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三圣會談: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作者:諸橋轍次,翟四可,蔡驎     整理日期:2014-08-22 23:00:24

   乘車的孔夫子、坐青牛的太上老君、騎白象的釋迦牟尼……儒、道、佛三圣齊聚廬山五老峰。高端會談,強強對話,悉數(shù)道破天、地、人的東方哲學(xué)。與強調(diào)邏輯和辯證的西方哲學(xué)不同,東方的哲學(xué)觀念更質(zhì)樸、自然、平和。在《三圣會談: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日本極富盛名的漢學(xué)大師諸橋轍次,以通俗流暢的語言、詼諧幽默的筆法,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三教之圣”形象,全面介紹了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即儒、道、佛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東方哲學(xué)的思想精要。天、地、人、中庸、盛衰、生死……在儒、道、佛三種不同的思想體系中,具備不同的含義和價值。本書從這些每一個東方人都深切關(guān)注的問題出發(fā),闡釋三種哲學(xué)思想的異同和交融,及它們對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每一個身處東方社會中的人,都在這三種思想的交互影響下度過自己的一生——領(lǐng)悟儒、道、佛的思想,即是探究東方人的精神家園!度劊耗闶亲约鹤詈玫睦蠋煛酚芍行懦霭嫔绯霭姘l(fā)行。
  作者簡介:
     諸橋轍次(1883~1982年),日本著名漢學(xué)家,文學(xué)博士。1908年畢業(yè)于東京高等師范學(xué)校,此后任東京文理科大學(xué)教授,曾獲日本文化勛章、朝日文化獎、紫綬褒章等殊榮。著有《中國古典名言事典》、《儒教講話》、《莊子物語》、《古典的睿智》等。
  目錄:
  譯序原序第一章選定會談場所一山容奇絕的廬山二三圣駕到三成立[五老會]第二章愛好一飲食和音樂二山和水三嬰兒禮贊四縱論大自然第三章孔子的進退一家系和名字二人生大事件三行為和進退第四章老子和釋尊的生涯一老子的生涯二釋尊的生涯第五章三圣論人一知足·玄德之人二君子和小人二中庸之人四[鄉(xiāng)愿]第六章三圣的生死觀一生死一如——釋尊的生死觀二天命——孔子的生死觀三順其自然——老子的生死觀第七章釋尊的[空]一佛教的基本法典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空]觀第八章老子的[無]和孔子的[天]一[無]是天地之始二作為萬物本原的[天]第九章關(guān)于[中]一中道和中庸二學(xué)問·教育·政治第十章關(guān)于仁、慈和慈悲一孔子的[仁]二[仁]即人三仁者的風(fēng)采四釋尊的慈悲譯后   昆侖山,還是蓬萊山?還有哪些名山可以考慮呢?昆侖山和蓬萊山無疑也是理想的場所。尤其蓬萊山,與日本的關(guān)系也很密切!读凶印珕枴分芯陀杏涊d說,渤海東面有大海,大海之中有岱輿、員嶠、方壺、瀛州、蓬萊五山。相傳在蓬萊山長有產(chǎn)珠玉的樹木,如果吃了這樹上的果實,就能夠長生不老。中國歷史上首先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秦始皇,晚年四處尋找長生不老藥,為覓得此藥,曾渴望親往蓬萊,但卻因病逝于途中而未能如愿。這個傳說很有意思。根據(jù)古代傳說提供的材料,蓬萊山當(dāng)在日本境內(nèi),所以,蓬萊后來也就成了日本的別名。并且,從日本本土去那里不過一個晝夜即至,來去還算方便,因此,蓬萊山稱得上是三圣會談的理想場所。不過,仍有一點小麻煩。據(jù)《山海經(jīng)》載:“非有道者不至此島”。就是說,不能領(lǐng)會“道”的人是去不成的。如此說來,作為主持人的尚由子就不能去了。那么,昆侖山又如何呢?據(jù)說昆侖山上有一處景色秀美的瑤池,池周圍布滿了璀燦的珠玉。很久以前,昆侖山就以西王母的傳說而聞名遐邇。西王母原本實有其人,后來便成了神仙。