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傳世巨著,堪稱歐洲《史記》; ★徐松巖教授傾力譯注十余載,匯聚國際史學百年研究精華; ★編撰注釋3100余條,訂正譯文2600余處,新譯詳注本震撼面世!希羅多德所著《歷史》是西方第一部歷史學巨著,以希波戰(zhàn)爭為主體,插敘大量史事及資料,實際上成為對當時希臘人所知的世界各民族歷史文化的“調查研究報告”。 全書以希臘人和異族人的相互關系為主線,敘述了呂底亞、米底、巴比倫、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亞、利比亞以及希臘愛琴海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跡等;隨后集中記述了古代“世界大戰(zhàn)”的經過,從戰(zhàn)端初啟,經過馬拉松戰(zhàn)役、薩拉米斯海戰(zhàn),直至普拉提亞之戰(zhàn)和米卡列之戰(zhàn)結束。 希羅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師,善于駕馭、搭配各種資料;著作內容廣博、豐贍,文筆簡練、優(yōu)美,富有韻致,生動地展示了古代眾多國家、地區(qū)和民族的相互關系和生活圖景,保存了大量的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神話學、宗教學以及地質學、生物學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儼如一部關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書”。 作者簡介: 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 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和旅行家,所著《歷史》是古代第一部敘事體歷史巨著。書中他將史實的記載和闡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西方歷史編纂史上的一種正宗體裁,在西方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后世尊他為“史學之祖”。徐松巖 1963年生,山東招遠人,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古典文明史和西方史學史;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及《光明日報》等有影響的報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主持多項國家級研究課題,譯注希羅多德《歷史》、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及色諾芬《希臘史》古希臘三大史學名著;代表作有《關于希臘奴隸制的理論和實際》、《古代海盜行為述論》、《關于特洛伊戰(zhàn)爭的若干問題》、《論雅典帝國》等。 目錄: 中譯本序 第一卷克麗奧 第二卷優(yōu)特爾佩 第三卷塔莉亞 第四卷麥爾波門涅 第五卷特爾普西科瑞 第六卷愛拉托 第七卷波琳尼婭 第八卷烏拉尼婭 第九卷卡利奧佩 要目索引 附錄一希臘及近東歷史綜合年表 附錄二貝希斯敦銘文 附錄三古希臘歷法簡述 附錄四原著及主要參考文獻中譯本序 第一卷克麗奧 第二卷優(yōu)特爾佩 第三卷塔莉亞 第四卷麥爾波門涅 第五卷特爾普西科瑞 第六卷愛拉托 第七卷波琳尼婭 第八卷烏拉尼婭 第九卷卡利奧佩 要目索引 附錄一希臘及近東歷史綜合年表 附錄二貝希斯敦銘文 附錄三古希臘歷法簡述 附錄四原著及主要參考文獻 譯后記希羅多德的不朽之作《歷史》,是西方第一部真正的歷史著作,也是人類史學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張廣智(《西方史學史》)希羅多德首先發(fā)現(xiàn)了文化史之意義。 ——H.巴恩斯(《歷史編纂史》)希羅多德將地理史記及考訂學與史學相聯(lián)系,于是歷史學開始在藝術與科學中開始占有一獨立地位。 ——J.T.紹特威爾(《史學史導論》)希羅多德把嚴肅的科學內容跟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表述方法結合到一起:他的《歷史》也正是用散文寫成的史詩。 ——C.Я.盧里葉(《希羅多德論》)希羅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實就是它的統(tǒng)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現(xiàn)的精神,有著許多突出的優(yōu)點:聰明的好奇心、誠摯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判斷力等等!3至嗽姼璧臉闼亍⒆匀缓枉攘。