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老子通解


作者:陸永品     整理日期:2015-01-11 11:29:44

《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的作者李耳上承中華文明初祖黃帝的思想,在群雄并峙、百家爭鳴的春秋末葉倡導“清虛”、“無為”,從而開啟了最具東方特色的、輝煌的“道一元論”的道家學說,在政治、哲學、思想、文化乃至文學、藝術諸多領域留下豐富的寶貴的思想資源,印行量在世界上僅次于《圣經》,位居第二,僅此亦足以說明《老子》其書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響之深之巨。本書以王弼《老子解》、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為經,兼采歷代注老、解老各家之說,并吸納近年出土的帛書各本之長,辨正析理,融會貫通,重在破除當前學界虛浮躁進、不務實證的不良風尚,以及兩千多年來在老子研究領域歧見紛呈、莫衷一是的混亂局面,以注釋、串講、今譯、評議等形式完整、準確地闡釋老子思想。在對《老子》原文的訓釋上,作者尤其注重參酌宋人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及近現代易順鼎、馬敘倫、高亨、陳鼓應等學者的成就,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是近年來研究老子的一部不可多見的力作。
  作者簡介:
  陸永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3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一生從事古代文學研究工作,自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老莊研究》、《司馬遷研究》、《詩詞鑒賞新解》、《莊子通釋》、《莊子選集》、《莊子選譯》、《莊子選評》、《唐宋詞選》(合著),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先秦兩漢部分)、《俞平伯名作欣賞》,編選《俞平伯集》、《史記論文·史記評議》等,并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錄:
  前言/001
  凡例/014
  第一章道可道/001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004
  第三章不尚賢/007
  第四章道沖/009
  第五章天地不仁/011
  第六章谷神不死/014
  第七章天長地久/016
  第八章上善若水/017
  第九章功成身退/019
  第十章是謂玄德/021
  第十一章有之為利,無之為用/025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027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029前言/001凡例/014第一章道可道/00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004第三章不尚賢/007第四章道沖/009第五章天地不仁/011第六章谷神不死/014第七章天長地久/016第八章上善若水/017第九章功成身退/019第十章是謂玄德/021第十一章有之為利,無之為用/025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027第十三章寵辱若驚/029第十四章視之不見/031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033第十六章致虛極/036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038第十八章大道廢/040第十九章絕圣棄智/042第二十章唯與之阿/044第二十一章大道惟恍惟惚/047第二十二章曲則全/050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053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055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057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060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062/064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十八章/067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070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073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075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077第三十四章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079第三十五章執(zhí)大象/081第三十六章欲奪之,必固與之/083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086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088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091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094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097第四十二章道生一/100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102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104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106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常足/108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110