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曾國藩家書精華本


作者:曾國藩,唐浩明評點     整理日期:2014-11-01 11:16:30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本書精選了曾氏家書兩百封左右,由著名作家、研究曾國藩的專家唐浩明點評,結(jié)合時局以及曾國藩的前后經(jīng)歷,唐浩明將曾氏的一生串聯(lián)起來,評析獨到,深入淺出。讓讀者由家書及人,對晚清政局以致整個歷史的道德、文章、仕宦心理都有所了解。
  作者簡介:
  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縣楊樹坪(現(xiàn)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zhèn))。晚清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清朝戰(zhàn)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xiāng)派”創(chuàng)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唐浩明,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及隨筆集《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折》,整理出版《曾國藩全集》等!对鴩帆@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湖南省優(yōu)秀圖書獎,《楊度》獲國家圖書獎,《張之洞》獲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目錄:
  稟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評點:破天荒翰林
  稟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評點:一個不同凡庸的鄉(xiāng)村農(nóng)民
  致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評點:為學譬如熬肉
  致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評點:讀書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評點:戒煙寫日記主靜
  稟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評點:破天荒翰林
  稟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評點:一個不同凡庸的鄉(xiāng)村農(nóng)民
  致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評點:為學譬如熬肉
  致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評點:讀書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評點:戒煙寫日記主靜
  致溫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評點:感春詩慷慨悲歌
  致諸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評點: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
  致溫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評點:盈虛消息之理
  致諸弟(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評點:作如火如荼之文
  致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評點:治學以有恒為主
  稟父母(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評點:以杜門謝客為好
  稟祖父(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評點:連升四級
  稟父母(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評點:曾府的五個千金
  稟父母(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評點:接續(xù)家風的大功臣郭筠
  稟父母(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評點:升授禮部侍郎
  致諸弟(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評點:不存做官發(fā)財之念
  致諸弟(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評點:官宦之家與孝友之家
  致諸弟(咸豐元年五月十四日)
  評點:直言上疏
  致諸弟(咸豐元年十月十二日)
  評點:因賀女庶出而暫緩親事
  致諸弟(咸豐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評點:老父訓斥侍郎兒
  諭紀澤(咸豐二年九月十八日)
  評點:孝道平衡了“三從四德“
  稟父(咸豐三年十月初四日)
  評點:由侍郎變?yōu)橄孳娊y(tǒng)帥
  稟父(咸豐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評點:讓人快速致富的戰(zhàn)爭吸引鄉(xiāng)民
  致諸弟(咸豐四年四月十四日)
  評點:守耕讀之家本色
  致諸弟(咸豐四年五月初九日)
  評點:百年舊檔重見天日
  致諸弟(咸豐四年九月十三日)
  評點:只做了七天署理湖北巡撫
  致諸弟(咸豐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評點:享榮名而寸心兢兢
  致諸弟(咸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三夜)
  評點: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致諸弟(咸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評點:忍辱包羞屈心抑志
  致諸弟(咸豐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評點:讓兒孫一無可恃
  諭紀鴻(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評點:愿子孫做君子不做大官
  致澄弟(咸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評點:不妄取絲毫公款
  致沅弟(咸豐七年十月二十七夜)
  評點:將才四大端
  致沅弟(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評點:人才第一
  致沅弟(咸豐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評點:在江西郁郁不得意
  致沅弟(咸豐八年正月初四夜)
