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科考軼聞知多少


作者:藺德生,趙萍     整理日期:2015-11-18 13:09:37

科舉曾充當過傳統(tǒng)中國社會和政治動力的樞紐([美]羅茲曼語),作為曾經(jīng)在中國歷史上存在近千年的一個重要產(chǎn)物,即使在科舉廢除百年以后的今天也有必要去了解它,因為只有了解了科舉才能讀懂曾經(jīng)的中國以及今天的中國。歷史作家十年砍柴作序推薦。應科舉,求功名,中國讀書人的千年夢。秀才、舉人、進士,一條榮耀路幾多艱難;唐五代、宋金、明清,千年科考場無盡悲歡。
本書簡介:
  《科考軼聞知多少》是“鯉魚躍龍門·科舉文化叢書”的第四本,其他三本分別是《八股風光五百年》《御用文體試帖詩》《策文:時評的鼻祖》,前三本側(cè)重于文體制式,本書則主要從千年科考場的各種軼聞入手,寫盡了秀才、舉人、進士這條榮耀路上的幾多艱難,展現(xiàn)了從隋唐到明清千年來科考場中的無盡悲歡,不僅呈現(xiàn)了一個從細節(jié)處全面、客觀了解科舉為何存在千年的線索藍本,也暗含著科舉文化為何在廢除百年之后仍然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深刻緣由。
  作者簡介:
  藺德生,大學畢業(yè),曾任《沈陽鐵道報》副總編、主任編輯。沈陽市“十大藏書家”之一,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海南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2014年榮獲全國首屆“書香之家”稱號。先后出版雜文隨筆集《綠街人語》《三人行漫筆》(合著),與夫人趙萍合作出版《古今圖書收藏指南》、“鯉魚躍龍門”科舉文化叢書等專著。趙萍,大專文化,中級職稱,與夫君藺德生合作出版《古今圖書收藏指南》、“鯉魚躍龍門”科舉文化叢書等專著。
  目錄:
  序:曾經(jīng)的“中國夢”001
  唐五代故事
  托人舉薦002
  發(fā)憤苦讀003
  嚴懲不貸004
  竹籃打水005
  自信考生006
  誤入府第008
  當仁不讓009
  風氣之先010
  咎由自取011
  湛郎及第012
  知錯就改014序:曾經(jīng)的“中國夢”001唐五代故事托人舉薦002發(fā)憤苦讀003嚴懲不貸004竹籃打水005自信考生006誤入府第008當仁不讓009風氣之先010咎由自取011湛郎及第012知錯就改014美夢成真015忠厚得福016慧眼識才017友誼第一018誘出一賢019閃光一筆020取之無道021屢試不爽023死記硬背025彰顯盛世026榜下捉婿027人窮志長028得意之作029鵬程萬里030糊涂考官031占卜問卦031感動上蒼033歪打正著034復試中第035坑蒙哄騙035花樣翻新037面對考生038膾炙人口039高中狀元039天上大星040宋金故事比試文才042讖語應驗043太祖震怒043手搏狀元044如此自信045世態(tài)炎涼046公正無私047侮人自侮048如此寬容049漁人得利049倚馬可待050為了避嫌051如此禮遇052夢中注定053必成大器053改錯試卷054搖尾乞憐056文風大變056年齡最小057長壽狀元058命舛學子059哲宗賜詩060直言敢諫060風華正茂061惻隱之心063避免嫌疑064欽拔狀頭064文理精妙065一鳴驚人066預言兌現(xiàn)066知遇之恩067皇恩浩蕩068壯志未酬068人情冷暖070有驚無險071上殿親試072愛國詩人073物色駙馬074不屑一顧075睹文識人076果然第一077連中四元078名占兩元079明代故事應夢折桂082不脛而走083南北二榜084三元六首085得益策問086奪魁之秘087圣上賜名088確為偶然089因名高中090坐懷不亂091三元及第092戲劇色彩094少年登科095封侯之兆096名不符實097得益機緣098桂冠旁落099火燒旺運100難得人才101無心插柳103功名天定104啼笑皆非105孰是孰非106仙鬼之才107詠詩奪冠109名揚天下110鬼使神差111化諧為莊112特殊人物113遠近聞名114登上塔尖116終有一得117幸虧遲到119惡有惡報120猜中考題122時來運轉(zhuǎn)123破壞成規(guī)124嚴肅處理125腐儒之心126偶一動念127吉人天助129一時好惡130仗義執(zhí)言131仆人之恩132一次機遇133教學相長135買通宦官136兩種傳說137高尚情操139神童破題140清代故事儀表異人144補考狀元145相待袍服146德才兼?zhèn)?47敏而好學149網(wǎng)羅人才150楷書工整151慧眼識人152論述精彩153愛才心切154“餑餑”狀元156撿個探花157不忘丑妻158兩中鼎甲160一三互換161借我之手162這是天意163沙里淘金165有辱斯文166魁星降福167百歲考生168亡羊得牛169才學過人170化險為夷171僅憑一策172天遂人愿173抱病應試175面授機宜176誤認囑托177大圣齊天178誤受提攜179兩字探花180明爭暗斗181喜愛有加182一字手腳183漏網(wǎng)之魚184大魁天下185投其所好1前言曾經(jīng)的“中國夢”