他不但是一位歷史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的詞匯清晰簡潔,字里行間富有宗教色彩和詩意。他的文筆流暢、親切而優(yōu)雅。 ——J.W.湯普森(《歷史著作史》)"中譯本序一、希羅多德生平及其寫作背景 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和旅行家。他所撰寫的《歷史》猶如西方史學大廈的第一塊基石,被公認為西方史學史上第一部敘事體歷史巨著。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Cicero)稱他為“史學之祖”,這一稱號無疑是對希羅多德歷史地位的確當評價。 正如古希臘的許多著名人物的情況一樣,關于希羅多德的生平,流傳下來的可靠資料是極其稀少的。他本人在著作中很少敘述自己的經歷,而同時代的作家對于他也鮮有提及,且多語焉不詳。因此,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對于希羅多德生、卒之年和死亡地點,依然不能完全確定。希羅多德的出生地,是波斯統(tǒng)治之下的希臘城市哈利卡那蘇斯(Halicarnassus),隸屬于波斯帝國第1省區(qū)。因此,我們有理由說,他既是一位希臘史家,同時也是一位波斯帝國的歷史學家。希氏的父親呂克瑟斯(Lyxes)是當?shù)氐母蝗耍氖甯福ㄒ徽f堂兄弟)帕尼亞西斯(Panyassis)是一位著名的史詩作家,據(jù)說曾撰寫過伊奧尼亞諸邦建城的史詩,聲名僅次于荷馬。這種家境使希羅多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天資聰穎的他自幼勤奮好學,對于赫西俄德(Hesiod)、赫卡泰歐斯(Hecataeus)、薩芙(Sappho)、梭倫(Solon)等人的作品均耳熟能詳。其時哈利卡那蘇斯的統(tǒng)治者乃是聽命于波斯人的僭主呂戈達米斯(Lygdamis),他是那位在薩拉米斯(Salamis)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英勇的哈利卡那蘇斯女王阿爾特密希婭(Artermisia)的外孫。 公元前461年,希羅多德家族參與了反對呂戈達米斯的斗爭,但遭到失敗,帕尼亞西斯被殺害,希氏因受到株連而被迫于同年遷居薩摩斯(Samos)島。年輕時的這段經歷不能不對其日后寫作《歷史》的政治傾向產生一定影響。大約自公元前454年開始,希羅多德進行過多年艱苦的游歷,足跡踏及波斯帝國的許多地區(qū)。除了他自己的出生地卡里亞(Caria)地區(qū),他去過鄰近的伊奧尼亞(Ionia)、埃奧利斯(Aeolis)等地,還前往敘利亞(Syria)、呂底亞(Lydia)、弗里吉亞(Phrygia),向東深入巴比倫尼亞(Babylonia),也許還到過阿拉伯半島;向南到過腓尼基(Phoenicia)、埃及各地和利比亞(Libya),最遠抵達古代埃及的南端埃列凡提涅(Elephantine),向西到過意大利和西西里;他還渡過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峽前往拜占庭(Byzantium)、色雷斯(Thrace)和馬其頓(Macedonia),向北渡過伊斯特(Ister)河進入斯基泰亞(Scythia),沿黑海北岸直抵頓河(Don,古稱塔奈斯河[Tanais])及其腹地。據(jù)后世研究者推算,他的足跡之廣,東西、南北之間跨度分別都達到約1700英里(約合2700千米)。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時代,在交通設施極其落后的條件下,他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四處探訪,克服了今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完成了這一堪稱壯舉的長途跋涉。其間,他通過實地調查,親自采訪,眼界大開;他尋訪名勝古跡,考察風土人情,搜羅民間傳說和趣聞逸事;他一邊考察征集,一邊整理分析,從而獲得了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他寫作《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約在公元前447年,希羅多德來到雅典。