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日本為什么會這樣


作者:蔡成平     整理日期:2016-02-03 10:53:53

本書系新浪日本公司CEO蔡成平先生在金融時報網(wǎng)和新浪網(wǎng)財經(jīng)頻道等媒體專欄的合集。作者長年生活在日本,以學者、媒體人的身份,針對日本表現(xiàn)出的種種異于國人認識的種種現(xiàn)象,以理性、客觀的筆調形成隨筆而見諸媒體。此次出版,作者對數(shù)百篇專欄文章仔細遴選,擇精華52篇匯集成書。書中眾多觀點和認識對認識日本、進而認識中國尤有裨益。
  
本書簡介:
  為何日本政壇政黨紛爭不斷?為何日本經(jīng)濟衰而不退?為何中日歷史問題死結難解……“菊花與刀”名下的日本有太多中國人難以理解的事物和現(xiàn)象。本書以隨筆的形式,從眾多新聞事件入手,條分縷析,探究日本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領域“為什么會這樣”。
  作者簡介:
  新浪日本公司CEO、財經(jīng)作家、央視財經(jīng)頻道(CCTV-2)駐日特約評論員。出版有《優(yōu)衣庫與柳井正》《微博的沖擊》《超越中日對立的傳播力》等著作,并監(jiān)修主譯《孫正義的參謀》等。曾應邀在日本野村綜研、日本NHK、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日本LAOX家電連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豫企五百會、中國閩商國際財富論壇等機構發(fā)表演講。
  目錄:
  一、日本為什么這么“右”
  ——政黨與政治
  003日本政界登龍門——松下政經(jīng)塾體驗記
  010“九命神貓”政治家小澤一郎
  015日本政界“松下派”的崛起與夢想
  020“安倍政治學”與日本修憲的可能性
  二、日本為什么這么“富”
  ——產(chǎn)業(yè)與經(jīng)濟
  027柳井正和優(yōu)衣庫傳奇
  036日本產(chǎn)業(yè)轉移為何避開中國
  041日本為何陷入“失去的十年”
  049日本經(jīng)濟泡沫破滅的教訓
  053以日本為鏡看“炫富”
  056日本“收入倍增計劃”給中國的啟示一、日本為什么這么“右”——政黨與政治003日本政界登龍門——松下政經(jīng)塾體驗記010“九命神貓”政治家小澤一郎015日本政界“松下派”的崛起與夢想020“安倍政治學”與日本修憲的可能性 二、日本為什么這么“富”——產(chǎn)業(yè)與經(jīng)濟027柳井正和優(yōu)衣庫傳奇036日本產(chǎn)業(yè)轉移為何避開中國041日本為何陷入“失去的十年”049日本經(jīng)濟泡沫破滅的教訓053以日本為鏡看“炫富”056日本“收入倍增計劃”給中國的啟示059日本真的在衰退嗎062索尼已經(jīng)忘記了創(chuàng)業(yè)之本066日本如何讓預算運行在陽光下072日系企業(yè)成長密碼074中日企業(yè)創(chuàng)新力差別在哪里079唱衰日本電子業(yè)還為時過早084中國鐵路事業(yè)改革的借鑒089等待被喚醒的日本“臥龍企業(yè)”093日本家族企業(yè)的傳承之道098日本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背后的經(jīng)濟賬 三、日本為什么這么“拽”——中日關系與歷史問題105鳩山由紀夫專訪:中日民間不應被“愛國主義”主宰114誰在編撰日本“問題歷史教科書”122應該對河村隆之“講史實”125日本戰(zhàn)后“歷史認識”的思想水脈130中國有“抵制日貨”的底氣嗎136“借力日本”比抵制日貨更有意義140一位日本居酒屋老板援助中國小學的快樂與憂傷143移民日本:難以跨越的“有形的墻”和“無形的墻” 四、日本為什么這么“怪”——傳媒與社會151日本媒體:自由下的“自律牢籠”154日本的“定年離婚”158日本老人為何“退而不休”162日本通往“最適宜養(yǎng)老國家”之路168日本的大學校長如何產(chǎn)生170日本旅游景點如何收取門票費172日本的“暴力團”是怎么回事177日本記者為何不收“車馬費”180中日就業(yè)難問題大不同185日本教育的公平與不公平 187日本工薪男:吃的是草擠的是奶191日本人如何對抗“過勞死”195激活日本女性資源是場萬里長征201為何多數(shù)日本青年不結婚 五、日本為什么這么“?”——環(huán)境與食品安全207地震中的日本人211日本性侵幼女的“鬼畜教師”們214日本出售二手住房的實質稅負為零216日本電荒與棄核之路222日本為何能推進PX建設226日本的環(huán)境治理:依賴社會合力230森永毒奶粉事件:日本食品安全制度確立的濫觴235食品企業(yè)應“知恥”239日本學校的營養(yǎng)午餐之路244日本“養(yǎng)老產(chǎn)業(yè)”的培育之路序 一波三折,我的專欄結集,終于要面世了,如同一個呱呱墜地的孩子,這個孩子未必貌美、未必討每個人喜歡,但卻是一段苦樂歷程的見證與結晶。這段苦樂歷程,便是我與日本的相會。這個“相會”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我出生的那個地方曾經(jīng)是著名的抗日革命老區(qū),自小從老人口中沒少聽那些年打鬼子的故事,至于80后都熟知的《小兵張嘎》《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等抗日片,則與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幾無例外地都看過N遍。