  評點:去機巧求篤實
  致沅弟(咸豐八年正月十四日)
  評點:腳踏實地克勤小物
  致沅弟(咸豐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評點:善事的三種做法
  致沅弟(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日)
  評點:長傲多言為兇德
  致沅弟(咸豐八年三月三十日)
  評點:以“平和“養(yǎng)德保身
  致沅弟(咸豐八年五月十六日)
  評點: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
  致沅弟(咸豐八年六月初四日)
  評點:由程朱到申韓到黃老
  諭紀澤(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評點:讀書之法與做人之道
  諭紀澤(咸豐八年八月初三日)
  評點:讀書宜體察涵泳
  致諸弟(咸豐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評點:禍福由天善惡由人
  致諸弟(咸豐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評點:得意之時與失意之事
  致諸弟(咸豐九年三月十三日)
  評點:“一門忠義“竟成讖語
  致澄弟沅弟(咸豐九年八月十二日)
  評點:以“拖“來對付朝廷
  諭紀澤(咸豐九年十月十四日)
  評點:《冰鑒》不是曾國藩所著
  致澄弟(咸豐十年四月十四日)
  評點:江南大營崩潰與湘軍騰飛
  諭紀澤(咸豐十年四月二十四日)
  評點:文章當珠圓玉潤
  致沅弟季弟(咸豐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評點:終于有了地方實權(quán)
  致季弟(咸豐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評點:講求將略品行學術(shù)
  致沅弟(咸豐十年七月十五日)
  評點:與人相處疏疏落落
  致沅弟季弟(咸豐十年八月十二日)
  評點:由高亢漸歸平實
  致沅弟(咸豐十年九月初十日)
  評點:為何發(fā)這么大的火
  致沅弟(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評點:庸人以惰致敗才人以傲致敗
  致沅弟季弟(咸豐十年十月初四夜)
  評點:深以子侄輩驕傲之氣為慮
  諭紀澤紀鴻(咸豐十年十月十六日)
  評點:戒輕易
  致澄弟(咸豐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評點:坦然怡然對待生死
  致沅弟季弟(咸豐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評點:資夷力師夷智
  致沅弟季弟(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評點:持以謹靜專一之氣應付危局
  致澄弟(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評點:立身處世之“八本“
  諭紀澤紀鴻(咸豐十一年三月十三日)
  評點:文人的遺憾
  致沅弟(咸豐十一年四月初三日)
  評點:凡辦大事半人力半天事
  致澄弟(咸豐十一年六月十四日)
  評點:情意與錢物
  諭紀澤(咸豐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評點:以二百金辦女兒奩具
  致澄弟沅弟(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
  評點:禮之厚薄與八君子輔政
  致沅弟(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日)
  評點:朝廷著意籠絡老九
  諭紀澤(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評點:有常是第一美德
  諭紀澤紀鴻(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
  評點:讀書可以變化氣質(zhì)
  致沅弟季弟(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評點:以廉謙勞三字自抑
  致沅弟季弟(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
  評點:如何使用有才無德者
  諭紀澤(同治元年七月十四日)
  評點:持身可學王陶而不可學嵇阮
  致澄弟(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評點:對父母官宜若遠若近
  致沅弟(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評點:制勝之道在人不在器
  致沅弟(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
  評點:花未全開月未圓
  致沅弟(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評點:去忿欲以養(yǎng)體存倔強以勵志
  致沅弟(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評點:豁達光明之識與恬淡沖融之趣
  致沅弟(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
  評點:以方寸為嚴師
  致沅弟(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評點: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致沅弟(同治二年五月初九日)
  評點:為文宜專從“簡當“二字著力
  致沅弟(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評點:識為主才為輔人謀半天意半
  致沅弟(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評點:避挾長市恩之嫌
  諭紀鴻(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評點:不可掛大帥旗不可驚動官長
  致沅弟(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
  評點:從“畏慎“二字痛下功夫
  致澄弟(同治二年九月十四日)
  評點:鼎盛之際宜收斂
  致澄弟(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
  評點:子侄輩不能坐四抬轎
  致澄弟(同治二年十二月初四日)
  評點:歐陽夫人帶頭紡紗
  諭紀瑞(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評點:勿忘先世之艱難
  致沅弟(同治三年正月二十六日)
  評點: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致澄弟(同治三年二月十四日)
  評點:艱苦則強嬌養(yǎng)則弱
  致沅弟(同治三年四月初三日)
  評點:互勸互勖互恭維
  致沅弟(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評點:每日總須略有抽閑之時
  致沅弟(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
  評點: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