其時,雅典國勢如日中天,作為雅典帝國首都的雅典城已成為東地中海地區(qū)乃至希臘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和海陸交通樞紐;雅典當政者動用巨資大興土木,各地的能工巧匠會集于此,文人墨客紛至沓來,雅典成了名副其實的“希臘的學!薄OJ显诰恿粞诺淦陂g,與當時雅典的“第一公民”伯里克利(Pericles)以及戲劇家索?死梗⊿ophocles)等政壇精英或社會名流過從甚密;他積極參加城邦的文化教育活動,寫詩作文,登臺演講;據(jù)說他把自己的作品當眾朗讀,曾獲得過一筆相當豐厚的獎金。 公元前443年,希羅多德和其他殖民者一道,移居到雅典在意大利建立的殖民城邦圖里伊(Thurii),成為圖里伊的公民;在那里,他專心著述,直至逝世!短K伊達斯辭書》中提及的史料認為他最后死在馬其頓,但似乎缺乏必要的佐證。希羅多德逝世的具體時間尚難以確定。不過,可以大致肯定的是,大約在公元前425年,他的《歷史》已經完成并且為世人所知!短K伊達斯辭書》還提到,希羅多德放棄了自己的祖國而自稱為圖里伊人,有些古典作家也稱其為“圖里伊人希羅多德”。相傳在圖里伊為希羅多德所立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的銘文:這座墳墓里埋葬著呂克瑟斯的兒子希羅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奧尼亞方言寫作的歷史學家中之最優(yōu)秀者,他是在多利斯人的國度里長大的,可是為了躲避無法忍受的流言蜚語,他把圖里伊變成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古希臘史學從神話與史詩發(fā)端,到希羅多德以前,歷時數(shù)百年之久,可稱為史學上的“孕育期”。對于早期希臘人來說,神話就是他們過去的歷史,它們先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后又以英雄史詩的形式傳承下來。雖然神話往往蘊含著歷史的內核和某些真實成分,卻不能等同于歷史,因為它還包含了大量的虛構和傳說。問題的關鍵在于,神話的敘事方式往往是從神意出發(fā)來解釋人類的所作所為,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以神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與此相反,歷史學從一開始就以明辨真假為基本原則,并且試圖以理性的方式、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本來解釋事件與行為。韋爾南指出,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的思想方式逐漸從神話(muthos)方式轉向理性(logos)方式,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哲學的興起。這種轉變的核心內涵是,人們認識到了自己認知能力的無限潛力以及自我感受的重要性,不再依靠超自然的力量來理解和解釋自然、社會和宇宙,而是以自身的認知力和自我感受來理解和把握。以神為中心的神話史觀不得不讓位于以人為中心的歷史觀,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轉變過程中產生了歷史學。希羅多德的《歷史》,既明顯帶有舊時代一些特點,又有許多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部劃時代歷史巨著在此時此地出現(xiàn),絕非偶然。 首先,希羅多德出生地所在的小亞細亞西部是當時整個東地中海地區(qū)經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一方面,波斯帝國崛起之后,幾乎征服了西亞、北非所有文明地區(qū),促成了空前規(guī)模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就愛琴海周邊地區(qū)而言,公元前7—前6世紀,愛琴海東岸、小亞細亞西部地區(qū),在吸收古代埃及、巴比倫、腓尼基、赫梯(Hittite)、呂底亞等文明古國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希臘世界經濟、文化最先進的地區(qū)。因此,其時希臘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大都出自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及其附近諸島,史學亦是如此。其次,散文編纂形式的出現(xiàn)為史書的寫作提供了重要前提。自公元前6世紀起,小亞細亞西部地區(qū)的某些城邦出現(xiàn)了“散文紀事家”(Logographoi)。他們以簡單的、不講求文辭修飾的散文把關于城市、民族、王公、神廟等起源的口頭傳說記述下來。