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113第四十九章以百姓心為心/115第五十章出生入死/117第五十一章道尊德貴/120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為天下母/122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124第五十四章修德/126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128第五十六章玄同/130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132第五十八章禍福轉化/134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136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139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142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144第六十三章圖難于易/147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150第六十五章淳德/153第六十六章江海為百谷王/156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158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161第六十九章禍莫大于輕敵/163第七十章我言甚易知/165第七十一章知病不病/167第七十二章自知自愛/170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172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175第七十五章民之饑/177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179第七十七章天之道/181第七十八章柔弱勝剛強/183第七十九章和大怨/186第八十章小國寡民/189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193 后記/197主要參考書目/198前言
  老子是我國春秋末年著名的哲學家,在我國哲學史、美學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有深遠的影響。在《老子通解》前言里,擬談這樣四個問題:一是對道家尤其對老子的看法,二是關于老子其人,三是關于老子其書,四是以及老子有關的問題。一對道家尤其對老子的看法。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道家是消極遁世的,儒家是積極入世的。這樣看問題,過于簡單,也不符合事實。對于儒家,且不去說。就道家而言,老子是道家的始祖。司馬遷說:“老子,隱君子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似乎給人的印象,老子是個隱士。其實并非如此。在《論六家要指》中,司馬遷父子對儒、道、墨、法、名、陰陽六家都進行了評論,唯獨對道家給予很高的評價。其評價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序》)從此也說明,司馬遷父子都不認為老子是個消極遁世的隱士。說老子為“隱君子”,即閑居不仕之謂也。班固也給道家以很高的評價,他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漢書·藝文志》)我們從《老子》書中,也能看到老子有許多催人奮進的思想。諸如頌揚謙遜退讓、勸人向善立德、要慈愛節(jié)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治人事天莫若嗇”等等,都表現了老子關心國家社會、勸導世人重視操行修養(yǎng)。老子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2章)!昂笃渖矶硐龋馄渖矶泶妗(第7章)!吧仙迫羲评f物而不爭”(第8章)!案毁F而驕,自遺其咎”(第9章)!安蛔砸姽拭鳎蛔允枪收,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22章)。“道法自然”(第25章)!笆ト顺I凭热耍薀o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27章)!拔飰褎t老”(第30章)!爸苏咧,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33章)!敖K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第36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第41章)!爸悴蝗,知止不殆”(第44章)!按蟪扇羧保溆貌槐;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第45章)!暗溎笥诓恢,咎莫大于欲得。故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昂轮裾,比于赤子”(第55章)!耙哉螄云嬗帽(第57章)!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58章)!爸稳耸绿炷魡荨侵^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第59章)!爸未髧襞胄□r”(第60章)!皥D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第63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66章)。“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67章)。“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第68章)!暗溎笥谳p敵,輕敵幾喪吾寶”(第69章)!笆ト瞬徊,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71章)!笆ト俗灾蛔砸,自愛不自貴”(第72章)!疤炀W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第75章)!疤熘罁p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第77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第78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79章)!