  致沅弟(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
  評點:八百里馳奏打下金陵
  諭紀鴻(同治三年七月初九日)
  評點:進身之始務知自重
  諭紀澤(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
  評點:兄弟同日封侯伯
  致沅弟(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評點:老九遭各方攻擊郁郁不樂
  致澄弟(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評點:老九開缺回籍
  致沅弟(同治三年十月十四日)
  評點:新的使命
  致澄弟沅弟(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評點:不望富貴愿代代有秀才
  諭紀澤(同治四年閏五月十九日)
  評點:夜飯不用葷為養(yǎng)生之道
  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
  評點:氣勢識度情韻趣味
  諭紀澤紀鴻(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日)
  評點:少年文字總貴氣象崢嶸
  諭紀鴻(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評點: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
  評點:不宜過于玲瓏剔透
  致澄弟沅弟(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評點: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
  諭紀澤紀鴻(同治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評點:風流名士曾廣鈞
  致沅弟(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
  評點:求強在自修處不在勝人處
  諭紀澤(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評點:大家名作自有一種面貌神態(tài)
  致沅弟(同治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評點:自請開缺辭爵
  致沅弟(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
  評點: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致沅弟(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評點:悔字訣助老九過難關(guān)
  致沅弟(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評點:波平浪靜與掀天揭地
  致沅弟(同治六年正月二十六日)
  評點:湘淮兩軍曾李兩家聯(lián)為一氣
  致沅弟(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評點:亂世處大位乃人生之大不幸
  諭紀澤(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評點:二十三四聰明始小開
  致沅弟(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評點:咬牙勵志勿因失敗而自餒
  致沅弟(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評點:逆來順受面對百端拂逆
  致沅弟(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
  評點:平生四次受人譏笑
  諭紀澤(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評點:變?nèi)釣閯偦虨楹?br/>  致歐陽夫人(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評點:有盛必有衰
  諭紀澤(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夜)
  評點:散財最忌有名
  諭紀澤紀鴻(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評點:安排后事
  致澄弟沅弟(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
  評點:養(yǎng)生六事與為學四字
  諭紀澤紀鴻(同治十年十一月)
  評點:“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課致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家。自任邱發(fā)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不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有信,而折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余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云只有靜養(yǎng)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余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yǎng)靜?擬搬進內(nèi)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xiàn)在尚未找得。余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
  九弟歸去之后,余定剛?cè)兆x經(jīng)、柔日讀史之法。讀經(jīng)常懶散不沉著。讀《后漢書》,現(xiàn)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lǐng)會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課人議每課一文一詩,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寫。余文、詩極為同課人所贊賞,然余于八股絕無實學,雖感諸君獎借之殷,實則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來,可付課文數(shù)篇回家。余居家懶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課以摩厲考具,或亦不至臨場窘迫耳。