最著名的“紀事家”當屬米利都人赫卡泰歐斯,他撰寫的《大地巡游記》(Periegesis,或譯《地理志》),以散文形式記述他親身游歷各地的見聞。 赫氏的作品雖未能保存下來,但是對于曾經拜讀過其作品的希羅多德無疑有著重要影響。從其作品的只言片語中,可以感受到赫氏已經具備一定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只有我認為是真實的東西,我才把它記錄下來!憋@然,這些著作已具備歷史著作的雛形。 最后,在哲學家、自然科學家的影響下,一些學者力圖用批判的態(tài)度,探索人類的過去和現(xiàn)在,力圖寫出與歷史事實相符的作品,希羅多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需要指出的是,此前“歷史”和“哲學”二詞并無明確區(qū)分,被伊奧尼亞人稱為?στορ?η(歷史)的,正是雅典人所稱的φιλοσοφ?α(哲學)。二者均為探求真理的學問和活動,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旨在求真,從事“發(fā)現(xiàn)”真理,后者本意為“愛智”(熱愛智慧)。在希羅多德時代,“歷史”本意為“探究”、“調查”之意!皻v史”探究未知的領域,未知的世界,這和哲學、科學可謂殊途同歸。而希羅多德的探究首先意味著游歷、考察那些陌生的地區(qū)、陌生的國度,力求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新的史實。后世學者將希羅多德著作的題目定為?ροδ?του?στορ?αι,按其原意應為“希羅多德的調查報告”,即他的調查研究的成果。及至公元前4世紀,人們才開始把他所撰寫的著作稱為“歷史”(接近于后世歷史著作之意)。那些哲學家、科學家們旺盛的求知欲,以及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勇氣、毅力、思想和方法,都不能不給希羅多德以直接的影響。 希羅多德生逢希臘城邦蓬勃發(fā)展、欣欣向榮的時代,耳聞目睹弱小的希臘城邦擊敗波斯帝國的傾國之師,那無疑是當時最重大的事件。當時希臘諸邦的盟主斯巴達擁有重裝步兵8000—9000人;雅典公民總數(shù)不過3萬人,而據(jù)希羅多德(Ⅶ.186)記載,薛西斯(Xerxes)出征時波斯帝國軍隊總數(shù)達500多萬人,近代研究者普遍認為這個數(shù)字是明顯夸大失實的。雖然如此,波斯兵力在數(shù)量上大大超過希臘人,則是確鑿無疑的事實。希臘人在這場生死攸關的大戰(zhàn)中以少勝多,贏得了不可思議的勝利,促使他們當中那些有識之士進行反思:波斯人是如何興起和對外擴張的?希臘人和異族人發(fā)生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希臘人何以能戰(zhàn)勝眾多異族人?世界各地希臘族和其他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如何?有哪些趣聞逸事、獨特的習俗和性格?取得過哪些令人驚嘆的重要成就?等等。也許正是這樣的背景促使希羅多德下定決心,深入調查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和歷史,撰寫一部完備的著作,探究希臘人和異族人以及異族人之間紛爭的起因和過程,以傳諸后世。 ……第一卷克麗奧0以下所發(fā)表的,乃是哈利卡納蘇斯人希羅多德調查研究的成果。其所以要發(fā)表這些研究成果,是為了保存人類過去的所作所為,使之不至于隨時光流逝而被人淡忘,為了使希臘人和異族人的那些值得贊嘆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光彩,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相互爭斗的原因記載下來。1根據(jù)在歷史方面最有學識的波斯人的說法,腓尼基人是引起爭端的肇始者。他們說,這些人以前是住在愛利特萊海沿岸的,在遷居到地中海沿岸并且至今還居住在這些地方以后,立即開始踏上遠航的征程;他們運載著埃及和亞述的貨物,在許許多多地方靠岸,其中也在阿爾戈斯這樣一個地方登陸。 [2]當時的阿爾戈斯在今天通稱為希臘的地區(qū)中,是優(yōu)于所有其他邦國的。他們來到這里,陳列出售他們的貨物。 [3]在抵達當?shù)匚辶熘,等到最后幾乎所有的貨物都賣完的時候,又有許多婦女來到海岸地帶;她們當中有一個是國王的女兒。她的名字和希臘人所說的一樣,叫伊奧,她的父親就是英那庫斯。 [4]婦女們站在船尾處,挑選出自己最稱心的物品。就在這時,腓尼基人一起叫喊著,向她們撲過去。大多數(shù)的婦女逃脫了,一些婦女落入腓尼基人之手并被帶走,伊奧本人就在其中。腓尼基人把這些婦女押到甲板上,起航前往埃及。