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國,正處在較大變動的前夕,這一大變動的最終結(jié)果將會是什么?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中國是會陷入一種持久的激蕩或者僵化的停滯,還是能夠走向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對此作者的憂慮與希望并存。 為了尋找出路,他對傳統(tǒng)的三綱賦予新的涵義:民為政綱、義為人綱、生為物綱,又對五常重新定義,將之分為兩部分:五常倫,即五種經(jīng)常性的需要人來處理的社會關(guān)系;五常德,即人應(yīng)當具有的五種持久性的德性。 通過這樣的闡釋,作者希望一種溫和而堅定的中道力量能夠興起且成為穩(wěn)固的主流,如此,觀點的差異乃至比較極端的觀點對立也就不足懼,而且是必要的。而他本人也希望本書的探討能為中國社會的平穩(wěn)過渡盡一點力量,甚至進而言之,成為未來長治久安的社會之道德根基的一個可供選擇的設(shè)想。 作者簡介: 何懷宏 北京大學教授。其著作《良心論》被學界認為“對傳統(tǒng)哲學所做的工作是有突破性的”,于1998年11月獲首屆正則思想學術(shù)獎。《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珍重生命》獲1998年全國青少年讀物一等獎。《世襲社會及其解體》和《選舉社會及其終結(jié)》對中國近三千年傳統(tǒng)社會的歷史提出了一種新的系統(tǒng)解釋,在學界產(chǎn)生震動,被季羨林先生稱之為是“非常精彩的書”。 目錄: 引言 第一章為什么重提綱常? 一“綱!笔鞘裁? 二傳統(tǒng)“綱常”的形成 三“綱!焙竺娴幕緝r值 四“綱常千萬年磨滅不得” 五今天的中國社會亟須重建綱常 第二章為什么提新綱常? 一傳統(tǒng)社會對“綱!钡姆词∨c堅持 二近代以來對“綱常”的批判 三新的社會需要新的倫理 四新倫理的基本特點和主要內(nèi)容 第三章新三綱 一民為政綱 二義為人綱引言第一章 為什么重提綱常? 一 “綱!笔鞘裁? 二 傳統(tǒng)“綱常”的形成 三 “綱!焙竺娴幕緝r值 四 “綱常千萬年磨滅不得” 五 今天的中國社會亟須重建綱常第二章 為什么提新綱常? 一 傳統(tǒng)社會對“綱!钡姆词∨c堅持 二 近代以來對“綱!钡呐 三 新的社會需要新的倫理 四 新倫理的基本特點和主要內(nèi)容第三章 新三綱 一 民為政綱 二 義為人綱 三 生為物綱 四 新三綱總說第四章 新五常 一 五常倫 。ㄒ唬┨烊撕 。ǘ┳迦簩 。ㄈ┤杭汗 (四)人我正 。ㄎ澹┯H友睦 二 五常德 (一)仁 。ǘ┝x 。ㄈ┒Y 。ㄋ模┲ (五)信第五章 新信仰 一敬天 二親地 三懷國 四孝親 五尊師第六章 新正名 一 官官 二 民民 三 人人 四 物物結(jié)語 后記(二)義(羞惡、勇敢、堅持)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边@里一是點出了義的基本性質(zhì),一是點出了“羞恥”,即義首先是一種對惡的禁令,是對犯惡的羞恥。如果說“惻隱”是德行的正面引發(fā)動力,“羞恥”則是德行的反面刺激動力,在有些人那里,后一種動甚至能超過前一種動力。 “羞惡”是“羞”人之惡,也是“羞”己之惡—如果自己面對他人的、社會的惡完全漠視、不予制止的話。當然,最優(yōu)先的還是自己不主動犯惡,不管利誘再大也“羞惡”而不為。所以,顧亭林說,士人君子的道德修行先不用說那么高遠,而不妨就從“行己有恥”開始。而孟子也早就說過,最大恥是無恥。如果一個人墮落到了一點羞恥心都沒有的地步,那對他的確也就可能沒什么指望了,除非他哪一天重新開始萌生“知恥”之心。 “知恥”是因為有“義”的標準在,是用“義”的標準衡量而覺其“不正”而感到羞愧。但僅僅有羞愧可能對“改正”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踐行“義”的勇氣。尤其是在糾正他人和社會的惡的時候,更需要一種充滿正義精神的勇敢。勇敢并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循義而行的大義凜然,一個正義者的勇敢其實是來自絕對地服從正義,或者說是來自老子所說的首先“勇于不敢”,即不敢僭越,視正義為絕不可違背的真理,故此她/他方能夠有勇氣“雖千萬人,吾往矣”。