靶叛圆幻溃姥圆恍拧ト瞬环e,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凡此等等,即充分說明《老子》是一部催人奮進的著作,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自古以來,有識之士皆極為重視道家。尤其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廣大的讀者更加重視道家,甚至形成了老莊熱。就《老子》之書的發(fā)行量而言,除《圣經》外,全世界《老子》(包括各種譯著)的發(fā)行量居世界第二。由此說明,不僅中國人民喜愛《老子》,全世界的廣大人民也酷愛老子。老子是全世界人民的先賢圣哲,寶貴的文化財富。二關于老子其人。司馬遷是給老子作了傳的,對于老子其人及其思想的傳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同時,司馬遷在《史記》老子本傳里,也如實地記載了關于老子的兩種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適周,曾問禮于老子。另一種說法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蛟毁偌蠢献,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其實,太史儋的言論,與老子的思想,其中真?zhèn)问遣浑y分辨的。對此問題,這里暫且不談,留在下面再作分析。在《史記》老子本傳里,司馬遷除記載有關老子的兩種不同說法外,還附帶記載一條關于老萊子的傳說,即是:“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比欢,后人竟然根據司馬遷關于老子的不同記載和有關老萊子的記載,于是便對老子其人產生種種不同的說法。就其不同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老子即李聃,姓李,名耳,字聃,世稱老聃,著《道德經》,與孔子同時,曾為孔子之師!抖Y記·曾子問》亦記孔子曾問禮于老子的事!抖Y記》是漢代人編撰的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選集,應當說對某些問題的記載是有其可靠性的。后代的許多知名學者,諸如陸德明、韓愈、王念孫、王先謙等都堅持司馬遷的記載和《禮記》的說法[1]。二老子即太史儋,在孔子之后。清代學者畢沅等堅持此說[2]。也有人認為有兩個老子,一個是教孔子儒學的老子,一個是著道家之書的老子[3]。此說是沿襲司馬遷老子本傳里關于老子的兩種不同記載。三今天還有一種說法,把老聃、老萊子、太史儋合為一人,即老子。以上三種不同說法,即使同屬于一種看法,其中也還有小的差異。因此,在此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再一一辨析了,只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說法作一些探討。為了便于研究問題,先討論后兩種看法,然后再研究第一種看法。先研究老子與太史儋的關系問題。老子與太史儋并非一人,這從司馬遷老子本傳的記載中,即可分辨得十分清楚。據司馬遷記載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庇终f:“李耳無為自化,清凈自正!辈浑y看出,這里說的是著《道德經》之老子,與太史儋毫無關涉。這是其一。其二,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钡兰抑献,是主張無為、無欲,去甚、去泰、去奢的。從老子答孔子問的這段文字里,正體現了老子的這種思想。所以,著《道德經》的老子,不是太史儋。其三,從太史儋見秦獻公的談吐,可以看出太史儋并非老子。太史儋見秦獻公時說的一段話,是說霸王之事,與老子的思想無共同之處,由此亦可見他與著《道德經》之老子并非一人。因此可以辨明,“或曰儋即老子”之說是錯誤的;“或曰非也”是正確的。有人列舉八條理由,論證太史儋即老子,是秦獻公時人[4]。但是其立論,多出于推理,尚且缺乏確鑿可信的史料,因此還不能證實太史儋即是老子。然而,有人根據司馬遷老子本傳的記載,認為秦以前有兩個老子:一個與孔子同時,一個與秦獻公同時[5]。此說似有道理,符合司馬遷記載的說法!独像跄甏肌芬晃,若從這個觀點立論,似可成立。再談所謂老子、老萊子、太史儋實為一人即老子之說,此種說法,更不能成立。太史儋并非著《道德經》之老子,上面已經分辨清楚。老萊子并非著《道德經》之老子,司馬遷在老子本傳里也講得頗為清晰。他說:“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崩献邮浅,“老萊子亦楚人”,說明他們都是楚地人。司馬遷在這里用一“亦”字,即表明老萊子與老子實為兩人。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說:“太史公疑老子或為老萊子,故書之!鼻宕河窭K未細心研讀《史記》老子本傳,輕信張守節(jié)的說法,亦錯誤地認為“太史公疑老子或為老萊子”《史記志疑》。西漢初年,陸賈《新語》的《思務篇》,雖殘缺不全,但其中有一段文字,不僅能說明老子與孔子同時,而且能夠說明老子與老菜子并非一人。這段文字是:是以接輿、老萊所以避世于窮(以下缺字),而遠其尊也。君子行幽間,小人厲之于士眾。老子曰:“上德不德”(以下缺字),虛也。夫口誦圣人之言,身學圣者之行,久而不弊,勞而不廢,雖未為君(以下缺字)已?鬃釉唬骸靶邢闹畷r,乘殷之輅……。”這里把接輿、老萊(即老萊子)、老子、孔子四人相提并論,從此也說明老子與老萊子實為兩人。又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載:“老萊子十六篇。”自注說:“楚人,與孔子同時!睆纳鲜鍪妨献阋哉f明,老子與太史儋是兩個人,老子與老萊子也是兩個人。那種把老子、太史儋和老萊子三人合而為一即老子的說法,并無史料可作佐證。至于有人把老聃與李耳分開,認為老聃和李耳是兩人,司馬遷錯誤地把他們合而為一。此種說法,也沒有什么歷史根據。還有一個關涉到老子其人的小問題,值得再談一下!妒酚洝酚蟹N版本老子本傳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據王念孫經過詳細考證說:“史公原文,本作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姓李氏,在名耳之上;字聃作字伯陽,謚曰聃,此后人取神仙家書改竄之耳……若史公以老子為周之伯陽父,則不當列于管仲之后矣!(《讀書雜志》)王氏的考證是可信的,老子“字伯陽”是后人據《神仙傳》所為。周朝的伯陽父與老子實為兩人,不應混為一談。下面探討老子與孔子同時,曾為孔子之師的問題。我認為,說老子與孔子同時,曾為孔子之師,這是可信的。何以見得呢?