確的話,飛機根本無法起飛。不同部分都有特定功能,就好像它們是一個團隊的組成部分。同樣,構成DNA分子的原子必須以特定方式排列,只有這樣,構成DNA分子的許多基因才可能協同工作,否則這些原子什么也干不了。即使一個氫原子也是以精確方式排列的:質子在核心,一個電子以一定距離繞著它旋轉。這兩個粒子被電磁力結合在一起,因為質子帶一個正電荷,電子帶一個負電荷。原子則比它的構成成分更復雜。第三,復雜事物具有新屬性或者突現屬性。當復雜事物以正確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促使它們的各組成部分協同工作)排列時,它們就能夠創(chuàng)造新事物。新的特征“顯現”。“把圣保羅大教堂搗成原子,”塞繆爾·約翰遜(SamuelJohnson)說道,“然后觀察每一個原子;毫無疑問,它毫無用處;不過,如果將這些原子組合起來,你就得到了圣保羅大教堂。”[1]一堆飛機零件不可能完成任何有趣的事情。若將它們正確組裝起來,它們就能夠飛翔。把變形蟲的DNA分子正確排列起來,它就提供了生命有機體形成所需要的一切訊息。(這確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因為我們現在無法在實驗室做到這一點,盡管現代科學取得了許多成就。)即便一個氫原子也具有新的屬性。比如,它呈電中性(因為正負電荷相互抵消),如果在高速和高溫下與其他氫原子相撞,它就能夠聚合形成氦原子。這些新特征就是突現屬性的例證。這常常顯得不可思議,因為它們并不存在于那些構成復雜實體的各種成分中。只是當這些成分以精確模式排列時,它們才顯現出來。它們不僅僅源自這些成分,也源自那種模式。我們覺得,模式是非物質的或抽象的,而各種成分是實實在在的和物質的,這個事實解釋了突現(emergence)之神奇特性。第四,復雜實體似乎只出現于存在必不可少的金鳳花環(huán)境的地方。即使今天,宇宙的絕大部分依舊很簡單。不過,世界上一些地方出現了合適的環(huán)境,我們也在那里觀察到了更復雜事物的出現。例如,地球表面就是復雜化學反應的理想場所。這里存在大量不同的化學元素,有非常適合化學反應的固體、氣體、液體和溫度。第五,復雜實體似乎與有助于它們維持自身結構的能量流聯系在一起。如果你將一些大理石從小山頭滾到山腳一個洞中,它們還是會停留在一起,因為那種組合對能量的需求最少。這是一種靜態(tài)的、不那么特別令人感興趣的復雜形式。那些最吸引人的復雜形式是動態(tài)的。它們更像熟練的變戲法者所創(chuàng)造的復雜模式。維持它們的存在需要穩(wěn)定的能量流。此外,廣泛而言,以下說法似乎是正確的,即這些結構越復雜,它們也就需要更多能量維持自身。這是天文學家埃里克·蔡森(EricChaisson)的觀點。蔡森表明,如果計算一下的話,結果顯示,大致而言,行星似乎比恒星更復雜,因為在行星上,每秒鐘流經每克物質的能量流,要多于恒星上相同時間流經相同質量的能量流。同樣,活的有機物似乎比行星更復雜,而現代人類社會或許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復雜事物之一!對人類尤其是歷史學家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它塑造了我們在本書中講述的故事的形態(tài)。概括而言,以下是復雜事物的五大關鍵特征:1.它們由多種成分組成:復雜事物是由各種各樣成分構成的。2.它們被組合在一種精確的結構中:它們的成分以一種十分明確的方式結合在一起。3.它們具有新的或突現的屬性:事物得以建構的方式賦予它們某些特別的屬性。4.它們只出現在環(huán)境合適的地方:只有當創(chuàng)造更復雜事物的完美的金鳳花環(huán)境存在時,它們才會出現。5.它們通過能量流結合在一起:引起我們最大興趣的各種復雜形式,都依賴能量流。一旦能量流不復存在,它們就會喪失那些讓它們與眾不同的突現屬性。這不僅適用于恒星,也適用于人類和汽車。恒星若沒有內核的聚變反應,它們就會暗淡無光;人類若缺少來自食物的能量,就會死亡;汽車若耗完了汽油,就會停止不前。一個框架:大歷史的八大門檻在我們宇宙的歷史中,盡管出現了許多新的復雜形式,不過,我們只關注那些與人類利益關系最大的復雜形式。下面表格列出了八道復雜性漸增的門檻,以及新的、更復雜的實體出現的時間點。這些實體具有新的屬性,為整個宇宙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這些門檻會為本書提供一個框架。從字面意思來說,門檻(threshold)就是指門口(doorsill);在那里,你可以從一座房子外面進入到房子里面,因此,門檻就是指你可以在此碰到許多新事物的地方(參見下表)。[1]JamesBoswell,LifeofJohnson...,withadditionsandnotesbyJ.W.Croker,1831,vol1453[originallypublished1763].一旦具備了導論中提出的那些觀念之后,我們就準備講述宇宙的歷史。從許多方面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關于我們周圍一切事物如何形成的故事。它是20世紀的起源故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融入萬物的整體方案之中。關于年代和日期的說明在本書前面部分,日期和年代以BP形式(beforethepresent,即“距今”)表示。這是古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使用的紀年方式。嚴格地說,它意味著“1950年之前”,即放射測年技術開始使用的時候,不過,在處理距今幾千年或幾百萬年之前的日期時,這并不會導致什么不同。從第5章開始——大致最近1萬年(大約距今1萬年前后)——我們會使用世界史學家的紀年體系,日期以BCE(beforetheCommonEra,公元前)和CE(CommonEra,公元)形式表示。CommonEra(公元)始于大約2000年之前,因此,這種紀年體系與以前BC(beforeChrist)和AD(intheyearoftheLord)紀年法在時間上一致,不過,它的優(yōu)勢在于,它在文化上沒有那么明顯的特指性。讓我們先來感受一下這些紀年體系:距今5000年(5000BP)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3000BCE),距今500年(500BP)也就是公元1500年(1500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