  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之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垿,云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余者,彼此現(xiàn)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余搬進城住,蓋城內(nèi)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余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余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yōu)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nèi),屏除一切,從事于克己之學。鏡海、艮峰兩先生亦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余亦有思常見者數(shù)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云是也。
  蕙西嘗言:“‘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我兩人頗有此風味!惫拭恳娸m長談不舍。子序之為人,余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最大且精,嘗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shù)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語正與余病相合,蓋余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貞與余講字極相合,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余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nèi)轉(zhuǎn),此乾道也;結(jié)構(gòu)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zhì)言。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即此道也。樂本于乾,禮本于坤。作字而優(yōu)游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zhuǎn)折合法,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于此矣。
  陳岱云與吾處處痛癢相關(guān),此九弟所知者也。
  寫至此,接得家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悵悵然?泼袩o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yè)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shù),以圖自衛(wèi)其身。進德之事難以盡言,至于修業(yè)以衛(wèi)身,吾請言之:
  衛(wèi)身莫大于謀食。農(nóng)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于朝,教授于鄉(xiāng),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皆須計其所業(yè),足以得食而無愧。科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yè),將來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yè)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yè)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nóng)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yè),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yè)之不精耳。
  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yǎng)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yè)。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yè),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jīng),則須專守一經(jīng);志在作制義,則須?匆患椅母;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此后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yè),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累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志向識見。凡專一業(yè)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余生平于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后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訂。
  謝果堂先生出京后,來信并詩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與余見面,輒彼此傾心,別后又拳拳不忘,想見老輩愛才之篤。茲將詩并余送詩附閱,傳播里中,使共知此老為大君子也。
  余有大銅尺一方,屢尋不得,九弟已帶歸否?頻年寄黃英白菜子,家中種之好否?在省時已買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來并祈詳示。
  評點:為學譬如熬肉
  曾氏家書之精華在于與諸弟書及訓子書,其為世所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曾氏的這兩類家書,決非世人所常見的報平安道家常的書信,作書者乃抱著極大的責任心和殷殷企盼之情,以書信為函授教材,將自己的學問識見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子弟。元好問詩:“鴛鴦繡取從頭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倍锨∏∈窃诎选敖疳槨倍扰c子弟。世人在閱讀這些書信的同時,也便輕易地獲得了“金針”。二、曾氏的子弟幾乎個個成才成器,日后或成為其事業(yè)的得力助手,或成為其家族的薪火傳人。他們以自己的業(yè)績驗證了曾氏所傳“金針”的效用。正如良師的光彩要靠高徒來襯托一樣,父兄的家教也要靠子弟的成就來增添說服力。
  在這兩類書信中,數(shù)量多內(nèi)容豐富的部分又屬與弟書。它不僅展示了曾氏望弟成才的苦心,更表現(xiàn)了其儒家文化忠實繼承者的道德風范。
  在中國的家庭倫理中,長兄是負有保護教育弟妹的重大責任的,故歷來有“長兄當父”之說。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的長兄并非如此。他們愛子親子,卻對弟妹缺少關(guān)愛之心。因為兒女不僅是其財產(chǎn)事業(yè)的繼承人,也是其生命的延續(xù),親與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并不需要倫理的約束。而弟妹長大后,將自立門戶,關(guān)系和情感只會越來越疏遠。曾氏在大量的與弟書中所溢流出的兄弟之情,恰為世人所淡漠而為倫理所提倡,故在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他的這些書信便成了極好的教材。