  十年砍柴
  有人問過我,如果你生在二百年前,最大的夢想是什么?我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是中進士、點翰林。”
  歷史若真的前溯一個多世紀,不僅是我 ,恐怕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都有這個夢想。因為在那時候 ,寒窗苦讀 ,金榜題名 ,進而釋褐為官,是一條最為理想的成功路徑 ,也是中國男人曾經(jīng)的“中國夢”十年砍柴有人問過我,如果你生在二百年前,最大的夢想是什么?我毫不遲疑地回答:“當然是中進士、點翰林。”歷史若真的前溯一個多世紀,不僅是我,恐怕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都有這個夢想。因為在那時候,寒窗苦讀,金榜題名,進而釋褐為官,是一條最為理想的成功路徑,也是中國男人獲得榮耀、實現(xiàn)自我價值最為和平、常態(tài)的路徑。盡管這條榮耀之路艱難而狹窄,“一入龍門,身價百倍”的“鯉魚”是極少數(shù),多數(shù)魚兒在半途中被無情的大浪所淘汰。但因為這個“龍門”對所有讀書人是開放的,它是過去集幾千年內(nèi)、全球范圍內(nèi)延續(xù)時間最為長久而相對公平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因此它影響的不僅是中國的讀書人,而對一千五百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社會結(jié)構(gòu)乃至整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有著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直至今日,科舉已經(jīng)廢除105年了,但科舉和與之相關(guān)的各類名詞,如:八股文、試帖詩、魁首、狀元、入闈等,依然活在人們的話語中,但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筆者猶記得在剛?cè)胄W的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后,我所在的那個小山村,老人們議論此事的說法是:“聽說讀書人又可以進城趕考了!冶今日高考,其考試程序、選拔目的、培養(yǎng)方向與科舉完全不一樣,但公眾乃至媒體愿意將各地考分最高的學生比附為“狀元”。在各大電視臺的古裝連續(xù)劇中,落難公子得到富家小姐資助,進京趕考,高中皇榜,歷經(jīng)曲折終于和小姐完婚這類故事比比皆是,延續(xù)的仍然是傳統(tǒng)話本和戲曲的俗套,但許多觀眾卻欣賞得津津有味。說明這種“俗套”至今還符合許多國人的審美情趣,也可以說,中國人的“科舉情結(jié)”至今猶在,還在影響著我們這個社會。但同時,因為這種制度壽終正寢了,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承載它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中最重要的耕讀秩序,也不復存在。比起105年前,中國的各方面變化實在太大了,因此國人對科舉往往是熟悉其“名”而不解其“實”。不用說尋常老百姓,即使是從事文化、教育、傳媒等行業(yè)的人士,也多半不具有科舉常識,如考試分幾個層次、考試科目、考試程序、興起和消亡的歷史背景等。更不用說對考試的科目如八股文、試帖詩、策論等文體的基本特點有所了解了。以“八股文”為例,今日它基本上成為一個用來形容行文僵化老套的貶義詞,用之者甚廣,可又有幾人讀過一兩篇甚至一兩段八股文?知道何謂“破題”“起講”“提比”“中比”?而在1905年以前,各類八股文的范文選集(即所謂“程墨冶)猶如今日高考模擬試卷一樣泛濫,凡決心應舉業(yè)者,哪個不備有幾本?