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的主體內容是太虛大師的《佛學概論》和《中國佛學》,系統(tǒng)而全面地講述了佛學歷史和佛教原理,并對中國佛學的特質、宗源作了深刻的解讀。對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也進行了詳細闡釋,并融入了很多充滿智慧與趣味的佛典故事。 在《佛學常識》之外,本書還輯入了《太虛自傳》,為讀者進一步了解太虛及其佛學思想提供了便利。可以說,本書既為佛學研究者和剛入佛門的僧尼指明了學佛的門徑,也為佛學愛好者提供了一處修煉心靈的凈地。 作者簡介: 太虛 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近代著名高僧。曾任世界佛學苑苑長、中國佛教學會會長、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 釋太虛學識廣博,兼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融會唯識中觀、法性法相,在佛學和世學理論上,都提出了不少精深的見解。提倡人生佛教,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饒益有情”的精神去改進社會和人類,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是一位使中國乃至世界佛教起到歷史性轉折的佛教偉人。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論》《釋新僧》《新的唯識論》《法理唯識學》和《佛學常識》等。 目錄: 總論 第一章什么是佛學 第二章佛學大系 佛學概論 緒言 上編學史 第一章釋尊略傳 第二章印度佛學略史 第三章中國佛學略史 第四章各地之佛學略史 下編學理 第一章因緣所生法五乘共學總論 第一章什么是佛學 第二章佛學大系 佛學概論 緒言 上編學史 第一章釋尊略傳 第二章印度佛學略史 第三章中國佛學略史 第四章各地之佛學略史 下編學理 第一章因緣所生法五乘共學 第二章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學 第三章一實相印大乘不共學 第四章概括 第五章結論 中國佛學 第一章佛學大綱 第二章中國佛學特質在禪 第三章禪觀行演為臺賢教 第四章禪臺賢流歸凈土行 第五章中國佛學之重建 附錄 太虛自傳 他是正信,慈悲,而又勇猛精進的,真正的和尚。 ——豐子愷 太虛大師主以佛法應導現(xiàn)代人心,而要自學佛者之摧乎僻化、神化、腐化著手。使佛法而可行于斯世,合“人生佛教”莫由!惟其平常,乃見偉大! ——印順法師一佛學的本質 甲覺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實事真理——相用性體 梵語佛陀,此云“覺者”,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真理,故名為覺者。佛非創(chuàng)造及主宰天地人物的神,乃是能于一切事理的因緣果報種種變化,徹上徹下,無不通體透徹者。所以佛學即是覺了人生宇宙實事真理之學,是轉迷啟悟的、破除無明長夜黑暗的。常人誤以佛學為迷信,而不知自己正是迷妄者,墮入深坑而不自覺。顛倒如此,安能不造諸惡業(yè)感招苦果呢! 何謂實事真理?譬如桌上之花瓶,在科學上說是原子組成的,佛學說他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但是因緣和合假的相用,沒有實在的個體。假相又是時時刻刻遷流不息的變動,遠而世界萬有諸法,近而五蘊身心,皆是因緣和合相續(xù)剎那變遷。如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大時期,人生一期相續(xù),有少壯老死。世間雖有千差萬別,而互相通變,其空性也是同一的?傊逄N非有、四大本空,人無慧目,不能覺了,妄從假相上分別而有人我彼此,復從我執(zhí)上起我貪、我愛、我癡、我慢乃至種種顛倒,釀成世界大亂,迄無寧日。倘人們果能從佛學上不妄認幻軀為我,了達人生宇宙真理、萬有諸法皆互緣相通而空性無二,相資相成,和樂的世界即不難實現(xiàn)。 乙覺者開示我們從人至佛的方法——戒定慧 佛是覺悟全宇宙真理之人,即將此所覺的說出來,指示我們從人至佛的修養(yǎng)功夫,能到成佛地位。成佛不限于人類,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不過我們是人類,故從人道說起。人的理性與佛及一切眾生悉皆平等,唯相用各別,各人逢理行事,背覺合塵,隨其假相堅固執(zhí)者,佛能革除此等不良的惡習,乃從眾生而證菩提。吾們不去如此認識,執(zhí)定小小的個體為我、其余廣大的非我,由是顛倒,處處障礙,不得自由解脫,亦不能與佛平等,受諸法樂。佛因之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說增上戒學,革除其不凈的三業(yè),而成不思議的三輪;說增上定學,斷除其有漏染心,而成為無漏凈善;說增上慧學,泯除顛見邪解,而成為無上正偏覺知。我們既有如是的“解脫”“自由”“平等”之本能,若能依戒、定、慧之原理、原則去做功夫,自可達到覺者的地位。 二佛學的適應 甲佛學與宗教及科學 佛學的本質固為美滿,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須適應于社會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圓融無礙的大教,F(xiàn)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與科學二種:宗教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團結人心;科學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析諸法。有此宗教及科學,方成今日的文化社會。倘無宗教的團結集合,則人類分散;無科學的條分縷析,則自然界和社會界成了渾沌。于此兩者之間有哲學,與宗教相近的有文學,與科學相近的有工藝;文學與工藝發(fā)達進步則有美術。如上所說,無論由宗教方面或科學方面,產生文學、哲學、工藝、美術,皆是文化的內容。此等文化與佛學的相互關系,舉示如表一: 佛學在文化上占最高的地位,它究竟是哲學呢、宗教呢、科學呢?甲說是哲學,乙說是科學,丙說是宗教,議論紛紜,是皆不懂佛學而下武斷的言論,為向來未決之懸案。就哲學之出發(fā)點說,或為宗教之演進,憑空想象地來解釋人生宇宙;或為科學的發(fā)達,根據(jù)心理、生理或物理學來說明人生宇宙。哲學雖與佛學同一說明人生宇宙,而實與佛學不同。佛學之出發(fā)點,由于修養(yǎng)所成圓覺的智慧觀人生宇宙寓有真理,了如指掌,為了悟他而有所說明,所以佛學雖可稱哲學而又不同于哲學。且佛學不過以解說為初步的工作,他的目的在實行所成的事實,如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變娑婆穢土而為極樂是。 佛學的功用,在開人天眼目共趨覺路,亦自然有偉大的宗教團結力。但雖是宗教,卻沒有其他宗教所崇拜的神或神話迷信,故又可說不是宗教。 科學重在實際經(jīng)驗,不落玄想,佛學亦是腳踏實地漸次修證,不尚空談。佛學所說者,胥為從實際經(jīng)驗中得來,他所說的宇宙人生、因緣業(yè)果種種變化,要皆凈智所見。故佛學非科學而亦是科學。 佛學的本身是文化的總匯。予在西洋時,見一般研究東方文化的學者,大都以佛學為總線索,因他在宗教上、哲學上和美術上,均有偉大的成績。 乙佛學與政治及社會 1.共和政治的人生觀中國的政體由專制而變成共和了。佛學在清季衰敗得很,因這種學說不合于專制政體,所以一入民國,研究者日見其多。佛學的人生觀合乎現(xiàn)代思潮,他說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凡是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人皆可成佛,猶如共和政體的人生觀一樣,凡是國民有相當?shù)膶W問道德,具有為國為民的意志,都可做行政領袖一般。佛教此種平等的精神,處處都可以表現(xiàn)的。 2.大同社會的宇宙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古今中外人民不約而同的公共趨向,亦即三民主義之目的。全世界大同社會之組成,由于各人為單位積集而成的,故一人之行動若優(yōu)若劣,均能影響全世界,正為佛學上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隨拈一法,皆為法界”的宇宙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