但真正與日本的“結緣”卻有些純屬意外。來日本之前,陰差陽錯間,我在國內的大學修讀了四年日語,畢業(yè)后還在大學“誤人子弟”了近兩年。在此期間,日語學習上其實并沒怎么精進用功,但與日本相關的書倒是沒有少讀,這一體驗讓我獲得了一個紙上得來的日本印象,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于是便選擇去日本看看,本想看個兩三年就再回到祖國,卻不料在日本一待就是八年光景。在留日的這八年間,我與普通人一樣,留學、打工,也曾在2010年作為唯一通過選拔的中國人參加了日本政商界搖籃——松下政經(jīng)塾的短期研修,后來又在日本的知名媒體《朝日新聞》工作過一段時間,再后來便是負責組建新浪財經(jīng)日本站,主要從事企業(yè)、經(jīng)濟為主的采訪報道,以及中日商業(yè)交流、促進合作等工作。這些經(jīng)歷讓我有足夠的機會去接觸日本各行各業(yè)以及各個層面的人,既有日本社會最平凡、甚至是最底層的人,也有貴為總理、國會議員、巨頭企業(yè)總裁等所謂社會賢達之士,他們是我觀察認知日本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居時最好的一手信息來源。歸根結底,要理解一個國家,實際上是理解一種異文化,對這種異文化的認知、理解,出現(xiàn)形象偏離是在所難免,甚至嚴格地說,并不存在“正確的形象”,正如日本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社會,這些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相信讀者在讀到這本書的時候,也一定會對本書的內容和視點,或點頭認同,抑或搖頭否認。來日本之際,我曾拿周恩來總理著名的詩句“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以自勵。八年下來則對周恩來總理21歲時寫的另一首詩——《雨中嵐山》亦是感同身受:“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嬌妍!庇^察日本,恰如探求“人間的萬象真理”,了解的方面越多、越詳盡,其實反而越會覺得形象模糊,恰如日本的中國研究專家圈子內也流傳“當你覺得不懂中國的話,恰恰是你開始懂中國的起點”。這有點類似“瞎子摸象”,摸到的部位越多,其實反而可能越不知道大象究竟長什么樣,只摸到了尾巴或大腿,卻可能妄下斷言。要解讀清楚日本是很難的,但觀察越久、觸碰到的部位越多,總能在模糊中見到些許光明、有些許體悟心得,這些愈覺嬌妍的結晶,便是這本專欄結集。從陳壽《三國志》算起,中國人寫日本已經(jīng)寫了2000多年,年頭比日本人寫其自己更為久遠。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那本《菊與刀》因精妙地解釋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兩面性而傳為經(jīng)典,但就在這本書問世之前,周作人就曾寫道:“近幾年來我心中老是懷著一個大的疑情,即是關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現(xiàn)象的,至今還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愛美,這在文學藝術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為什么在對中國的行動顯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藝美術都可作證,行動上卻又那么拙,日本人喜潔凈,到處澡堂為別國所無,但行動上又是那么臟,有時候卑劣得叫人惡心,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說是奇跡!币J識日本人及其文化、國民性,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的經(jīng)典意義不容否認,但這本書畢竟已經(jīng)過去了70年,包括現(xiàn)任首相安倍晉三等在內的當下日本人大多是《菊與刀》出版后的一代人,更嚴格地說,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其實也只是提供了一個解讀的視角,即讓人們認識到日本的文化及國民性具有“兩面性”,但其實就連“兩面性”這個概念本身,恐怕也并非日本獨有。魯迅在《一件小事》里寫了車夫和老女人,這兩個人物合起來就很鮮明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老百姓的兩面性:一方面高大得“須仰視才見”,另一方面“眼見你慢慢倒地,怎么會摔壞呢,裝腔作勢罷了,這真可憎惡”。杜維明說:“我感到中國人對日本的社會和文化還關心不夠。盡管兩國是鄰國,但彼此無知的面紗至今還是很厚的!