相傳周穆王即位十七年曾游覽過昆侖山,因遇見美女西王母,竟然樂而忘返。另外,漢武帝也曾在昆侖山得到西王母所賜的仙桃。這種仙桃每三年結(jié)果一次,凡人吃后,能夠長生不老,所以是十分珍貴的物品。自古以來,西王母手捧仙桃的形象,也常常成為畫家們創(chuàng)作的主題。昆侖山上不僅有眾多的金殿玉樓,山上還長有一種玉色的草木,它所結(jié)的果實,人只要吃上一個,就如酒醉一般,可以把三百年間的世事忘個精光。真可謂神奇的境地,以它作為會談之地,一定會使會談增添不少魅力。不過,細細琢磨一下,這些畢竟都是《列仙傳》、《神仙傳》中的故事,雖不乏趣味,但如過于強調(diào)這一點,并以此作為三圣會聚地點的選擇依據(jù),恐怕有所不妥。排除了上述地點,最后便想到廬山。獨有廬山最理想廬山位于江西省星子縣,山高1400多米,方圓2500里,稱得上是一座群峰疊起的大山,而且山上山下隨處可見名勝古跡。從前,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說法,正因為此故,尚由子曾二次登廬山考察。第一次在1918年,那次還談不上是什么考察,不過是短暫的走馬觀花。第二次是在1921年,尚由子住在廬山的中心區(qū)牯嶺這一避暑勝地,約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在山間的名勝走訪調(diào)查。廬山山貌的奇絕秀麗自不待言,還有許多從峰谷間奔瀉而下的瀑布,景色壯美無比。在日本人的心中,白樂天可與清少納言的文才相媲美,他的詩句“香爐峰上雪卷簾”很早以前就在日本廣為流傳。這個香爐峰就是廬山中的一座山峰。另外,李白的詩《匡廬瀑布》、歐陽修的詩《廬山高歌贈劉凝之》等膾炙人口的名篇,也深受日本歷代文人的喜愛,人人皆會吟詠。廬山不僅與文人墨客關(guān)系甚密,而且和道家、佛教、儒教也有著種種關(guān)聯(lián)。如此看來,把廬山作為三圣會聚之地,實在最理想不過。象征儒、道、佛三教關(guān)系的“虎溪三笑”廬山又名匡山,關(guān)于匡山一名的由來,還有一番故事。傳說有個名叫匡俗的人,弟兄六人個個精通老子的道術(shù),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任命,但都婉言謝絕。后來匡俗隱居廬山,成了仙人。匡俗升天后,只留下他所居住的“廬”屋,這就是廬山“廬”字的含義。把廬山稱做匡山,自然源于匡俗之姓。人們把匡俗的姓和他的“廬”屋相聯(lián),也就成了匡廬。并且,在廬山的山麓,散存著不少與儒、道、佛三教有關(guān)的遺跡。譬如“虎溪三笑”,就是這類軼事中的一個。在中國晉代,一年夏天,住在廬山東林寺的慧遠法師正閉門修行。按照佛門的戒律,夏天的閉門修行,得三個月不出寺門一步。在此期間,有一天,陶淵明和陸修靜登門來訪。偶遇知巳,慧遠高興萬分,竟然忘了閉門修行的佛規(guī),臨別時,把兩人送出了寺門。就在三人過虎溪橋時,不知是否為提醒慧遠意識自己已經(jīng)破戒,突然從林中傳出一聲虎嘯,三人不禁啞然,繼而又若有所悟地放聲大笑,這就是所謂“虎溪三笑”。這個傳說十分有趣,不無諷刺意味,也一直是后世畫家極為喜愛的題材。當(dāng)時,慧遠法師不用說是佛門人士;陶淵明固然以詩人著稱于世,但他的世界觀可說是受到儒教的充分浸潤的;陸修靜則是個不折不扣的道士,梁武帝下達迫害道教詔敕時,他曾甘冒殺身之禍致力于復(fù)興道教的活動。所以,慧遠和陶淵明、陸修靜的會面,也可以看作是儒、道、佛三賢的雅會。所以,若是如此探尋始末根由,廬山無疑最有趣味。當(dāng)然,廬山之妙不僅于此,它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關(guān)于這一點,請不妨讀一讀我的游記《西游漫筆》。下面,特給大家介紹歐陽修的名篇《廬山高歌贈劉凝之》,它能幫助我們想象廬山那奇秀無比的景觀。P10-13





上一本:弘一法師:淡定的智慧 下一本:寬心:百味人生,輕描淡寫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三圣會談: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的作者是諸橋轍次,翟四可,蔡驎,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