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國哲學史補》是馮先生1936年手定的論文集,主題鮮明,集中展現(xiàn)了馮先生在寫作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前后,對中國哲學史的思考與探索。關于具體篇目,本卷除保留商務本全部文章外,還作出以下增補和調(diào)整:第一,補充馮先生1935年自譯的《原儒墨》英文譯本“TheOriginofJuandMo”;第二,馮先生與張可為合作的《原雜家》,以及瞿世英所作《讀馮著(中國哲學史)》,曾長期作為兩卷本《中國哲學史》的附錄,但其寫作年代和目的,與《中國哲學史補》內(nèi)各篇文章大體相同,因此將前者編人《中國哲學史補》正文部分,后者編入附錄;第三,馮先生兩篇英文論文,各附以涂又光先生的中文譯本。 目錄: 序 原儒墨 THEORIGIN0FJUANDMO 原儒墨補 原名法陰陽道德 原雜家與張可為君合作 秦漢歷史哲學 中國近年研究史學之新趨勢 致《大公報文學副刊》編輯 中國哲學史中幾個問題——答適之先生及素癡先生 答張蔭麟先生評《中國哲學史》 讀《評論近人考據(jù)(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適之先生 WHYCHINAHASNOSCIENCE-ANINTERPRETATl0N0FTHE:HISTORYANDCONSE0UENCES0FCHINESEPHlLOSOPHY 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后果的一種解釋 PHILOSOPHYINCONTEMPORARYCHINA序 原儒墨 THEORIGIN0FJUANDMO 原儒墨補 原名法陰陽道德 原雜家與張可為君合作 秦漢歷史哲學 中國近年研究史學之新趨勢 致《大公報文學副刊》編輯 中國哲學史中幾個問題——答適之先生及素癡先生 答張蔭麟先生評《中國哲學史》 讀《評論近人考據(jù)(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適之先生 WHYCHINAHASNOSCIENCE-ANINTERPRETATl0N0FTHE:HISTORYANDCONSE0UENCES0FCHINESEPHlLOSOPHY 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后果的一種解釋 PHILOSOPHYINCONTEMPORARYCHINA 哲學在當代中國 附錄 致馮友蘭書 讀馮著《中國哲學史》 評《中國哲學史》上卷 評《中國哲學史》下卷 馮著《中國哲學史》的內(nèi)容和讀法 人名索引 書篇名索引 但在另一方面看,如果完全照《莊子·天下篇》所持之態(tài)度,也不能產(chǎn)生雜家,《莊子·天下篇》所持之態(tài)度是道家的態(tài)度,道家對于有兩點持之甚堅:(1)道術是“天地之純”,純有純樸的意思,純是最好最全的;因其不是從名言分別得來,故為無上智慧。各家學說,都由名言分別推衍而來;各家都是分裂純一道術之罪人,他們不能相通,不能相合。道術之分裂為方術,如“樸散而為器”,如七竅鑿而渾沌死。(2)因循無為,也是道家所堅持之一點。百家蜂起,雜說紛爭,無論起因如何,已為既成事實;百家“往而不返”,“道術將為天下裂”,乃是當時之趨勢。對于此種趨勢,道家只好嘆一聲“悲夫”。后之學者不能“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他們也是愛莫能助!皠谏衩鞫鵀橐弧保堑兰宜畈毁澇傻。既認為方術不能統(tǒng)一,又不想去統(tǒng)一它,則亦不能發(fā)生雜家;雜家是認為方術可以統(tǒng)一,而又想去統(tǒng)一它的。而且雜家也不能贊成道術越純樸越好之說法;太純樸了,固然可以“一”,但此“一”其實沒有多大用處,故完全采用《天下篇》所持態(tài)度,亦不能發(fā)生雜家。韓非子的學說,及其提出統(tǒng)一思想之必要之一點,亦可與雜家以影響,上文已說。茲將雜家所承受于戰(zhàn)國末期之“道術統(tǒng)一”說,及統(tǒng)一思想之主張者,列舉數(shù)點如下: 第一,“道術統(tǒng)一”說之中心觀點,為戰(zhàn)國末期儒道兩家所公認者。此說以為道術之全,包括所有的學說,或包括所有學說之“好”的一方面。 第二,對于百家之學,“道術統(tǒng)一”說以為他們都見到總全道術之一偏一隅,這也是荀子和《天下篇》所共同主張的。 第三,雜家又采取荀子韓非子的見解,認為各家學說,有統(tǒng)一之必要。就實用上說,學說必須統(tǒng)一不二,才不至惑亂法令,混淆是非;就知識上說,必知大全的道術,才算全知之士。 此三者乃是成立雜家之理論的基礎。他們不能承受荀子以一家之說為標準,以統(tǒng)一別家之主張;也不能承受《莊子·天下篇》方術不能統(tǒng)一之理論。雜家自始即不專宗于某一家;也非單獨由某一家的學說發(fā)展而來。 自然,說雜家不宗一家,并非說它未受過他家之影響。前文已提到,道術統(tǒng)一之說,與道家之興起,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先秦哲學,一般是注重實際人生問題,有形上學者,只先有道家,后來才有《易傳》,《易傳》受道家的影響也很大。又因道家所論問題,有許多是較各家所論為根本的,故雜家有許多地方,都采取了道家的觀點。如《呂氏春秋》開頭就論“本生”、“重己”,《淮南內(nèi)篇》開頭就有《原道》一訓,都是道家的議論。江泉《讀子卮言》上說: 其得道家之正傳,而所得于道家,亦較諸家為多者,則惟雜家。蓋雜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諸家者,皆道家之旁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