  曾氏有四個弟弟,依祖父輩的序列排,分別為四弟國潢字澄侯、六弟國華字溫甫、九弟國荃字沅甫、季弟國葆字貞干,與長兄相比,分別小十歲、十二歲、十四歲、十八歲。在后來的歲月里,除四弟在湘鄉(xiāng)原籍經(jīng)營家業(yè)外,其余三弟均投筆從戎。六弟在三河之役中戰(zhàn)死,季弟在圍南京時染瘟疫病死,九弟則成為打下南京的首功之人。從現(xiàn)存的照片來看,曾氏與其九弟面相極為相似,都是瘦削的長臉、鼻翼兩邊的法令既深又長、三角眼、掃帚眉。兩兄弟同日封爵開府,又都死于南京兩江總督任上。在中國近代史上,這種事實屬獨一無二。
  這封信寫在道光二十二年秋天,是曾氏全集中所收與弟書的第一封。此時曾氏依舊在翰林院供職,兼任國史館協(xié)修,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小京官。
  來到京師三年半了,曾氏的官位雖沒多大遷升,長進卻甚大,這長進主要體現(xiàn)在學問和見識上,而促成這種長進的,一來自師友間的啟迪切磋,二靠個人的自覺自律。
  中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在獲得功名之前,讀的幾乎全是八股試帖等闈墨文字,與真正的學問無甚關(guān)聯(lián)?既『蟊闳プ龉,依仗的是手中的權(quán)力,腹中有無真才實學并不重要。所以中國封建官員,盡管絕大部分都經(jīng)歷過十年寒窗,但有真本事的人卻微乎其微。李鴻章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他的一個下屬:“此人連官都不會做,可見無用!彪m說得刻薄了點,卻是大實話。
  曾氏中式后有幸在翰林院做官,給了他讀書再學習的寶貴時間,也因為他較為明智,能夠清醒地知道自己身上所存在的讀書人所固有的這種弊病,從而自覺地加以深造。在朋友們的引薦下,他拜了兩位老師。
  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鑒,即信中所說的鏡海先生,此人當時官居太常寺卿。唐鑒給曾氏最重要的指導有兩點:一為如何讀書。唐鑒告訴曾氏,讀經(jīng)當專精一經(jīng),一經(jīng)通則諸經(jīng)通。又說,文章、義理、考據(jù)三門學問中,義理為首,義理精則文章精,經(jīng)濟之學亦在義理中。第二,唐鑒向曾氏指出,“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唐鑒又將所著《畿輔水利志》送給曾氏。這書屬當時的所謂經(jīng)濟之學,即實實在在的于國計民生有用的真正學問。
  曾氏服膺這位同鄉(xiāng)前輩,虛心向他請教。據(jù)說,咸豐二年,唐鑒由金陵書院內(nèi)召進京,年輕的咸豐皇帝在一個月內(nèi)接連召見他十五次,咨詢治國之道。此時,曾氏正在湖南老家守母喪。太平軍已打到湖南,朝廷欲在湖南組建團練來對抗,苦于無合適人牽頭。唐鑒向咸豐帝面薦曾氏,并特為指出:曾氏書生出身,久為京官,既不懂軍旅,又疏于民政,初時可能會不順,但要相信他今后一定會成功?梢,唐鑒對曾氏知之甚深,對其一生事業(yè)的影響也很大。
  另一個是有理學大師之稱的倭仁(字艮峰)。他教給曾氏一個修身要訣:研幾。幾乃幾微之意。研幾,即認真對待瞬間念頭、細微小事,將它與修齊治平的大事聯(lián)系起來,有點類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經(jīng)流行過的一句話:“狠斗私字一閃念!毖袔祝热皇亲约簩ψ约旱恼,故最佳的方式是記日記,在日記中無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達到凈化靈魂的目的。
  倭仁后來官做到大學士,但在歷史上卻留下一個頑固守舊派的不好名聲。同治六年,執(zhí)政的恭王擬籌建同文館,倭仁帶頭反對,說什么“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quán)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這話的確迂腐得很。
  “理學”在近代是一門被批得體無完膚的舊學問,倭仁的迂腐不通又為“理學該批”增加一個極好的例子。但作為主宰中國思想界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門學說,也并非就一塌糊涂、一無是處,它至少在培育人的心志、道德、操守等方面有著難以否定的作用。曾氏在日后組建湘軍之初注重其血性精神方面的教育,他本人大權(quán)在握時能清廉自守、軍情危難時能適時調(diào)整心態(tài)、大功告成時能謙退自抑等等,無疑都得力于早期的“研幾”功夫。
  這種以讀書再學習為主課的翰苑閑官生涯,便是曾氏京師與弟書的背景。這個時期一直延續(xù)到道光二十七年出任禮部侍郎時為止,歷時七八年。在這封信里,曾氏與諸弟談自己讀經(jīng)史、拜師交友等情形,即為當時的真實寫照。他要諸弟以“專”字法讀書,便是轉(zhuǎn)授唐鑒的指教。
  這封信在談到為學時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猛火煮漫火溫”法。這是子思、朱熹等人從熬肉中得到的啟發(fā):肉必須經(jīng)過這樣的熬,味道才會全部出來。讀書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內(nèi)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后再對其中的章章節(jié)節(jié)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細細的咀嚼,讀熟讀透,以求探到書中的精義奧賾。對于必讀的經(jīng)典書籍,這種“猛火煮漫火溫”的方法值得借鑒。
  二是談乾坤禮樂之道。以書法為例,乾為神,坤為形,真力彌漫為樂,絲絲入扣為禮。這種將對立融為一體的思維方法,頗有點辯證統(tǒng)一的味道,值得把玩摩挲。
  曾氏這封信中提到的京師朋友,筆者將在以后的相關(guān)評點中再說及。這次先介紹兩個人。一為吳竹如。竹如名廷棟,江蘇人,此時為翰林院官員,以后一直在京師做閑官,晚年回籍主講金陵書院。而曾氏恰在此時做兩江總督,彼此過從較密。曾氏死前一個月,兩人還見了面。曾氏年譜記載:“正月初二日,公訪吳公廷棟宅,暢談學業(yè),語及邸抄倭文端公遺疏,交口稱之,謂倘非自撰,不能抒寫其心中所欲言。因語及昔年故交零落殆盡,黯然而別!比昵熬⿴熣剬W論道的朋友,曾氏在晚年所能見到的僅此一人。曾吳之交,亦可謂全始全終。第二個是謝果堂。謝為湖南湘鄉(xiāng)人,亦為翰苑官員。他本人無甚特別業(yè)績,但他的父親謝薌泉則有一個名震京師的壯舉,多少年來一直為人所稱道。乾隆年間,正是和珅當?shù)馈⒅耸挚蔁岬臅r候,京師上下誰也不敢得罪他。和珅家里的仆人也仗勢胡作非為,人們敢怒不敢言。一次,和珅仆人坐著大員才可乘坐的大紅障泥車招搖過市,遇到時為御史的謝薌泉。他怒不可遏,命人拿下和仆,親自放火燒掉這輛車,替眾人出了一口氣。大家叫他為“燒車御史”,對他的正氣和膽量欽佩不已。和珅惱怒至極,但又發(fā)作不得,過兩年后還是借故將謝削了職,直到和珅倒臺后謝才起復。
  曾氏對這位同鄉(xiāng)前輩甚是佩服,在信中所說的送別詩中他還提到了謝家這段光榮歷史:“一朝燒車震都市,驄馬御史真人豪!





上一本:論語作品精華本 下一本:思維的答案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曾國藩家書精華本的作者是曾國藩,唐浩明評點,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