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地處北京的南城。如同每一處地名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一樣,“牛街”因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風民俗,而被打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文化的印記。歷史上這里民風淳厚、教法嚴謹、名師大家層出不窮。如今的牛街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便捷,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和宗教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在這里生活,F(xiàn)在,牛街是北京市最大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也是展示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一扇窗戶。 目錄: 前言 一、悠久歷史 二、名勝古跡 半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的歷史 主要建筑及文物 東大寺 牛街女寺 北京法源寺 報國寺 半街地區(qū)其他歷史遺跡 三、牛街的街巷胡同 菜市口胡同 紅羅巷 北半戳胡同前言 一、悠久歷史 二、名勝古跡 半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的歷史 主要建筑及文物 東大寺 牛街女寺 北京法源寺 報國寺 半街地區(qū)其他歷史遺跡 三、牛街的街巷胡同 菜市口胡同 紅羅巷 北半戳胡同 甫半截胡同 爛縵胡同 天景胡同 醋章胡同 泵慶胡同 蓮花胡同 門櫻巷 培育胡同 西磚胡同 法源寺后街 龍鳳里 法源寺前街 法源里 七井胡同 春風胡同 荻子胡同 麻刀胡同 騫列胡同 小寺街 東大胡同 輸入胡同 沙欄胡同 豐街 牛街頭條 牛街二條 牛街三條 牛街四條 牛街五條 牛街六條 巴家胡同 西大胡同 甄家胡同 糖房夾遭 糖房胡同 后羊胡同 吳家橋頭條 吳家橋二條 吳家橋三條 吳家橋四條 德泉胡同 德源胡同 德源一巷 德源二巷一 德源三巷 棗林斜街 棗林前街 棗林前街夾道 棗林二巷 棗林三巷 棗林林北里 南線閣街 南線里 登萊胡同 竄線北里 竄馬道 白廣路頭條 白廣路二條 菜園北里 南橫西街 四、牛街的老行當 牛街歷史上的菜行 牛街歷史上的果行 老牛街的駝行及騾馬行 牛街的屠宰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 牛街的珠寶玉石業(yè) 五、冠以行當?shù)呐=中帐?br/> 馬姓 王姓 劉姓 小墻閔 梁姓 驢子孫 其他姓氏 六、吃在牛街 牛街的老字號 聚寶源火鍋城 鴻順軒 鶴年堂 正興德茶莊 在牛街有分店的老字號 東來順 張一元茶莊 牛街的特色小吃 吐魯番餐廳 清真超市 牛街清真超市美食城 牛羊肉市場 七、獨特的民族宗教文化 語言特色 飲食禁忌 回族婚俗 三大節(jié)日 其他風俗 八、牛街著名歷史人物 牛街大阿訇 王守謙 王寬 達浦生 馬松亭 馬善亭 楊明遠 安士偉 石崑賓 其他知名人士 馬少宣 常子萱 孫繩武 常子春 王孟揚 馬宏道 馬明道 李廷弼 九、牛街教育 歷史上的牛街教育 清真第一兩等小學堂 中才小學 北平清真中學 回文師范學堂 國立回民學院 新月女中 成達師范 清真書報社 現(xiàn)代牛街教育 回民幼兒園 回民小學 回民學校 牛街傳統(tǒng)體育 摔跤 十、病老無憂 民族敬老院 回民醫(yī)院 殯葬服務 十一、古街新貌 “民生一條街” 科技牛街 附錄 《古教西來歷代建寺源流碑戈總序略》 《敕賜禮拜寺記》 教領王友三浩然兩君保全回眾存沒述德碑 參考資料 后記明中葉起,今天西城區(qū)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以南,東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帶,統(tǒng)稱為“宣南坊”。清朝時,宣武門以南地區(qū),習慣叫作“宣南”。歷史上的宣南地區(qū),大體上是指北京市原宣武區(qū)的管轄范圍。北京南城,平民化色彩最為濃重。清代,為確保內城安全,外地人來京,一律不許住在城內,晚上關城門。包括商人等都要住在城外,連各省進京趕考的舉子,也不得例外。這樣,才形成了前門商業(yè)區(qū)、琉璃廠文化街、天橋,以及各地駐京的會館、名人故居和戲院等文娛場所。