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西方哲學原典導讀


作者:張波編     整理日期:2014-10-04 08:31:01

    《西方哲學原典導讀》是國家級特色專業(yè)---西北政法大學哲學專業(yè)張波老師編著的一部關于西方哲學原著導讀的專業(yè)教材。全書介紹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理想國》等幾十部從古希臘到黑格爾的原著(部分是節(jié)選),每部書分為文本介紹、原著解讀、相關參考資料和思考題四個部分。該書立論恰當,邏輯嚴謹,文字流暢,是一部哲學專業(yè)師生和愛好者的必備的優(yōu)秀讀物
  作者簡介:
        張波,西北政法大學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陜西省哲學學會副秘書長等學術職務。先后在《人文雜志》《理論導刊》《博覽群書》《文化中國》等國內外雜志報刊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三十余篇,參編哲學基礎教材兩部,主持完成省級和校級優(yōu)秀課程建設三項,主持和參與完成省市級規(guī)劃課題研究項目三項。獲得優(yōu)秀成果獎勵四次。。
  目錄:
  第一章蘇格拉底、柏拉圖著作導讀。
  第二章亞里士多德著作導讀。
  第三章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著作導讀。
  第一節(jié)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第二節(jié)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
  第四章笛卡爾著作導讀。
  第五章洛克、休謨著作導讀。
  第一節(jié)洛克的《人類理解論》
  第二節(jié)休謨的《人性論》
  第六章盧梭、霍爾巴赫著作導讀。
  第一節(jié)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第二節(jié)霍爾巴赫的《自然的體系》
  第七章康德著作導讀。
  第八章費希特、謝林著作導讀。
  第一節(jié)費希特的《全部知識學基礎》第一章蘇格拉底、柏拉圖著作導讀。第二章亞里士多德著作導讀。第三章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著作導讀。第一節(jié)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第二節(jié)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第四章笛卡爾著作導讀。第五章洛克、休謨著作導讀。第一節(jié)洛克的《人類理解論》第二節(jié)休謨的《人性論》第六章盧梭、霍爾巴赫著作導讀。第一節(jié)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第二節(jié)霍爾巴赫的《自然的體系》第七章康德著作導讀。第八章費希特、謝林著作導讀。第一節(jié)費希特的《全部知識學基礎》第二節(jié)謝林的《先驗唯心論體系》第九章黑格爾著作導讀。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原本是適應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哲學專業(yè)本科生教學要求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西方哲學原著導讀》是在《西方哲學原著選讀》課程的基礎上,為了凸顯本專業(yè)“原典教學”特色而形成的成果。它是在學生對于哲學專業(yè)的基礎理論及相關的哲學史,有了一定程度的學習之后,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哲學知識、拓寬學生的哲學視野、提高學生領悟哲學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從原著中本真地學習與領悟西方哲學的精神,所形成的“原典”教學成果。一、原典與方法  原典也可稱為“元典”,從英文講即是canon,原指宗教性經典。從哲學專業(yè)來講,那些著名哲學家的代表性著作可稱之為經典性的“本文”“文本”(text)。就西方哲學而言,原典應該是原語言性的典范性文本。就學習哲學的中國人特別是哲學專業(yè)本科生而言,限于其閱讀能力與水平原典閱讀就首先是經過翻譯的典范文本的閱讀。作為“典范文本”曾在人類歷史的文明與文化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它們成為思想道路的“路標”,也成為人類文明道路的路標。在原典閱讀中,文本的“每一個字”讀者可能是認識的,但是文本的“句子、段落及文本整體的意義”卻常!白x不懂”,不知其所云。特別是對于初入哲學門的人尤為如此,即使他們已經對于哲學史已有所閱讀學習。哲學史是哲學的“常識性”學習,是哲學的發(fā)展史與問題史學習。它是撰寫者基于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對于哲學發(fā)展邏輯的梳理與解讀,也表達了其對于哲學的理解,其全面性與客觀性是相對的。因此,要真正進入哲學的殿堂,原典閱讀對于從事哲學學習與研究者,面對原典、面向文本的再解讀就必要且重要。真正哲學的原創(chuàng)性是困難的,但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是可能的。    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詮釋常意味著新路的思考,意味著文本意義重新生成。