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一本書讀懂西方哲學史


作者:傅佩榮     整理日期:2014-07-30 20:33:34

兩千六百多年的西方哲學可謂“源遠流長”。古代哲學的源頭,在時問上可以追溯至希臘城邦時期到羅馬帝國時期。奠定基礎、塑造原型是在希臘階段,史稱“希臘哲學”;而羅馬哲學只是它的后續(xù)發(fā)展而已。事實上,希臘哲學所設定的探討方式,如思考題材與基本觀點,直至今日對西方哲學界仍有可觀的影響。
  就希臘哲學來說,蘇格拉底是個分界線。在他之前的哲學家所留下的大都是斷簡殘篇,見解也較為具體素樸;在他之后,出現(xiàn)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這對師徒,其著述豐富且體系完整,對人類理性所欲探討的一切問題,幾乎都有所涉及。
  本書讓你一本書就讀懂西方哲學史。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哲學系,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曾獲臺灣地區(qū)中正文化獎、最高文藝獎獎項。傅教授在教學、
  目錄:
  古代哲學
  瑰麗的神話世界
  多神論的宗教信仰
  獨特的城邦生活
  泰勒斯:希臘第一位哲學家
  阿那克西曼德:開啟抽象之門
  畢達哥拉斯:用數(shù)解讀世界
  赫拉克利特:詮釋變化與規(guī)則
  巴門尼德:區(qū)分現(xiàn)象與實在
  芝諾:埃利亞學派的斗士
  恩培多克勒:關(guān)注靈魂
  阿納克薩格拉斯:提出“心智”概念
  德謨克利特:用想象力探知世界
  普羅塔哥拉:相對主義
  高爾吉亞:否定存在真理古代哲學
  瑰麗的神話世界
  多神論的宗教信仰
  獨特的城邦生活
  泰勒斯:希臘第一位哲學家
  阿那克西曼德:開啟抽象之門
  畢達哥拉斯:用數(shù)解讀世界
  赫拉克利特:詮釋變化與規(guī)則
  巴門尼德:區(qū)分現(xiàn)象與實在
  芝諾:埃利亞學派的斗士
  恩培多克勒:關(guān)注靈魂
  阿納克薩格拉斯:提出“心智”概念
  德謨克利特:用想象力探知世界
  普羅塔哥拉:相對主義
  高爾吉亞:否定存在真理
  蘇格拉底(一):得到神諭的道德哲學家
  蘇格拉底(二):真理的助產(chǎn)士
  柏拉圖(一):博學的雅典貴族
  柏拉圖(二):探尋真理的知識論
  柏拉圖(三):追求至善的理型論
  柏拉圖(四):智慧與德行并重的幸福人生
  亞里士多德(一):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
  亞里士多德(二):科學的邏輯學的創(chuàng)始人
  亞里士多德(三):追尋終極本原的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四):以幸福為目標的倫理學
  斯多亞學派(一):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倫理學理想
  斯多亞學派(二):反思人生問題的哲學家們
  伊壁鳩魯學派:追求個人快樂
  懷疑主義:渴望心靈安寧
  普羅提諾:站在古典哲學頂點
  中世紀哲學
  “基督宗教”之名
  天主教的發(fā)展
  中世紀哲學的特色
  教父哲學(一):護衛(wèi)信仰的先鋒
  教父哲學(二):融合宗教與哲學
  奧古斯。ㄒ唬航(jīng)歷悔改的圣徒
  奧古斯丁(二):知識得自光啟
  奧古斯。ㄈ喊l(fā)揚愛的倫理學
  偽狄奧尼修斯:重視“否定之途”
  中世紀的哲學教育
  愛留根納:為大自然分類
  困擾中世紀的共相問題
  安瑟姆:倡言上帝存在先天論
  波納文德:接續(xù)奧古斯丁立場
  阿奎那(一):中世紀哲學的集大成者
  阿奎那(二):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
  阿奎那(三):人生幸福在于信仰
  司各特:適當定義“善”
  奧卡姆:剃除一切煩瑣
  艾克哈特:密契主義大師
  庫薩的尼古拉:聯(lián)系中世紀與近代
  蘇亞雷:經(jīng)院哲學的謝幕者
  近代哲學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宗教改革
  科學革命”
  培根:力圖打破偶像
  霍布斯:以國家為利維坦
  笛卡爾(一):建立理性思考的大原則
  笛卡爾(二):從“我思故我在”展現(xiàn)新格局
  帕斯卡:為上帝下賭注
  斯賓諾莎(一):一元論的天羅地網(wǎng)
  斯賓諾莎(二):由理性走向真正自由
  萊布尼茲:深信“預定和諧”