2根據(jù)波斯人的說法,伊奧就是這樣去往埃及的;這和腓尼基人的說法大不相同。腓尼基人說,就是這件事,成為一系列禍端的開始。后來,某些希臘人(這些人的名字不得而知),他們大概是克里特人,在腓尼基沿岸的港口推羅登陸,劫走了國王的女兒歐羅巴。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報復。 [2]可是,他們說,后來希臘人又犯下了第二次不義之行。這些希臘人乘坐一艘戰(zhàn)船,來到法希斯河畔科爾基斯的埃亞城;他們處理完自己的事務以后,從那里劫走了當?shù)貒醯呐畠好椎讒I。 [3]科爾基斯的國王派了一名使者到希臘去,要求希臘人賠償損失,并送還他的愛女。但是希臘人答復說,既然阿爾戈斯的伊奧被劫走后,都不曾得到任何賠償,這次他們也不會給科爾基斯人任何賠償了。3他們還說,后來,到了下一代,普里阿摩斯的兒子亞歷山大得知這件事之后,就想從希臘給自己劫奪一個妻子。他深信,希臘人過去既然不曾給予任何賠償,他自己當然也就不必賠償了。 [2]于是他劫走了海倫。希臘人起先決定派使者去,要求歸還海倫,并為他們的過失作出賠償。但是在希臘人提出這個要求時,對卻提到了米底婭被劫的事作為口實;他們提醒希臘人說,希臘人只是要求別人賠償,而自己卻不對別人作出賠償,也沒有按照別人要求把自己劫走的人送還。4到這時為止,雙方之間的傷害只不過是彼此劫掠而已。但是接下來,波斯人認為希臘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因為在他們未對歐羅巴發(fā)起任何襲擊之前,希臘人就率領著一支軍隊入侵亞細亞了。 [2]他們說,劫掠婦女固然是無賴之徒的行為;但是因此而處心積慮地進行報復,那一定是蠢人所為。明智的人是絲毫不會對這樣的婦女介意的,因為事情很明顯,如果不是婦女們自己愿意的話,她們絕不會被強行給劫走的。 [3]波斯人說,在希臘人拐走他們亞細亞的婦女時,亞細亞人從來就沒把它當回事;可是那些希臘人,僅僅為了拉棲代夢的一個女子,便糾合了一支大軍,入侵亞細亞,并且摧毀了普里阿摩斯的王國。 [4]自此以后,他們波斯人就把希臘人視為公開的敵人了。原來,波斯人認為,亞細亞以及居住在這里的所有異語諸部族都是隸屬于他們波斯人的;但是歐羅巴和希臘民族是與他們迥然有別的。5這是波斯人對這些事件的講述。他們追溯和希臘人結仇,是始于希臘人襲掠特洛伊。 [2]然而,在說到伊奧被劫一事的時候,腓尼基人的說法和波斯人的說法有所不同。他們否認在把她帶到埃及去的過程中使用暴力手段;他們說,伊奧本人早在阿爾戈斯時,便和在那里的一位船主有了私情,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有身孕之時,為了不讓父母察覺,為了免遭責備而蒙羞,就在腓尼基人離開的時候,心甘情愿地搭乘他們的船一同私奔了。 [3]這就是波斯人和腓尼基人講述的故事。至于這兩種說法中哪一種說法屬實,我不想去評說。我馬上要指出的,是據(jù)我所知最初侵害希臘人的那個肇始者,然后再把我的調查研究繼續(xù)下去,不論是大邦還是小國,我在敘述的時候都是一視同仁的。 [4]因為先前強大的邦國,現(xiàn)在大都變得弱小了;而如今強大的邦國,在先前卻是弱小的。我之所以要對大邦小國同樣地加以論述,是因為我相信,人類的幸福從來不會長久駐留于一個地方的。6阿爾亞特斯之子克洛伊索斯,呂底亞人,乃是哈利斯河以西所有民族的主人。這條把敘利亞和帕弗拉岡尼亞分隔開來的哈利斯河,自南向北奔流,最后注入攸克星海。 [2]據(jù)我們所知,這位克洛伊索斯,在異族人當中是第一位征服希臘人的,他迫使一些希臘人向他納貢,并和另一些希臘人結盟。他征服了亞細亞的埃奧利斯人、伊奧尼亞人、多利斯人,和拉棲代夢人締結了盟約。 [3]在克洛伊索斯統(tǒng)治以前,所有的希臘人一直都是自由的。因為金麥里亞人襲擊伊奧尼亞雖早于克洛伊索斯,但他們并不是要征服各城邦,僅僅是為了劫掠而入侵。7呂底亞的統(tǒng)治權,原本是掌握在赫拉克勒斯族裔手中的,后來轉到被稱為摩姆那德斯族的克洛伊索斯家族的手中,我現(xiàn)在將敘述此事的來龍去脈。 [2]曾有一位名叫坎道列斯的薩迪斯的君主,希臘人稱他為米爾西魯斯。他是赫拉克勒斯的兒子阿爾凱烏斯的后裔。這個王朝的第一代君主阿格隆,是尼努斯之子,拜魯斯之孫,阿爾凱烏斯之曾孫;米爾蘇斯的兒子坎道列斯則是末代君主。 [3]在阿格隆以前,那個地方諸位君主都出自阿泰斯的兒子呂都斯的后裔。由于呂都斯的緣故,當?shù)鼐用裰幸郧氨环Q為美昂涅斯人的那個民族,便獲得了呂底亞人之名;此前他們被稱為美昂涅斯人。 [4]赫拉克勒斯家族,始于赫拉克勒斯與雅爾丹努斯的一名女奴隸的后裔,他們受諸王公之托管理王國事務,并且根據(jù)神諭獲得了這個王國。他們父子相承,直系相傳,從阿格隆到米爾蘇斯的兒子坎道列斯,總共統(tǒng)治了22代,計5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