一種曾經(jīng)讓中國人為之狂熱追捧的考試制度,幾種流行中國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體,一下子就在這塊土地上消失得如此徹底,這不應該是正常的歷史演進過程,也不應是民族文化傳統(tǒng)重要一環(huán)所遭受的命運。盡管,當下已不需要科舉取士了,“八股文”“試帖詩”“策論”已沒有了實際功能,但若想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和中肯的評價,進而能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過去幾百年的學術(shù)變遷、思想潮流和文風士風,科舉常識是繞不過的內(nèi)容,而且以科舉作為切入點,或許更能精準地探其脈絡(luò),導其源流。近年來,科舉又引起了文化界一些人的興趣,在2005年科舉廢除100周年時,《新京報》等媒體以相當大的篇幅介紹了科舉,一些有關(guān)科舉的圖書也接連出版?墒,媒體的熱炒往往有如一陣風,風過無痕。而相關(guān)圖書也多是一些業(yè)已過世的老學者的著作出版或再版,如齊如山、鄧云鄉(xiāng)、啟功、張中行等,這些老先生距科舉時代不遠,有些甚至親歷過科舉,撰文多從個人記憶出發(fā),顯得真切而有趣。但今日已距科舉一個多世紀,讀者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審美趣味已有相當?shù)淖兓?應該有一套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綜合、全面介紹科舉文化的普及型讀物。藺德生、趙萍伉儷合著的《“鯉魚躍龍門”——中國科舉文化常識》叢書(五本),就是這類普及型讀物。其敘述的語言風格充分考慮了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明白通曉,然卻無穿鑿附會或妄加論斷的毛病,而是言之有據(jù),持論公允。這套叢書分別從“八股文”“試帖詩”“策文”“科舉軼事”“鼎甲小傳”五個層面,全方位地對中國科舉考試的源流、發(fā)展、特點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做了精到的評價,知識性、趣味性和資料性兼具。兩位作者并非科舉史研究的專業(yè)人士,但因為長期收集古籍,遂對科舉這項中國皇權(quán)社會最為重要的制度之一發(fā)生興趣,浸淫其中多年,收集了大量有關(guān)科舉的資料,又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筆耕,才寫就這五本書,可見作者態(tài)度的嚴肅和認真。由收集古籍而涉獵科舉史研究,這是一條很自然的路徑。中國歷代流傳下來的古籍浩如煙海,從大的功能而言,當然是承載、傳播了中華文化。但若從較為功利的角度分析,其中許多典籍是因科舉而被長期重視,所以才能一代代翻印,傳至后世!端臅贰段褰(jīng)》自不待言,即便是其他的經(jīng)、史、子、集或歷代王朝的誥令、律例、奏章匯編,幾乎都是科舉的參考書。若無“科舉”這一功利性極強的制度運行近一千五百年,以典籍作為重要承載形式的中華文化能否如此生命力頑強,歷久彌新,我以為要打個問號。閱讀古人寫的詩文,再對照今人的行文,許多人有這種感覺:今人行文不夠雅訓精準。同樣一件事,古人敘述顯得美妙典雅,今人說出來,意思是到了,但總覺得是差點什么。如中華初民所吟詠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翻譯成白話文,索然無味。今天大多數(shù)的讀書人,顯然已不可能找回古代那種言說方式,因為這種言語交流的共同體已消失了,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究其原因,當然有人會說這是白話文運動使然,上世紀初伴生于“新文化運動”的“白話文運動”,其歷史功績已受到肯定。推行白話文有利于普及教育,但白話文和古文不是非此即彼不可相容的關(guān)系,古文功底好的人,其白話文也會寫得好。我們看魯迅、周作人、沈從文、郁達夫等人的有些白話文篇章,那種意境、格調(diào)和《世說新語》及明朝人小品文很像,無古文功底的人是寫不出來的。那么,白話文怎么能一下子就讓古文退出國人的日常交流的話語體系呢?歸根結(jié)底,還是1905年的廢科舉?婆e時代的教育,可以說就是為參加科考準備的,而不是僅僅識幾個字。如蒙學教育中要求朗讀課文拖長聲調(diào),要求學生明白字之源流及其同義詞,重視字的音韻,訓練對對子,用《三字經(jīng)》這樣的開蒙讀物灌輸圣賢所主張的價值觀……一切的一切,都有利于寫八股文、試帖詩和策文。