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做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陽明心學智慧源源相傳,潤澤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張居正、曾國藩、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黃宗羲、章太炎、梁啟超、李宗吾等,他們叱咤風云,顯耀一生,卻都奉陽明心學為最根本的精神導師。 本書以通俗化的語言分別從人生處世,立志,治學,磨難等角度全方位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并點綴作者在解讀王陽明心學時的心靈感悟。針對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人心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失落、不安等問題,本書給出了一張張神奇的心靈藥方。 讀懂陽明心學,強大自我內心,洞悉世事人心,掙脫生命束縛,開啟終極成功智慧。 作者簡介: 金灶沐,心靈勵志作家、傳統(tǒng)文化和王陽明心學研究者,讀遍關于王陽明的一切書籍,對陽明心學有深切體悟,曾在人生、事業(yè)的低谷期,憑借王陽明心學智慧,成功地渡過了一個個難關。 目錄: 第一章心力 自古以來,圣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心學。因此,我們不能小瞧自己的內心,它既充滿著人類最真實的渴望,也隱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力量。 第二章胸懷 志存高遠、行不掩言、富于進取、率性而動,是儒家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人格理想。推崇儒學的王陽明正是以此為準則,才無懼世人對他的毀譽,坦然面對政治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笑對生活的貧賤富貴,從而活出了難能可貴的狂者胸次。 第三章立志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胸無大志,即使有偉大的舉動也稱不上是偉人;如果一個人立志要學習圣賢的心性修養(yǎng),則遲早會達到圣賢的境界。如果每個人都能確定人生的方向,并在這個方向上堅持走下去,必將獲得成功。 第四章實踐 知與行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王陽明則提出“知行合一”,他認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僅要有崇高偉大的志向,也要掌第一章心力 自古以來,圣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心學。因此,我們不能小瞧自己的內心,它既充滿著人類最真實的渴望,也隱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力量。 第二章胸懷 志存高遠、行不掩言、富于進取、率性而動,是儒家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人格理想。推崇儒學的王陽明正是以此為準則,才無懼世人對他的毀譽,坦然面對政治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笑對生活的貧賤富貴,從而活出了難能可貴的狂者胸次。 第三章立志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胸無大志,即使有偉大的舉動也稱不上是偉人;如果一個人立志要學習圣賢的心性修養(yǎng),則遲早會達到圣賢的境界。如果每個人都能確定人生的方向,并在這個方向上堅持走下去,必將獲得成功。 第四章實踐 知與行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王陽明則提出“知行合一”,他認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僅要有崇高偉大的志向,也要掌握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并努力實踐,才能真正獲得圣人的智慧。 第五章自控 欲望是一切人類活動的起始,它使人類獲得無窮無盡的動力。但如果欲望過于強烈,就不再是有助于我們的積極力量,而成為奴役我們的消極力量。因而,王陽明勸誡人們要針對聲、色、貨、利這些欲望下功夫,克制欲望,保持內心的中正平和。 第六章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王陽明非常看重自我省察,他說通過省察可以看清自己成功的基礎,不能因為境況的不如意而渾渾噩噩,混了天日。 第七章包容 能夠包容、寬恕他人的過失,是對他人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能夠包容、寬恕他人對自己的敵視、仇恨,是自身人格至高的表現(xiàn)。這樣的人也能夠因包容他人而成就自己,像王陽明一樣成為能容能恕的大人物。 第八章靜心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理性和感性的斗爭,這種狀態(tài)就叫作“心兵”。普通人心中可能隨時都在打內戰(zhàn),如果妄念不生,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這就是王陽明所推崇的“不動心”的境界。 第九章磨煉 王陽明是一個能夠與逆境共處的人,他珍惜自己,熱愛生命,并善于在逆境和失敗中迅速調整心態(tài),適應新的環(huán)境,尋獲新的目標。如果人們能像王陽明一樣不被生活中暫時的失敗、打擊和磨難嚇倒,始終樂觀地面對生活,就能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第十章智慧 在王陽明看來,仁是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人們要從自己的內心求仁,將心比心,才能夠愛一切人,誠心誠意地幫助他人,而不是指責、批評他人的過失,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大智慧、大魅力的仁者圣賢。 第十一章真誠 誠心誠意地生活,首先,要求我們不欺騙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其次,要求我們真誠地面對他人,不要偽裝良善來欺騙他人,不要失信于人。如此才能擁有王陽明所說的那個純明無瑕的良知,才能獲得人生的歡樂。 第十二章行孝 “百善孝為先”,在王陽明看來,孝順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好品德的養(yǎng)成都是從孝行開始的。孝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xiàn)。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各種品德養(yǎng)成的前提。 第十三章讀書 做學問必須在自己的心上狠下功夫,凡是看不明白、想不通的,回到自己的內心仔細體會。書中所闡述的不過是心體,這個心體就是所謂的“天理”,體明就是道明,再沒有別的。這是讀書做學問的關鍵,也是獲得人生幸福的關鍵。 第十四章管理 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恩威并施,敏銳地把握正確的發(fā)展方向,是每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智慧。王陽明身處官場多年,深諳管理的智慧,通過選拔良將、以德服人、任賢使能、賞罰分明,帶領團隊獲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第十五章修養(yǎng) 游于藝,包含著一種悠然自得的從容心態(tài),可以縱情于山水,在人間詩意地棲息;可以揮筆潑墨,在書法之中品悟心靈的智慧;可以平心靜氣地制作音樂,享受美妙旋律帶來的心靈觸動。總之,如果能夠享受藝術帶來的美和快樂,你就是獲得了王陽明推崇的游于藝的功夫了。 