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二萬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劫掠并燒毀了萬園之園——圓明園。自雍正以來的五代帝王存儲在圓明園各大宮殿里的150多萬件珍稀文物,被劫掠一空,成為中國歷史和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法國歷史學家貝爾納·布里賽依據1860年英法聯軍官兵的戰(zhàn)爭日記、書信和回憶錄、軍事檔案以及英法新聞報道,還原整個戰(zhàn)爭起因、經過、結局,剖析原因,對英法聯軍的野蠻和瘋狂做出嚴厲批判!《圓明園大劫難(修訂版)》自出版以來,獲得中西方讀者高度關注,再版多次,F中文版權轉入上海遠東出版社,特請李鴻飛先生承擔譯訂重任,增補內容,訂正首版譯誤,替換插圖,以全新面貌改版重出,紀念圓明園罹難155周年! 目錄: 再版說明再版序再版自序序言獻詞致中國讀者:無盡的中國情結寄語前言序幕:相互藐視第一章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章“六二五”慘敗第三章職責的召喚第四章巴黎、倫敦與北京第五章周密籌劃的“遠征”第六章漂洋赴華第七章上海為基地第八章直隸灣備戰(zhàn)第九章北塘登陸第十章攻陷大沽炮臺第十一章天津議和第十二章“人質”危機第十三章激戰(zhàn)八里橋第十四章北京啊!北京!第十五章占領和洗劫圓明園第十六章法國人的見證第十七章英國人見證的洗劫第十八章歸還“人質”,生還的和死去的第十九章占領北京第二十章火燒圓明園第二十一章簽訂和約第二十二章北京令人失望第二十三章“遠征”歸來第二十四章迎接與反響第二十五章中國人的創(chuàng)傷結束語附錄別具一格的人物群像法國傳教士王致誠眼中的圓明園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博瓦爾伯爵的憂傷英國人眼中的法國人咸豐皇帝與飭統(tǒng)兵大臣整軍決戰(zhàn)朱諭清內閣明發(fā)通諭中外英法入侵被迫與戰(zhàn)上諭.羅素勛爵致額爾金伯爵函(節(jié)錄)(法國政府)給葛羅男爵的訓令(節(jié)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大事年表參考書目(法文、英文部分)法國媒體書評剪輯揭開被西方有意遮掩的歷史譯后記外國人名譯名對照表 清朝中央政府的衰弱,并未直接給外國人帶來便利。中國人排外戒心依然很重,在他們看來,西方人仍然是“番鬼”、“野蠻人”,只會搞亂中國的秩序。這種態(tài)度終于給中國帶來危害。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摯友弗朗索瓦·萊熱寫道:“中國總想保持自己古老的文明,她做到了。而不幸的是,其古老文明卻保護不了她自己。侵犯與抵抗,屈辱與革新,總之‘外來撞擊’變得越來越強烈……”中西兩個世界尚未致力接觸,更談不上相互了解和相互推崇。圍繞“叩頭”禮,即覲見中國皇帝時人人必行的三跪九叩禮所發(fā)生的故事,便是例證。18世紀末,正值法國大革命高潮之際,大不列顛國王派遣特使馬戛爾尼勛爵率一龐大代表團赴北京。他在圓明園受到接待,對皇家御苑的輝煌壯麗驚嘆不已,然而他只見到了正大光明殿周圍的建筑。隨后,馬戛爾尼又來到熱河行宮。但他拒行“叩頭”禮,堅持只可行鞠躬禮,以及按歐洲宮廷習俗向中華天子單腿跪拜,到此為止。于是乎,英國使團只得灰溜溜地打道回府。馬戛爾尼的仆從安德森這樣描述他們狼狽不堪的樣子:“我們的全部經歷,可歸納為三句話:來京好比乞丐,居留好比囚徒,走了好比盜賊。”在中國人看來,對洋夷沒有什么平等可言。番使向中國皇帝上貢,須行效忠的“叩頭”禮,沒有任何商量余地。 1816年,對拿破侖的戰(zhàn)爭結束之后,由阿美士德勛爵率領的英國使團又來到圓明園。英國挾勝利之威,憑借強大的皇家海軍,主宰印度和海上霸權,意欲靠談判改善英國在廣州的存在。阿美士德同樣拒絕行“叩頭”禮,其使命仍以碰壁而告終。 回國途中,阿美士德路過圣赫勒拿島,借機前去隆塢樓拜望囚禁中的拿破侖一世。此時滑鐵盧戰(zhàn)役己過去兩年。拿破侖得悉英使來訪,也深知阿美士德中國之行失敗的原因。他認為,倫敦內閣犯了嚴重錯誤,竟然沒有強令阿美士德遵從往訪國禮儀。那么,又何必派使臣前去呢!據其私人醫(yī)生愛爾蘭人奧梅拉1822年發(fā)表的回憶錄,拿破侖曾對他說,在意大利,人們樂于親吻羅馬教皇繡十字的白拖鞋,并不覺得丟臉。為證明其觀點,他還開玩笑地反過來強調說,只要求中國人遵從英國宮廷禮儀,顯然極不妥當。他一邊說,一邊做著動作,不禁流露出法國前皇帝粗俗的口吻:“英式習俗,倘若不是親國王的手而是親其屁股,難道得讓中國皇帝脫掉褲子不成?”大概是出于謹慎吧,拿破侖并未當著阿美士德的面提及“叩頭”禮之事。 故而,英中關系一直僵持在禮儀對抗上,數十年間原地不動。 甚至到1859年,在向中國皇帝本人呈遞書信并被要求行“叩頭”禮時,美國公使華若翰也強烈抗議,聲稱美利堅是共和制國家云云。他還聲稱,即使在本國總統(tǒng)面前,他也絕不跪拜,只有在“上帝和女性面前”,才肯屈下雙膝!好自負的回答,已經載入史冊……只不過,華若翰也被彬彬有禮地送回他登陸的北塘。 如此禮儀問題表面上無足輕重,但充分說明雙方的高傲同樣極端和過分,以致不可調和。英帝國要求平等相待,毫不懷疑自己比世界其他地區(qū)優(yōu)越。而中國人所知道的英吉利,不過是個23萬平方公里,僅有800萬人口的小巖島而已……中國1848年出版的一本世界地理教材,倒把不列顛王國描述得較為恰當:“英吉利,復然三島,不過西海一卷石,揆其幅員,與閩廣之臺灣、瓊州相若……”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島,何以突然變得富有而強大呢?“其驟至富強,縱橫于數萬里外者,由于西得亞墨利加,東得印度諸部也!笨v觀整個19世紀西方列強與中華帝國的關系史,人們會驚異于這種誤會的根深蒂固。對此,馬斯伯樂這樣評述說:“中國天子自比君王之主,各番邦首領在他面前,均系臣屬,不僅言談舉止,而且行文辭令,都必須遵循嚴格的禮儀規(guī)定。其次,他深信對番夷已無比仁慈,已給予他們甚為重要的特權!被噬想m然承認西方“蠻夷”在海上占有優(yōu)勢,但他自信在陸地上能迅速使其聽從擺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