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活動,伴隨著此活動文本的意義呈現出新的“充盈”與“溢出”。它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理解與詮釋,是讀者與文本的“視域融合”,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與交流——其間圍繞“問題”的提問、質疑、駁辯、解答的思想活動。由此,我們才可能比柏拉圖更好地理解柏拉圖,文本的意義才可能重新“開顯”“充盈”與“溢出”,作為哲學與哲學問題才不斷得以“澄明”。導讀首先是理解詮釋的活動,其原則就是哲學解釋學的基本原則。只有從這一原則出發(fā),導讀才具有自身的價值。   《西方哲學原著導讀》作為原典教學的材料,其首要的原則是:以文本為基礎,充分尊重文本,傾聽文本、讓文本說話。這就要求必須懸置哲學史書中的成見,從文本出發(fā)、解讀文本,從而領悟哲學家的思想。其次,作為解讀基礎的文本應當真實、可靠。這就必須將多種譯本進行參考與比照,注重版本及其對不同版本的考訂,對于重要的哲學范疇必須參看相關譯名的可靠解釋。在文本選擇、解讀中,盡可能選讀原始的第一手的資料,并能參照作者的原文原著。第三,運用哲學詮釋學方法指導文本閱讀,將此方法貫徹到原典教學之中。解讀本身就是與文本對話,是意義的再生成過程。文本的意義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解讀是為了啟發(fā)新思想、獲得活的思想,而不是陷于教條與獨斷。第四,在原典解讀中遵循“同情的理解”為先、“批判的否定”為后的原則。原典之所以作為原典,它作為思想的“典范”與思想的歷史“存在”,自有其時代的高度與深度,甚至還因為它規(guī)范、塑造了人類思想及其文明的方式,在當代依然發(fā)揮著其效能。文本既是歷史的也屬于當代。解讀原典必注重其“問題域”及其“邏輯的自洽性”,由此才會獲得啟發(fā)與教益。否則解讀就失去了價值。二、選材與導讀    解讀、導讀的基礎是原典的選輯。在中國大陸哲學經典文本的選讀從全面性、系統(tǒng)性而言,是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翻譯輯錄的兩個版本。一個出版于20世紀50——60年代,分別由三聯(lián)書店和商務印書館出版。它系統(tǒng)選輯了六卷本的選本,按年代先后分別是:古希臘羅馬哲學,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代哲學,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十九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哲學。一為后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于80年代的上、下兩卷本的選本。后一個版本是前者的縮編本,其選輯的人物、著作、年代先后、時代起止基本相同,著作的數量較前者為少。    為適應哲學專業(yè)本科生學習的要求,一方面能夠使本科生的學習與理解程度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必須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程度不同有所提高,原著閱讀材料的選擇,其難度及篇目宜于適中。本課程共選取若干本(或其中的篇、章、節(jié))史料可靠的、具有相對完整性的、富有代表性的原著材料作為閱讀與講解的基礎。其選取范圍從古希臘始,止于德國古典哲學。其材料的選取參考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的“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六卷本、和上、下兩卷本(商務印書館1982年5月第一版),并盡可能參考最新的可靠的原著譯本。限于學時及本科生哲學提高的需要,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原著,不在本課程的選讀與講解之列。所選材料的“量”與“解讀”適當加大,以供有能力的學生課外閱讀、學習。    作為導讀與解讀其重點在于“導”與“解”。一方面是“引導”,引導學習者進入原著,因此對于著作宏富的經典作家必選取其經典的精粹文本,選其思想、方法集中性表述的篇章予以解讀,以達到一葉知秋之功效;對于同時代、同一問題域探討的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開啟性或總結性的思想家的經典著作為首先解讀的對象;對于選讀其章節(jié)的著作必先進行一個整體性介紹性解讀;對于不同版本的譯著,盡可能予以介紹評析,以使讀者能進一步選讀可靠的譯本。同時,對于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成果盡可能全面地列出,作為“參考資料”以供擴展與研究性閱讀。一方面是“解讀”,對于重要的概念、范疇的翻譯,應予以比較,以消除中文所可能產生的歧義與誤讀;突出所選材料的問題、思想、方法,以避免原則性的誤讀;突出問題的歷史淵源,以明辨解讀的意義與路徑,及其對于后來思考者的影響。如此,“導與解”才具有引導和啟發(fā)性。
  





上一本:全球文明史 下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典導讀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西方哲學原典導讀的作者是張波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