原宣武區(qū)會館林立,正是源于這段歷史,牛街歷史上各種行業(yè)的繁榮,也離不開這段歷史。因牛街歷史上就是回族聚居區(qū),回族則有圍寺而居的傳統(tǒng),也就致使牛街一帶的清真古寺影響最大。 牛街禮拜寺 中國的禮拜寺,不論規(guī)模大小、歷史長短,其所在地必須是回民聚居地。它不僅是回族群眾開展宗教活動的地方,更與回族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他們開展各項活動的重要場所。牛街是一個回族聚居區(qū),又有一個歷史悠久的牛街禮拜寺,這就使牛街禮拜寺不僅是穆斯林群眾的宗教活動中心,也是社會活動中心。 牛街禮拜寺,規(guī)模宏偉、肅穆幽深,是一組中國古代建筑和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風格完美結合的伊斯蘭古建筑群。寺院坐東朝西,占地約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望月樓、禮拜大殿、碑亭、宣禮樓(邦克樓)、南北講堂、東大廳、對廳(東院后殿)和滌慮處(男水房)等。 牛街禮拜寺的歷史 關于牛街禮拜寺修建時間,史家說法不一,一般統(tǒng)稱建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 據(jù)清朱彝尊《日下舊聞考》載:“禮拜寺在牛街,回人所居,寺內碑碣皆回部書!庇謸(jù)《岡上志》稱:牛街禮拜寺“肇于宋朝,由篩海那速魯定奉敕所建立。緣宋太宗時,有篩海革哇默定者,西域輔刺臺人氏,來東土傳教,生有三子,長子篩海賽德魯定,次子即篩海那速魯定,三子篩海撒阿都定。其(那速魯定)異稟而有異能,性喜居僻靜處,不干仕進,上賜官爵堅辭弗受,因授清真寺掌教,留居東土。后賽德魯定傳教遠出各方,不知所終。那速魯定與撒阿都定知燕京將為興隆之地,請敕建該禮拜寺于南郊”。牛街禮拜寺所存的《古教西來歷代建寺源流碑文總序略》亦有相關記述。 該碑詳細記述了伊斯蘭教歷史和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及北京地區(qū)的歷史沿革,是研究牛街及禮拜寺歷史最有價值的珍貴文物之一。 此外,在牛街禮拜寺還保存著兩通石碑,分別是立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的敕賜禮拜寺碑和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的敕賜禮拜寺記碑。它們對研究牛街禮拜寺歷史、阿拉伯文書法以及明朝牛街地區(qū)回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狀況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敕賜禮拜寺碑碑體為392厘米×94厘米×28厘米,兩面都有文字;碑額為長方形蟠龍石刻,四周刻有蟠龍圖。碑體陽面、陰面字跡依稀可辨;碑座風化不清。碑立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書、撰、刻者均不詳。陽面概述牛街禮拜寺修建歷史并記述明弘治年間本寺大規(guī)模翻建之盛況,詩文歌頌了殿堂廳宇之富麗;陰面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其意概為:凡修建清真寺之人,他們確是真誠信仰真主和末日之人,并榮獲真主的賞賜與恩惠。 敕賜禮拜寺記碑為長方形碑座,四面刻有如意、竹子等浮雕,碑額有云圖浮雕。碑體為260厘米×73厘米×19厘米,陽面中下陰刻有阿拉伯文(已遭人為損毀);陰面中下陰刻篆體《敕賜禮拜寺記》。碑體邊角破損,文字也模糊不清。經(jīng)仔細辨認,該碑解釋了“回回”之含義,并記述了禮拜寺的歷史沿革,盛贊了禮拜寺建筑的恢宏氣勢。 新中國成立后,牛街禮拜寺曾經(jīng)歷了6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繕。 1955年和1979年,政府曾兩次撥款對禮拜寺進行全面修葺。1996年建寺千年紀念之時,政府又撥款300萬元,對禮拜寺進行了更大規(guī)模的整修。2006年,由北京市政府、市文物局和宣武區(qū)政府共同投資2500余萬元,對禮拜寺的男女水房重新進行修建,對大殿進行了彩繪,并新建了東院和女禮拜寺,F(xiàn)在的牛街禮拜寺,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8-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