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一向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量級經典,文字優(yōu)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終極目標。經中,佛陀回應十二位大菩薩所提出的問題,為人們開示如何透過種種方便證悟此圓覺自性。 本書是圣嚴法師在美國針對一般大眾所做的《圓覺經》系列演講記錄。法師以有別于一般依循傳統(tǒng)注解的講經方式,透過禪的生活觀,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和實例,為聽眾講說《圓覺經》的利益與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隨著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透過圣嚴法師的精采詮釋,讀者仿佛參與了一場圓滿證悟的盛宴。 作者簡介: 圣嚴法師,1930年出生,少年出家,曾于高雄山中閉關六年,并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志社編輯、教授、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創(chuàng)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chuàng)建法鼓山、僧伽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設立禪修、文教、慈善等基金會,而分支道場亦遍及歐、亞、美、 目錄: 自序 《圓覺經》 前言 第一章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章普賢菩薩 第三章普眼菩薩 第四章金剛藏菩薩 第五章彌勒菩薩 第六章清凈慧菩薩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薩 第八章凈諸業(yè)障菩薩 第九章普覺菩薩 第十章圓覺菩薩 第十一章賢善首菩薩第一章文殊師利菩薩 現(xiàn)在我們開始討論釋迦牟尼佛的開示!秷A覺經》的第一章,以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為開端: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來法眾,說于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fā)清凈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弊魇钦Z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佛陀的弟子在請他開示某一主題時,都遵照特定的禮儀。佛陀說法很少不問自說,菩薩們?yōu)榱朔〞牨娨约艾F(xiàn)在和未來眾生的利益,正式地向佛提出問題,就像在現(xiàn)今社會的記者會,知名的政治人物以正式、公開的方式回答問題一樣。但是,政治人物不可能回答每位與會記者的問題,所以只能讓資深記者提出他們認為全體聽眾都關心的問題;同樣的,菩薩代表了所有的大眾,或是更廣泛地說,代表所有的眾生來問問題。 佛經大都以菩薩提問,佛陀回答的方式來陳述,除了《心經》和《阿彌陀經》以外,在大部分的佛經里,佛陀很少不問自答。這樣的問答,在古印度和中國,都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論語》中,學生問問題而孔子回答。禪宗也有同樣的教學方式,由學生問,師父響應。 佛經里所描述的禮儀是古印度專有的。文殊師利菩薩從座位中站起來,在佛足前頂禮。頭是全身中最尊貴的部位,足則是最次的。這樣的頂禮,表達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衷心的尊敬。文殊師利菩薩向右繞佛三次,這是表達景仰與敬意的另一種方式。佛的相貌與風范如此崇高和莊嚴,使其他眾生不由自主,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 為什么文殊師利菩薩右繞而不左繞呢?依照印度的傳統(tǒng),右繞表示較高的禮儀和尊敬;左繞是輕視和不尊重的態(tài)度。這個習俗的起源并不清楚,但是它一直流傳至今。左方被視為一種貶損,就如中國人將不正派的人形容為左道一樣,這禮儀同時也象征著身、語、意的凈化。起身和禮拜表示身的凈化,向佛右繞三次表達了心的真誠和尊敬,合掌請佛說法是語的凈化。 文殊師利菩薩請佛陀為大眾解釋“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簡單地說,文殊師利菩薩問的是佛陀在成佛以前,以佛性為基礎的修行方法。在佛陀未成佛而仍有煩惱時,即自發(fā)地修學“如來因地法行”,這成為他后來證悟和成佛的基礎。 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如來因地法行”,與完滿的佛性有關,這佛性無有煩惱,亦即是智慧。修行就是為了親自發(fā)掘生命的本質——佛性,我們不斷地修行,直到這個自性——我們的智慧——顯現(xiàn)出來,這是極有意義、極有價值的。 我們常在經文或批注中讀到“本性”或“本有的智慧”,這可能會讓人誤解。說我們本來清凈,而煩惱后來才生起,只是一種敘述的方式;其實,從時間上說,我們不曾本來清凈,也不曾被煩惱所掩覆;這既不是一種演進的歷史過程,也不是 墮落。說我們本來清凈,只是說我們皆有佛性的基礎,也都有實證佛性的稀有潛能。我們即是佛性,這是我們的真實狀態(tài),因此,我比較喜歡用“自性”這個名詞。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菩薩如何“于大乘中發(fā)清凈心”!