除以上所說的理由,還有秦漢以來、尤其秦漢以前的史料可作佐證。第一,《韓非子》書中有《解老》和《喻老》兩篇,不言而喻,韓非是把《老子》視作古書來解釋的。韓非是戰(zhàn)國末年人,假若老子與戰(zhàn)國中期見秦獻公的太史儋為一人,韓非與老子相距只有百余年,他是不會把《老子》當作古書來詮釋的。第二,《呂氏春秋》里有三條史料可證。(一)《呂氏春秋·貴公篇》說:伯禽(周公之子,成王封之于魯)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鼻G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崩像趼勚唬骸叭テ淙硕梢印!惫世像鮿t至公矣。這則史料則說明,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二)《呂氏春秋·不二篇》說: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即聃字)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這十人,是按其時代先后順序排列的,從此可以說明老子稍早于孔子。(三)《呂氏春秋·當染篇》說:孔子學于老聃、孟蘇、夔靖叔。東漢高誘注說:“此三人皆體道者,亦染孔子。”由此可以說明,老子曾為孔子之師。近人梁啟超在《評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里又認為,即使如《禮記》所記,孔子向老子問禮真有其事,這里的老子是個拘謹守禮的人,與五千言精神相反。因而他對老子其人產生了懷疑。其實,老子知禮,并非“拘謹守禮”,梁氏懷疑老子其人,進一步又懷疑孔子問禮于老子之事,顯然是主觀臆斷。第三,《淮南子·道應訓》有一則故事,亦能說明老子與孔子的關系。這則故事說: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鬃釉唬骸吧圃!予得見此器!鳖櫾唬骸暗茏尤∷!彼,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孔子造然革容曰:“善哉持盈者乎?”子貢在側曰:“請問持盈!痹唬骸耙娑鴵p之!痹唬骸昂沃^益而損之?”曰:“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是故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陋;代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施德天下,守之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反此五者,未嘗不危也。故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薄独献印返谒氖抡f:“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痹谶@則故事里,孔子說“益而損之”云云,顯然這是引用老子的話。這則故事的結尾,又引用《老子》第十五章后三句作結。由此可見,漢初《淮南子》的作者,是把老子看作稍早于孔子,曾為其老師看待的。然而,宋代陳師道卻說:“世謂孔、老同時,非也。孟子闢楊、墨不及老,荀子非墨、老而不及楊,《莊子》(指《天下篇》)先六經而墨、宋、慎次之,關、老又次之,莊、惠終焉。其關、楊之后,孟、荀之間乎?”[6]“孟子闢楊、墨而不及老”,并不能說明老子不存在,這是十分明顯的道理。陳師道用簡單推論的方法來否定老子與孔子同時,認為老子在孟子與荀子之間,顯然也是不可靠的。更加離奇的是高誘的說法!秴问洗呵铩ぶ俅杭o·當染篇》說:“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由、伯陽……”高誘注說:“伯陽,蓋老子也!逼鋵,這個問題并不難于辨別,這里所謂的伯陽,既然是舜時代的人,自然不會是著《道德經》之老子。第四,司馬遷在《史記》老子本傳里,按照老子與莊子的時代先后,是把老子排在莊子之前的。司馬遷非常明確地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揚雄在《法言·問道》卷里,也是先論老子,再談莊子,而且把莊子視為老子的后學。揚雄說:“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耳。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耳……或曰莊子有取乎?曰少欲!笨梢姡行├献拥难芯空,認為老子的出生時代應在莊子之后,是缺乏歷史根據的。三關于老子其書!盾髯印ぬ煺撈氛f:“老子有見于詘,無見于信!边@說明荀子是曾經看見老子之書的。從《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對老子之書的稱引和訓釋,便可以說明老子之書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廣泛流傳。1973年,又在我國長沙馬王堆漢墓里發(fā)現帛書《老子》的兩種抄本。僅依這些史料和古籍,即足以證明五千言之《老子》為老子所著。而后代有些老子研究者,可能是根據司馬遷對老子其人的不同記載,于是便對老子著《道德經》問題提出種種懷疑。據宋代王十朋《策問·讀書疑信》說,懷疑《道德經》非為老子所著者,最早是北魏的崔浩[7]。南宋的黃震也說:“老子之書,必隱士嫉亂世而思無事者為之。異端之士,私相推尊,過為誣誕!盵8]清代崔述步其后塵,也跟著懷疑《道德經》并非老子所著[9]。十分明顯,這些話講得很隨便,都是信筆寫來,并未經過嚴肅認真地研究。下面對老子之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我想這樣做,對弄清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一定的裨益。羅根澤先生認為,老子書“非在孔、墨以后不能產生”,理由是說:“老子書反對仁義,反對禮,反對尚賢,主張道,主張無為主義”云云。因此,他便下結論說《老子》“非在孔、墨以后不能產生”[10]。我認為,這種看法不能令人信服。首先,羅根澤先生認為老子書反對仁義、反對禮、反對尚賢的問題,這并不能作為老子書“非在孔、墨以后不能產生”的理由。為什么這樣說呢?眾所周知,在《論語》里,記錄許多孔子提倡仁義、講究禮的言論,同時也記錄了孔子“舉賢才”(《論語·子路篇》)的主張。 “舉賢才”,正是尚賢思想的表現,為什么非說《墨子》里有《尚賢篇》才是尚賢呢?盡管《論語》為孔子的門人后學編輯而成,但孔子帶領眾多弟子周游列國,到處宣傳自己的主張和學說,他的思想當時就傳





上一本:圣境印象:印度佛教藝術 下一本:道統與治體:憲制會話的文明啟示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老子通解的作者是陸永品,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