苯裉欤蠖鄶(shù)中國人對日本的認識多來自傳聞,譬如說所謂的日本人欺軟怕硬,就連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國人好像也有不少人持此觀感,總認為只要你夠狠、夠橫、夠硬,日本人就會低頭屈膝服軟,但其深層的原因卻未必是因為“欺軟怕硬”,而只是因為日本人覺得在很多場合如果硬碰硬、對著干,就可能觸犯法律、招來警察,實在不智,于是便選擇忍讓,國人往往看不破這層深意、且不把法律當回事,于是便出現(xiàn)了按照自己邏輯推理的所謂觀日心得。其實,在歷史上,日本人好像從來都不乏“欺硬”的事例,比如與號稱擁有亞洲最強大海軍的大清開戰(zhàn)、偷襲實力幾倍于己的美國等等。又比如,長期以來,我們對日本的認識都遵循將“一小撮右翼”與“友好的日本人民”區(qū)別對待的“二分法”原則,但正如日本最知名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不管是擔任東京都知事還是國會議員時期的支持率都居高不下,所謂的“購島計劃”也得到了極大的民意支持,當我們批評“右翼”時,“友好的日本人民”并不與我們?yōu)槲。于是,我們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疾呼日本正走向“右傾化”、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輿論甚囂塵上,而對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歷史仍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中日之間在互相觀察彼此時,還存在極為特殊的一面,即兩國百姓對彼此的印象,大多來自各自的媒體報道,而媒體往往是在把一個扭曲并放大了的鄰國像強加給了受眾,北海道大學新聞學教授高井潔司甚至將媒體歸結為是中日惡化關系的“助長因素”。以我多年的媒體從業(yè)經(jīng)驗來看,日本媒體在報道中國時,基本上墮入了“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的兩個極端范式,而中國媒體在報道日本時,則也是基本上走上了“貶日”或“媚日”的兩個極端,我們的媒體上充斥著大量要么是一味貶低日本、要么則是把日本捧上天的文章,徘徊糾結在仰視與俯視之間,是許多國人在看待日本時難以擺脫的姿態(tài),而俯視和仰視,顯然都是誤讀。在日本八年的學習、生活與觀察,日本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多面的彩色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光澤、映像,它既可愛,又可憎。我個人來日本數(shù)年的感受是,走馬觀花旅游一趟看到的日本和待個三年五載接觸到的日本,是大不相同的。聽說中日之間流行著這樣一個妙論:不管多么厭惡日本,去一趟日本就會喜歡上日本。就連很多人日本人也對此深信不疑,為數(shù)不少的日本人都覺得那些不喜歡、甚至厭日的中國人只是被“洗腦”了,只要本人親自來趟日本看看就會改變看法。這樣的“自信”有一定的道理,就曾有媒體報道過,說是一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參觀日本,看見街上沒有穿軍裝的,軍校里不講軍國主義,感動得回國就要送女兒去日本留學,倒是女兒說:你怎么去日本一個星期就變成親日家了?很多赴日旅游后的國人,也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意識轉換。然而,這種基于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基礎上的意識轉換,往往是來得也快、去得也快,倘若再在日本待上個三年五載,想必觀感定會生變。很有意思的一個現(xiàn)象是,在日本待的時間很短的人,往往陷入不理性地贊美日本,仿佛日本一切都是好的;而在日本待的時間很久的人,則會往往變得左看右瞅都覺得日本不太順眼。日本就有一項研究稱,中國青年學生在留美后大多成為了“親美派”,而留日后卻很多人成為了“反日派”,比如生產(chǎn)大量“打鬼子”神劇的那位知名集團的總裁便有過青年留日的經(jīng)歷。具體到我個人,來到日本后的認知也產(chǎn)生過諸多變化。最初覺得日本不過如此,然后慢慢地發(fā)現(xiàn)了日本的美好,再逐漸認識到日本灰色的一面、以至于日本在我的眼中變得越來越不可解。當初曾認為自己已經(jīng)相對“知日”,還被很多媒體譽為是“知日派”,但如今想來,這些都著實可笑。這本集子,就是一個曾經(jīng)被譽為“知日”、但自己卻深感“越來越不懂日本”的人,對于日本的所思所想的階段性總結。中國的對日研究,始終不甚發(fā)達,總是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淺層次;蛟S,中國人的對日觀察,一切都需要從自認不知日開始吧。倘若越來越多的人都覺得自己知日了,那恐怕反而是可怕且可疑的。感謝江西人民出版社及熱情負責的魏如祥編輯等人,能夠有心將一個越來越不懂日本的人的專欄結集出版,這是需要勇氣的,也感謝一直以來對我嚴重的拖延癥的包容。期待這本書,能夠有助于中國出現(xiàn)真正知日的一代。謝謝出版社,謝謝讀者,謝謝你們的耐心。謹為贅序。 蔡成平2015年11月于日本東京





上一本:明清史散論 下一本:中外歷史對比年表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日本為什么會這樣的作者是蔡成平,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