第十六章人生 儒家的人生觀,是要探求生命的本質,追問“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正因為王陽明悟了道,認識到了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他才能夠在逝去的時候微笑著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如果人們能夠踏踏實實地根據自己的良知來行事,便也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享受生命的喜悅和滿足。第一章心力 自古以來,圣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并在此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心學。因此,我們不能小瞧自己的內心,它既充滿著人類最真實的渴望,也隱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力量。 人人都擁有的巨大能量——心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陽明的妹夫兼得意門生徐愛問王陽明:“只在心中探求至善,恐怕不能完全闡明世上萬事萬物的道理吧?”對此,王陽明回答說:“心就是天理,天理都在心中,世上哪還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 “心即理,心外無物”,這就是王陽明所創(chuàng)的心學的核心思想。王陽明和朋友就“心外無物”這個問題曾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一天,王陽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鎮(zhèn),朋友指著巖中的一棵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見,在王陽明看來,世界上一切問題,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詠良知》一詩中寫的:“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因此,“心”成為一種巨大能量的象征。亦如美國著名作家露易絲.海在書中寫的那樣:“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美好的友誼、美妙的職業(yè),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成功。首先我們要相信這種力量的存在,然后釋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礙和生活方式,深入內心去感受這種力量,因為它知道什么對我們是最好的。如果我們愿意把生命交給至高的愛和支持我們的力量,就將擁有成功并充滿愛的生命!” 現(xiàn)代的腦科學、心理學及生理學一致認為:人的潛意識里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種消極心態(tài)、消極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壓抑著,使得這些潛能在平時不能顯現(xiàn)。但如果人的心理在某種特別的情況下處于特定的狀態(tài),壓抑潛意識的消極因素解除了,內在的無窮潛能便能夠被激發(fā)出來。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一個運動員的握力經測量為100磅,他在常態(tài)下調動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針突破100磅。一個高明的催眠師將這個運動員催眠至“喪失自我”的深層意識狀態(tài),然后告訴他:“你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連你自己也會吃驚!碑斶\動員在深層意識狀態(tài)里接受這個觀念后,再一次測量握力時,他非常輕松地使指針突破了110磅。 在整個過程中,催眠師并沒有給他增添外界的實際力量,更沒有給他服用興奮劑等違禁藥品,只是將他導引進一種喪失自我的狀態(tài)中,讓他心靈深處的意識接受他擁有強大力量這一觀念,就讓他把自身的潛能大幅度地發(fā)揮出來了。實際上,那種強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終存在于他的心性之中。 由此可見,只要人們排除舊的“自我”意識的干擾,就能讓真正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顯現(xiàn)出來。當一個人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是一個強大的人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現(xiàn)在很多人過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錢、名利、地位這些身外之物,忘記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種高度。許多時候,人們把那些能夠幫助自己成功的學問當作讓心靈強大的法寶,瘋狂地實踐它們,卻收效甚微。因此,人們時常疑惑:為什么我天天讀《卡耐基》還是將人際關系處理得一團糟?為什么我天天讀《曾國藩》還是仕途失意?為什么我日夜學胡雪巖卻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原因就在于人們對這些大人物的模仿只學得其形,而未學得其神。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和那些大人物一樣的心路歷程,僅僅模仿他們的行為是沒有用的,這也進一步論證了“心”的重要性。 所以,人們在處理一個問題或做一件事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整個身心全部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質,于問題本身發(fā)掘內在聯(lián)系。這樣,心性內在的巨大力量,將會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找出答案,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的現(xiàn)實問題。 重返童心,找回真實的自己 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今必曰窮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 王陽明認為,人心的本體,原來是明白清楚的,然而由于氣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漸變得昏暗模糊了……現(xiàn)在,人們只是想要窮盡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卻不知返回到自己的內心探求,那么,你所說的善惡的起因、真?zhèn)蔚姆直妫釛壛俗晕业牧贾,又將如何體察呢? 只有把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清除,讓本心恢復純明,才能真正激發(fā)心的巨大能量。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回歸到純樸自然的狀態(tài),回歸到初臨人世時那頭腦空空的初心之境。也就是讓人們重返童心,做回心靈上的兒童,這也是李贄在王陽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說”的基礎。 關于童心,繼承了王陽明思想的明代哲學家李贄首先作了如下解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痹谒磥,所謂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擾時那一顆毫無造作、絕對真誠的本心,是不摻雜任何虛假的純真,是人內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間萌動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個真人的資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誠為本,就永遠喪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壓制了。