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被迫放棄文學創(chuàng)作,后半生數(shù)十年文化、藝術(shù)、考古、鑒賞、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從文常年與文物為伴,結(jié)合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而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以及很多極有見地的觀點,值得歷史文化、文物愛好者借鑒。尤其是他從美學角度來品鑒,教會我們欣賞文物之美,這可說是文物鑒賞、收藏的必讀書,更是美學熏陶的必讀書。 ◆把中華幾千年文物,借大家之眼,看一個遍。 ◆以珍貴文物圖片和優(yōu)美文字,繪出一幅古代民俗的生動畫卷。 ◆美圖美文,大家經(jīng)典之作,名家陸智昌設(shè)計,裝幀典雅,既便攜帶,也宜珍藏。 ◆我從這方面對于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份中,用一片顏色,一把線,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種種藝術(shù),皆得了一個初步普遍的認識。由于這點初步知識,使一個以鑒賞人類生活與自然現(xiàn)象為生的鄉(xiāng)下人,進而對于人類智慧光輝的領(lǐng)會,發(fā)生了極寬泛而深切的興味。 ——沈從文 著名文學大家沈從文1949年以后轉(zhuǎn)行做了歷史文物研究專家,把滿腔愛與美的熱忱投入到六千年間中華文物上,專注地和壇子、罐子、綢子、緞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對文物的鑒賞和積淀的藝術(shù)觀同樣是大師級的。本書是"沈從文說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錄了沈從文有關(guān)民俗類的考古和鑒賞文章,對中國古代民俗中龍鳳等人民素所喜好的形象在歷史上的發(fā)展變化、各時代的特征做一總結(jié),并從美學角度談了湘西苗族的藝術(shù),對于了解中國古代的民俗以及湘西苗族風俗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 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嘗試用各種體式和結(jié)構(gòu)進行創(chuàng)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堅持以實物為依據(jù),綜合材料、形制、紋樣的發(fā)展與聯(lián)系,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qū)者,取得了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目錄: 談皮球花 龍鳳藝術(shù) 魚的藝術(shù) 過節(jié)和觀燈 湘西苗族的藝術(shù) 塔戶剪紙花樣 從寫小說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豐碩的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個人說,無所謂得失。就國家來說,失去一個作家,得到一個杰出的文物研究專家,也許是劃得來的。但是從一個長遠的文化史角度來看,這是不是損失?如果是損失,那么,是誰的損失?誰為為之,孰令致之?這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汪曾祺 從文暫不寫小說而專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絕不是改行……(從文)在歷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會提高而不會淹沒或降低他的文學成就。 --朱光潛 沈老在考古學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寫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沈從文論》)從寫小說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豐碩的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個人說,無所謂得失。就國家來說,失去一個作家,得到一個杰出的文物研究專家,也許是劃得來的。但是從一個長遠的文化史角度來看,這是不是損失?如果是損失,那么,是誰的損失?誰為為之,孰令致之?這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汪曾祺 從文暫不寫小說而專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絕不是改行……(從文)在歷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會提高而不會淹沒或降低他的文學成就。 --朱光潛 沈老在考古學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寫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沈從文論》) 沈先生的學術(shù)性論文,多半以文物圖像為主,并選文獻材料加以論證,判斷是非,因博聞約取,筆下多有出人意料之創(chuàng)見,為專家和一般讀者所共賞……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如繪畫、陶俑、雕塑、石刻、磚刻等藝術(shù)品和史志記載為依據(jù),詳細論述了各個朝代的各階級、各民族的服飾式樣和特點,及其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狀況和作用;并且解析了各階級、各民族在不同時期對服飾審美的不同觀點和演變。對于服飾文化同其他方面的相關(guān)問題,也作了較廣泛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和新見解,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供研究、教學之用。對工藝美術(shù)設(shè)計,對于古代文學藝術(shù)的注釋和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這本書的出版,在物質(zhì)文化史的研究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探討上,無疑是個新貢獻,在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上也做出了可資借鑒的榜樣。 --王亞蓉、王序(《沈從文和他的服裝研究》) 公元7世紀后的唐代,魚形的應用,轉(zhuǎn)到兩個方面,十分特殊。一個是當時鍍金銅鎖鑰,必雕鑄成魚形,叫做"魚鑰"。是當時一種普遍制度,大至王宮城門,小及首飾箱篋,無不使用。用意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止盜竊。其次是政府和地方官吏之間,常用一種三寸長銅質(zhì)魚形物,作為彼此聯(lián)系憑證,上鑄文字分成兩半,一存政府,一由官吏本人收藏,調(diào)動人事時就合符為證。官吏出入宮廷門證,也作魚形,通稱"魚符"。中等以上官吏,多腰佩"魚袋",這種魚袋向例由政府賞賜,得到的算是一種榮寵,通稱"紫金魚袋",真正東西我們還少見到。宋代尚保存這個制度。可是從宋畫宋俑服飾上,還少發(fā)現(xiàn)使用魚袋形象。又唐代已盛行國家考試制度,有一定文學水平的平民可望通過考試轉(zhuǎn)成政府官吏。漢代以來風俗相傳,黃河中部有大懸瀑,名叫"龍門",魚類能跳躍上去的,就可變龍。所以當時人能見得名流李膺的,以為是登龍門。唐代考試多由達官貴族操縱,人民獲中機會并不多,因此,人民也借用它來作比喻,考試及格的和魚上升龍門一樣。"鯉魚跳龍門"于是成為一般幸運象征,和追求幸運的形容。因此成為一般藝術(shù)主題,民間刺繡也起始用它做主題。公元10世紀的宋代,考試制度有進一步發(fā)展,圖案應用因此更加廣泛。 這個時期,在中國浙江龍泉燒造的世界著名的翠綠色瓷器,小件盤碟類,還多沿襲漢代習慣,中心加二小魚作裝飾。江西景德鎮(zhèn)的影青瓷,和北方的定州白瓷,和一般民間瓷,魚的圖案應用更加多了些,意義因此也略有不同。在盤碗中的,多當成純藝術(shù)表現(xiàn)。若用到瓷枕上,或上面加些蓮荷,實沿襲"采蓮辭"本意,喻夫婦枕上愛情"如魚得水"。又有在青銅鏡子上浮雕雙魚騰躍的,用意相同,F(xiàn)實主義的繪畫,正擴大題材范圍,還出了幾個畫魚名家,如劉寀等,作品表現(xiàn)魚在水中悠游自得的樂趣,千年來還活潑如生,豐富了中國繪畫的內(nèi)容。后來八大、惲南田,直到近代白石老人,還一脈相承,以此名家。在高級絲織物部門,紡織工人又創(chuàng)造了魚形圖案的"魚藻錦",金代還作為官誥包首。宋代重視元宵燈節(jié),過年燈節(jié)時,全國兒童照風俗都玩龍燈和彩色魚形燈。文獻中也有了人工培養(yǎng)觀賞紅魚的記載。杭州已因養(yǎng)金魚而著名。 元代有部《飲膳正要》書籍,部分記載各種可吃的魚,還有很好的插圖,沒有提到金魚,可知當時統(tǒng)治者雖好吃,而且有許多怪吃法,但是還不到吃金魚程度。 公元15世紀的明代,綢緞中的魚錦圖案有了發(fā)展。國家織造局?椧环N飛魚形衣料,作不成形龍樣,有一定品級才許穿,名"飛魚服"。到十六七世紀的明代晚期,杭州玉泉觀魚,已成西湖十景之一。北京金魚池則已成宮廷養(yǎng)金魚處,江西景德鎮(zhèn)燒瓷工人,嘉靖萬歷時發(fā)明的五彩瓷,起始用紅魚做主題圖案。 當時宮廷需要大件瓷器中,大魚缸種類增多,因此,政府在江西特設(shè)"龍缸窯",專燒龍紋大魚缸。反映宮廷培養(yǎng)金魚已成習慣,魚的品種也日益增多。但是這時期的魚缸留下雖多,造型藝術(shù)中,十分奇特美觀的金魚形象留下的可并不多。北京郊區(qū)發(fā)掘出的幾具繪有五彩紅魚大罐,魚的樣子還和朱鯉差不多。另處也發(fā)現(xiàn)一種各種褐釉陶制上作開光花鳥浮刻大魚缸,根據(jù)比較材料,得知燒造地或出于江南,后來人雖用來作魚缸,出土物里面卻多坐了個大和尚,是由大魚缸轉(zhuǎn)為和尚坐化所利用。這類特制大缸不同處是上面還常有個大蓋。缸上也有作鱖魚浮雕圖案的。 17世紀中清代初期,江西景德鎮(zhèn)燒造的彩釉和白胎彩繪瓷,都達到了中國陶瓷史藝術(shù)高峰,魚形圖案應用到瓷器上,也得到了極高成就,精美無匹。用鱖魚的較多,是取"富貴有余"意思。或用三或用五,多諧三余五余。燈籠旁流蘇,也有作雙魚形的。并且產(chǎn)生了許多造型完美加工精致的魚缸。在故宮陶瓷館陳列的仿木釉紋的魚缸,是一件有代表性的藝術(shù)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