盡管科考獲得功名的是少數(shù),但這種教育體系出來的人,他們的言說行文講究形式美、音韻美和典故的運用,論述事物注重起承轉(zhuǎn)合、層層遞進、余味悠長。士子是社會精英階層,他們的言說行文風格當然就是整個社會的范式了?婆e制度一廢除,從西方舶來的現(xiàn)代教育制度在中國生根,過去那種“語言文字氣場”沒有了,僅僅加大語文課的古文內(nèi)容是于事無補的,因為語言文字總是活在日常使用之中。以上所說是科舉制度廢除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科舉制度同樣也對中國政治制度和歷史社會發(fā)展路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到了清末,面對西方技術(shù)上的船堅炮利、經(jīng)濟上的商品貿(mào)易全球化、政治上的民主憲政,中國社會處于“千年之未有大變局”。清帝國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不得不進行一些變革,但洋務運動、變法維新和君主立憲等諸多舉措,幾乎是收效不大,反復頗多,最終失敗。只有1905年的廢科舉改新學制算是完全成功了,而廢科舉的成功又反過來加快清王朝的覆亡,這是哪怕孔孟在世也難改變的歷史路徑。為什么太平天國規(guī)模那么大,清朝的財政、軍事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王朝依然維持下去。經(jīng)過所謂的“同治中興”,到了宣統(tǒng)朝,朝廷的財政狀況好于太平天國時期,境內(nèi)也沒有大規(guī)模的民變,而“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清帝國就如紙房子倒了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視的一大原因是科舉的廢除。參加太平天國的多是底層人士——其領(lǐng)袖洪秀全是秀才考不上的老童生,其他核心人員多是燒炭工,起事后遭到了以士人為核心的精英團體巨大的反擊。撲滅太平天國的湘軍,領(lǐng)導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羅澤南都是科舉出身的士大夫(曾、胡是進士,左是舉人,彭、羅是秀才)。而在1905年廢除科舉以后,作為社會精英的讀書人,相沿千百年的出路斷了,而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化就業(yè)體系還未建立——如當醫(yī)生、律師、職業(yè)經(jīng)理、科研人員、大學教師等。于是,讀書人整體和王朝離心離德,去尋求另外的出路,有的去留洋,有的進入新軍——而這兩批知識分子正是參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主力?婆e廢除后的一個世紀內(nèi),中國知識分子幾乎天然地和“革命”捆綁在一起,其影響之深遠,怎么評價都不過。今天,我們對科舉的認識和研究還遠遠不夠,許多人還停留在簡單的褒貶判斷上。掌握管理社會的公權(quán)力人士的產(chǎn)生方式,迄今為止主要是以下四種:一種是靠選票“選出來”的制度,這種選拔制度必須建立在民主憲政的政治構(gòu)架內(nèi);一種是在許多民族存在過的“生出來”的制度,如中國春秋以前,天子、諸侯、卿、大夫幾乎都是世襲;一種就是社會大變動時期“打出來”的制度,如靠武力取勝,掌握權(quán)力;一種就是“考出來”的制度,如中國的科舉。官員靠“生出來”,社會一定僵化無活力,寒門子弟上升通道堵塞,社會不可能繁榮穩(wěn)定;官員靠“打出來”,整個社會付出的代價太大。在“選出來”的制度沒有建立之前,“考出來”的制度無疑是最為公平和文明的。如果一個社會還沒有建立起一種真正“選出來”的制度,那么誰有底氣否定和批判科舉制度?如果一個社會已經(jīng)建立起一種真正“選出來”的制度,那么也應看到,一千五百年前中國人能創(chuàng)建一種“考出來”的制度是多么的偉大。愿藺氏伉儷這套叢書能引起更多的讀者對科舉文化產(chǎn)生興趣。這一曾經(jīng)的“中國夢”,是我們民族的記憶和榮耀,豈能湮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閱讀古人寫的詩文,再對照今人的行文,許多人有這種感覺:今人行文不夠雅訓精準。同樣一件事,古人敘述顯得美妙典雅,今人說出來,意思是到了,但總覺得是差點什么。如中華初民所吟詠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翻譯成白話文,索然無味。