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么可以遺失呢?但確實有許多人遺失了它。 當人們初臨人世的時候,只是一個頭腦空空的嬰兒,只懂得餓了要吃,困了要睡,他們不懂得男女之間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財萬貫的榮耀,他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以一顆純真的初心,新奇地觀望這個世界,享受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每一絲歡樂。 隨著人們漸漸長大,原本純潔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塵埃。人們在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會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長大之后,又會學到更多的理性知識,而這些后天得來的感性聞見和理性道理一旦入主人的心靈,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人們所得的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范圍也日益擴大,從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fā)揚光大;知道惡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來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不復存在了。 童心一旦失去,說出話來,也是言不由衷;參與政事,也沒有真誠的出發(fā)點;寫的文章,也無法明白暢達。其實,一個人如果不是胸懷美質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實學而自然流露,那么從他嘴里連一句有道德修養(yǎng)的真話也聽不到。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童心已失,后天所得的聞見、道理已入主心靈。 當你用虛假去面對世界時,世界回應你的也只能是虛假。因為人一旦以虛假為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為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贊賞有加。這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里還分辨得出真?zhèn)。在這樣一個虛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們難免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錯誤的道路,做出錯誤的事情,而這一連串錯誤所累積而成的人生必將痛苦不堪。 要想擺脫這種虛假、痛苦的生活,必須尋回童心。從此時此刻起開始重返童心,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世界。 順應我們的性情生活 茍當其能,則終身處于煩劇而不以為勞,安于卑瑣而不以為賤。當是之時,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視如一家之親……若一家之務,或營其衣食,或通其有無,或備其器用,集謀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唯恐當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能根據自己的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yè),那么即便他一生都從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認為辛苦,一生從事低下瑣碎的工作也不認為卑賤。那時,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興興,親如一家……整個天下事就像一個家庭的事務,一些人負責衣服、食物方面的勞作,一些人經商互通有無,一些人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以實現(xiàn)贍養(yǎng)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愿,都只怕自己承擔的事務做不好,因而盡心盡責。 這便是順應自己性情生活的狀態(tài)!遺憾的是,這種美好的生活很難實現(xiàn),因為人們很難認清自己的性情,也就難以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們的心容易被物質遮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更看不清自己——優(yōu)勢有哪些,劣勢有哪些,也就難以取長補短,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生活,人們很容易失去自我,以致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或金錢、名聲、地位等物欲的囚徒。 當然,大多數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是因為他們好高騖遠——只看到別人的成功,而忽視了自己的局限,于是盲目模仿,最終帶來的只是失敗和痛苦,就像故事中那只不自量力的烏鴉一樣,成為他人的玩物。 一只鷹從高崖上飛過,以非常優(yōu)美的姿勢急速俯沖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能這樣去抓一只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爛的食物了,那該多好呀!于是它就反復練習鷹俯沖的姿勢,希望也能像鷹一樣去抓一只羊。 一天,這只烏鴉覺得自己練習得差不多了,就從山崖上急速俯沖而下,猛撲到一只羊身上,想把羊抓走。盡管它拼命拍打翅膀,仍飛不起來。它想放棄羊獨自飛走,但它的爪子卻被羊毛纏住了,怎么都拔不出來。牧羊人看到后,跑過去將烏鴉一把抓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拿給家里的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問這是什么鳥,牧羊人回答說:“這是一只烏鴉,可是它想充當老鷹! 如果你是一只擁有強健的爪子和翅膀的老鷹,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抓起一只羊羔飛走,但如果你是一只烏鴉,你就不能這么干,因為你只有弱小的爪子和翅膀。一只用心生活的烏鴉,會為天天有腐爛的食物吃而高興萬分,因為它深知這才是它應該做的,這就是順應性情生活。 如何才能順應性情生活?我們首先要觀察自己的性情——靜下心來,用心體會我們經歷的那些快樂或痛苦的事,就能得出結論:當我們感到快樂時,就是在順應我們的性情生活;當我們感到痛苦時,就是在違逆我們的性情生活。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快樂越來越多,我們的心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明。 當我們的心變得通透無比時,我們就不會被引導到錯誤的位置上,因而能順應性情生活:性情踏實的人從事衣食等勞作,性情靈活的人從事商業(yè)貿易等活動,性情細致的人從事精巧的器具制造等工作,性情溫和智慧的人從事教育工作……每個人都能找到并一直做那些讓自己快樂的事,而這正是王陽明所倡導的心學核心——“致良知”——的最佳體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