捌兴_”指的是那些有能力成佛,卻為了留在世間幫助眾生而不證取無上正覺的人。釋迦牟尼佛雖然已經證得無上正覺,他仍能繼續(xù)幫助眾生、救度眾生,而當他在幫助眾生時所扮演的,可以說即是菩薩的角色。在本經文中所有提問的菩薩以及觀世音菩薩,都是大菩薩。 佛教對菩薩的重視,使它特別能容納和接受其他的宗教和修行方式。佛教有時會把教外的偉大宗教領袖、圣人和哲人,看成是菩薩的化身或菩薩再來。當佛教傳到日本,日本古代的神就被視為菩薩,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被同樣地看待。在中國,像孔子和老子這樣的哲人和圣賢,通常也被認為是覺者的轉世。 菩薩道上的修行人如何發(fā)起清凈的大乘心?一般人和菩薩如何從煩惱中解脫呢?菩薩通常會遇到兩種主要的障礙:一種是,菩薩可能會厭惡世間,想完全與它脫離,這樣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他并不是真正地想幫助眾生。另一種極端是,菩薩可能會因為人世而對世間產生強烈的欲望和執(zhí)著,這樣的人也不是真正的菩薩。一個真正的大乘菩薩道行者,既不執(zhí)著世間,也不執(zhí)著從世間解脫,既不充滿欲望,也不充滿厭惡,對任何事物不會依戀,也不會排斥。 凡夫具有前述的兩種心態(tài):當事業(yè)和家庭有了問題,他們就想用逃避來解除痛苦;當事事順利時,又深深地依戀所擁有的一切,因此而會有更多的欲望。一個人有了十萬就想要有一百萬,當有了一百萬就想要有一千萬。 這樣的心態(tài)不是大乘的心態(tài)。欲望和厭惡是一體的兩面,一個人到底是執(zhí)著于事物的擁有,還是執(zhí)著于事物的離棄,并不是重要的問題,因為這兩種執(zhí)著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文殊師利菩薩自己沒有這種心態(tài),他只是為了幫助這類眾生而提出問題,他向佛陀請教正確的修行法門,是為了、止眾生能得到適當的指導。 有一次我在臺灣演講,一直被一位聽眾打斷,我每講一段,他就提出愚蠢的問題,最后我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他答:“我不是為自己問的,您講的內容我已經了解了,但是有很多聽眾不好意思提出這么愚蠢的問題,我是為他們而問的;如果我不問,他們就聽不懂您的演講,那就只有我一個人了解您在說什么了。”我說:“謝謝你!你一定是位大菩薩。”幸好大部分的人不這么做,如果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我會永遠都無法講完。有一些人問問題是為了顯示他的聰明,另一些人則是想引起注意;有一些人提出相反的意見,是因為他們喜歡辯論。這些人的動機與菩薩不同,菩薩不為自己的利益而問問題,他們沒有欲望,所以不需要表現(xiàn)自己。完全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問。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睍r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段經文很直接,佛陀在整部經里回答菩薩所提的問題前,都先以這樣的形式答復。佛稱贊文殊師利菩薩對末世眾生的慈悲,并說他將回答這些問題。 佛經中所提到的“末世”,有兩種定義。其一是,離佛世愈久遠,能聽聞到佛法的人也愈來愈少,而聽到的人當中,只有少部分能接受它,踏上成佛之道。現(xiàn)今社會有許多研究佛教史的學者,他們能理智地辯論佛教對文化、哲學和宗教的影響,然而這些學者大多對佛法的修行不感興趣,有些甚至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 “末世”的另一個定義,指的是因地理位置而與佛法隔絕的社會。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的人沒有聽聞佛法的機會,即使遇到了,與佛法的聯(lián)系也不強、不純粹,所接觸的可能是錯誤或被曲解的佛法。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無上法王是從一切法或現(xiàn)象中解脫出來的覺者。什么是“從一切法中解脫出來”呢?就好像一國的統(tǒng)治者有著絕對的權力,能完全隨心所欲,使喚任何人、使用任何物品、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他在一切法律與規(guī)則之上。同樣的,一位成佛的人,已完全從“法”或現(xiàn)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他既不執(zhí)著也不排斥任何思想、觀念或外境,在這個意義上,他是“法王”。絕大部分的眾生沒有資格被稱為法王,因為我們無法駕馭自己的情緒與外境,我們被自身的處境所控制;當我們面對事情時,會有高興、悲傷或生氣的反應,而法王是不會被現(xiàn)象和環(huán)境所困擾的。 有一次,我在臺灣與一位年輕僧人一起搭公交車,有位年長的女士和她的孩子們上了車,這位僧人把位子讓給了她。這位女士在兩站后下車,卻將位子讓給了她的孩子,忘了這位子原本是那位僧人的。他后來向我抱怨,我問他:“你不是要幫助所有的眾生嗎?如果你因為這次的經驗,而不再讓位給其他的人,那么,你不但沒幫到眾生,反而讓別人對你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多數人對佛法沒有穩(wěn)固地掌握,不但當不了環(huán)境和情緒的主人,反而被它們所奴役。如果我們不把痛苦的事情看成是痛苦的,如果我們不在經歷愉快的事情后,渴望更多的快樂,那么,我們就脫離了“法”的約束。這是個很難達到的層次,因為痛苦的確是痛苦的,快樂的確是快樂的,逃避痛苦和渴望快樂是眾生自然的傾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