今天大多數(shù)的讀書人,顯然已不可能找回古代那種言說方式,因為這種言語交流的共同體已消失了,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究其原因,當然有人會說這是白話文運動使然,上世紀初伴生于“新文化運動”的“白話文運動”,其歷史功績已受到肯定。推行白話文有利于普及教育,但白話文和古文不是非此即彼不可相容的關(guān)系,古文功底好的人,其白話文也會寫得好。我們看魯迅、周作人、沈從文、郁達夫等人的有些白話文篇章,那種意境、格調(diào)和《世說新語》及明朝人小品文很像,無古文功底的人是寫不出來的。那么,白話文怎么能一下子就讓古文退出國人的日常交流的話語體系呢?歸根結(jié)底,還是1905年的廢科舉。科舉時代的教育,可以說就是為參加科考準備的,而不是僅僅識幾個字。如蒙學教育中要求朗讀課文拖長聲調(diào),要求學生明白字之源流及其同義詞,重視字的音韻,訓練對對子,用《三字經(jīng)》這樣的開蒙讀物灌輸圣賢所主張的價值觀……一切的一切,都有利于寫八股文、試帖詩和策文。盡管科考獲得功名的是少數(shù),但這種教育體系出來的人,他們的言說行文講究形式美、音韻美和典故的運用,論述事物注重起承轉(zhuǎn)合、層層遞進、余味悠長。士子是社會精英階層,他們的言說行文風格當然就是整個社會的范式了?婆e制度一廢除,從西方舶來的現(xiàn)代教育制度在中國生根,過去那種“語言文字氣場”沒有了,僅僅加大語文課的古文內(nèi)容是于事無補的,因為語言文字總是活在日常使用之中。以上所說是科舉制度廢除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科舉制度同樣也對中國政治制度和歷史社會發(fā)展路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到了清末,面對西方技術(shù)上的船堅炮利、經(jīng)濟上的商品貿(mào)易全球化、政治上的民主憲政,中國社會處于“千年之未有大變局”。清帝國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不得不進行一些變革,但洋務運動、變法維新和君主立憲等諸多舉措,幾乎是收效不大,反復頗多,最終失敗。只有1905年的廢科舉改新學制算是完全成功了,而廢科舉的成功又反過來加快清王朝的覆亡,這是哪怕孔孟在世也難改變的歷史路徑。為什么太平天國規(guī)模那么大,清朝的財政、軍事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王朝依然維持下去。經(jīng)過所謂的“同治中興”,到了宣統(tǒng)朝,朝廷的財政狀況好于太平天國時期,境內(nèi)也沒有大規(guī)模的民變,而“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清帝國就如紙房子倒了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視的一大原因是科舉的廢除。參加太平天國的多是底層人士——其領(lǐng)袖洪秀全是秀才考不上的老童生,其他核心人員多是燒炭工,起事后遭到了以士人為核心的精英團體巨大的反擊。撲滅太平天國的湘軍,領(lǐng)導人物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羅澤南都是科舉出身的士大夫(曾、胡是進士,左是舉人,彭、羅是秀才)。而在1905年廢除科舉以后,作為社會精英的讀書人,相沿千百年的出路斷了,而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專業(yè)化就業(yè)體系還未建立——如當醫(yī)生、律師、職業(yè)經(jīng)理、科研人員、大學教師等。于是,讀書人整體和王朝離心離德,去尋求另外的出路,有的去留洋,有的進入新軍——而這兩批知識分子正是參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主力。科舉廢除后的一個世紀內(nèi),中國知識分子幾乎天然地和“革命”捆綁在一起,其影響之深遠,怎么評價都不過!





上一本: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下一本:江南社會歷史評論第七期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科考軼聞知多少的作者是藺德生,趙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