而且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 在“義”的德性方面,我想首先舉出一位女性。當她挺身而出的時候,她還是北大的一名學生,她就是林昭。當一次鋪天蓋地的政治運動和斗爭席卷而來的時候,本來并沒有沖擊到她,她不難旁觀過去,然而她的良心卻讓她看不下無中生有、傷害無辜,看不過對年輕學生的無情斗爭、殘酷打擊。于是她在1957年夏天一個悶熱夜晚的斗爭大會上,站出來維護與自己一起編《紅樓》雜志、被斗爭的同學張元勛,在群情洶涌的質(zhì)問下她昂然報出自己的姓名:“我是林昭!……你記下來:雙木之‘林’、‘刀在口上之日’的‘昭’!”而且,她正像遇羅克所說的那樣一種人,“開始勇敢,最后仍勇敢”,在后來的日子里,她不斷受到越來越嚴厲的迫害和摧殘卻依然不斷抗爭,直到她入獄,直到她被投入死囚大牢,直到她最后被處死,只活了36歲。她是一個感情細膩的美麗才女,有對自己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為了一種正義的信念,她可以接受種種不可思議的折磨和侮辱,“雖千萬人”而不顧,即便“九死而不悔”。 而當林昭被監(jiān)禁在上海獄中的1966年,又有她當年維護的張元勛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以“未婚夫”的名義去悄悄看她,張元勛此時也是剛從被判刑八年的獄中出來,在河北的一個勞改農(nóng)場。而張元勛也的確為這次探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通過他的一次面見記述,終于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本來無法得知的,林昭在獄中堅貞不屈的形象。多年后,張元勛的一位同窗鄧萌柯如此寫道: 張元勛千里迢迢去探視獄中的林昭,不是為了愛情,也不是親情,說是為了友誼還不足以概括這件事的原因、結(jié)果和價值。我思考了很久,認為是為了被中國人推崇到無以復(fù)加的程度的“義”字。張元勛也把這個“義”字張揚到極其高不可攀的高度。在那個時代,朋友之間反目成仇,親兄弟形同陌路,夫妻相互揭發(fā),……為了生存,人們拋棄了“義”,實在是無可厚非。正因為可以原諒某些“不義”的弱者,而更不應(yīng)該忽視“大義”的強者。像張元勛這樣,將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不計成破利鈍,絲毫沒有私利的考慮,做好了一切最壞的打算,準備付出最大的犧牲,他也確確實實承受了第二波打擊,這絕不是一般蕓蕓眾生能做出的事情。是仗義豪俠,是義薄云天,是替天行道,是可以和程嬰、公孫杵臼相比的義舉。 張元勛的這次探視所體現(xiàn)的,的確主要還是一個“義”字,雖然還是會有惺惺惜惺惺、在苦難中相濡以沫的友情,甚至心底還是會有一種哀傷溫婉的親情,包括對當年林昭以一少女之軀,不惜以卵擊石來維護他的勇敢當涌泉相報的“情義”。 這是一些最基本的情義,或者說,這里的“義”正是為了維護這些最基本的人之常情、親情和友情的“義”,這里的“義”正是為了抵制讓“朋友之間反目成仇,親兄弟形同陌路,夫妻相互揭發(fā)”的反常政治之“義”。我這里首先想特別強調(diào)林昭最初勇敢地站出來維護同學、維護真情和真相的道義,那時她還沒有達到她后來的那種對現(xiàn)實政治的清醒認識和信仰回歸,甚至可以說她那時基本還是相信當時的政治教義和組織的,故而還感到“良心與組織性”的矛盾,但是,她不能忍受這種教義和群體對最基本的道德的侵犯,比如說言行不一、無中生有地傷害無辜,尤其是傷害年輕人,出于最基本的同情心,同學情誼和對真相的尊重她就挺身而出。其次則是她的大義凜然的堅持,在當時那樣一種從上到下、彌漫社會的高壓下,一般人是很難如此堅持的,一般人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順應(yīng)或妥協(xié)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林昭卻決不屈服,絕不妥協(xié),而她的精神和思想也更加深化和豐富了,她開始認識到這一切迫害和壓制的根源,她重新開始了對真正的美善和正義的追求,于是,從一種最基本的道義始,至一種圣潔的精神止,最初的道義在她那里煥發(fā)出至巨的行動力量和至高的精神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