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論天人之際


作者:余英時     整理日期:2014-08-22 20:46:13

余英時先生是旅居海外的著名華人學者,克魯格獎和唐獎兩大獎項得主!墩撎烊酥H——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是余先生最新的重要著作。
  《論天人之際》是探討中國思想起源問題的一部專題研究著作。余英時先生借用雅斯貝爾斯提出的“軸心突破”概念,在與西方文化的對照之下,通過比較文化史的路徑,以凸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軸心突破”指世界古代文明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大躍動,最后導致系統(tǒng)性的哲學史或思想史的正式發(fā)端。余英時先生將“軸心突破”說用在先秦諸子的起源問題上,試將中國軸心突破的展開歷程,置放于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tǒng)的敘述。
  本書的一大綱領在于斷定三代的禮樂傳統(tǒng)(也可簡稱“禮”)為中國軸心突破提供了直接的歷史文化背景。先秦思想家如儒、墨、道三家的創(chuàng)始人都自禮樂傳統(tǒng)中來,而對當時“禮壞樂崩”的狀態(tài)則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此他們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這一傳統(tǒng)的構想,并且以此為始點而發(fā)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統(tǒng)學說。這是中國軸心突破的展現(xiàn),也是中國哲學性思維的全面而有系統(tǒng)的發(fā)展。
  從比較文化史的角度來看,經(jīng)歷了軸心突破的古文明最后出現(xiàn)一個超越的精神領域,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在中國歷史上,諸子的系統(tǒng)性思維取代了巫的地位,成為精神領域中的主流,這是中國軸心突破的一個最顯著的特色。然而這一取代的歷史過程是十分復雜和曲折的,本書的系統(tǒng)闡述讓這一脈絡清晰生動。
  作者簡介:
  余英時,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lián)陞先生。臺北中研院院士。曾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現(xiàn)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shù)。2006年獲得有“人文學科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KlugePrize)。
  目錄:
  代序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1
  上篇:中國思想史的開端—比較文化史的探索/1
  下篇:中國軸心突破的展開/15
  第一章引論/63
  第二章軸心突破與禮樂傳統(tǒng)/76
  從古代禮樂傳統(tǒng)的變遷論儒家的軸心突破/80
  墨家的突破/99
  道家的突破/102
  第三章天人關系的新轉向/109
  第四章從巫傳統(tǒng)到氣化宇宙論/120
  第五章孔子與巫傳統(tǒng)/133
  第六章“天人合一”的歷史演變/152
  “絕地天通”下的巫與禮/153
  “天命無常論”的出現(xiàn)及其涵義/158
  軸心突破后的新“天人合一”說/161代序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1
  上篇:中國思想史的開端—比較文化史的探索/1
  下篇:中國軸心突破的展開/15
  第一章引論/63
  第二章軸心突破與禮樂傳統(tǒng)/76
  從古代禮樂傳統(tǒng)的變遷論儒家的軸心突破/80
  墨家的突破/99
  道家的突破/102
  第三章天人關系的新轉向/109
  第四章從巫傳統(tǒng)到氣化宇宙論/120
  第五章孔子與巫傳統(tǒng)/133
  第六章“天人合一”的歷史演變/152
  “絕地天通”下的巫與禮/153
  “天命無常論”的出現(xiàn)及其涵義/158
  軸心突破后的新“天人合一”說/161
  延續(xù)與改造—新舊“天人合一”說的交涉/169
  “治氣養(yǎng)心之術”的演變/178
  與古希臘軸心突破的對照/185
  第七章結局:內(nèi)向超越/196
  外向超越與內(nèi)向超越/198
  孔子與內(nèi)向超越的展開/205
  “修德”—春秋時期的精神內(nèi)向運動/212
  “道心”與“人心”:內(nèi)向超越的歸宿/223
  跋一/228
  跋二/232
  參考文獻/235





上一本:楚辭與原始宗教 下一本:文明的共和:本體與現(xiàn)象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論天人之際的作者是余英時,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