  洛克:為經(jīng)驗主義奠基
  貝克萊:取消物體存在
  休謨(一):以自我為一束知覺
  休謨(二):懷疑論者的道德觀
  盧梭:批判文明的罪惡
  高舉理性大旗的啟蒙運動
  康德(一):把握哲學的四大問題
  康德(二):人只能知道“現(xiàn)象”
  康德(三):道德實踐的優(yōu)先地位
  康德(四):重新為宗教定位
  費希特:界定自我價值
  謝林:關(guān)注自然世界
  黑格爾(一):絕對者即是精神
  黑格爾(二):精神展現(xiàn)的過程
  黑格爾(三):完成絕對唯心論的系統(tǒng)
  叔本華:以意志為物自體
  費爾巴哈:以人類學取代神學
  馬克思(一):哲學應該改變世界
  馬克思(二):共產(chǎn)主義的原始理想
  現(xiàn)代哲學
  浪漫主義思潮
  生物學及心理學的革命
  尋求意義的現(xiàn)代人
  克爾凱郭爾:肯定個人“存在”的先驅(qū)
  尼采(一):要大聲對生命說“是”
  尼采(二):超人是大地的意義
  詹姆士:以實效決定真理
  胡塞爾:開啟現(xiàn)象學運動
  柏格森:直覺“生命沖力”
  懷特海:打通科學、哲學與宗教
  羅素:廣泛關(guān)注社會問題
  卡西爾:詳究人類象征能力
  維特根斯坦:對真理心存敬畏
  雅斯貝爾斯:由剎那肯定永恒
  海德格爾(一):深度剖析個人存在
  海德格爾(二):提醒人“向死而生”
  馬塞爾:敞開心房接受光明
  薩特:由自我承擔一切責任
  加繆:從荒謬走向幸福
  德日進:對人類寄予厚望
  列維一斯特勞斯:結(jié)構(gòu)主義的代表
  伽達默爾:矢志探求真理
  利科:詮釋人性深度
  哈貝馬斯:經(jīng)營批判理論
  德里達:擅長解構(gòu)的怪才
  羅爾斯:以正義理論知名
  郎尼根:新經(jīng)院哲學的代言人
  列維納斯:珍惜我與他者關(guān)系
  耶律亞德:描述神圣境界近代哲學
  洛克:為經(jīng)驗主義奠基
  洛克(1632~1704)是英國哲學家,教過希臘文、修辭學、道德哲學,還擁有醫(yī)學學位,曾擔任政府高官,后因政治問題避居荷蘭五年,回國后出任英國商務大臣。他對笛卡爾的著作很感興趣,但發(fā)展出英國經(jīng)驗主義。洛克個性溫和,肯定常識,重理性而反獨裁,有信仰但能包容。其代表作有《人類理解論》、《政府論》兩篇、《(圣經(jīng)>中體現(xiàn)出來的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洛克主張經(jīng)驗主義,認為知識的材料(亦即觀念)是由感覺與內(nèi)省所提供的。人沒有“先天本具觀念”。譬如,思辨上的原則(如:同一律與不矛盾律)對小孩與文盲并無意義;實踐上的原則(如:所有人都同意的道德法則)究竟是什么?其次,自然的傾向并不等于先天本具的原理。觀念來自感官知覺與內(nèi)在反省,意即:經(jīng)驗是一切觀念的來源,人的心智只是一塊“白板”。
  觀念主要是來自被動接受的簡單觀念,共有四種:一,感覺觀念:由一種或多種感官所帶來的知覺(如:白色、香味、動、靜);二,反省觀念:知覺或思考,意欲或意愿;三,伴隨前二者所產(chǎn)生之苦與樂;四,與前二者同時出現(xiàn)的“存在、統(tǒng)一、力量”。此外,還有整合上述簡單觀念而形成的復合觀念,如:樣態(tài)、實體、關(guān)系等。
  那么,實體是什么?洛克說:“我們不能想象這些簡單觀念能夠獨立存在,所以就假定有某種托體,作為它們存在的依據(jù)與產(chǎn)生的根源,然后就稱之為實體!边@個實體“支撐了那些能在我心中產(chǎn)生簡單觀念的性質(zhì);這些性質(zhì)稱為附質(zhì)”。接著,他提出關(guān)于性質(zhì)的著名解釋。性質(zhì)有兩種:一,“初性”是能在我們心中產(chǎn)生簡單觀念的力量(如:堅實、廣延、形狀、動靜、數(shù)字)。二,“次性”并非對象本身所具有,而是藉其初性在我們心中產(chǎn)生各種感覺的力量(如:色、聲、嗅、味)。換言之,次性是物體中的力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東西。次性是主觀的,與物體毫無相似之處。觀念即是人的感覺或知覺,并不等于物體。
  人的知識只與觀念直接聯(lián)系,涉及觀念之間的相合與否,則出現(xiàn)四種情況:一,同一性或差異性(如:白是白,白不是紅);二,相關(guān)性之合與不合(如:數(shù)學命題);三,共存性之合與不合(如:火與熱);四,真實存在之合與不合(如:上帝觀念與真實存在物)。洛克因而對自然科學持悲觀態(tài)度,因為人所能思考的只是觀念,而非物體本身。判斷或命題只有蓋然性,數(shù)學并不陳述外在世界,而只是探討人類觀念的知識。道德知識也像數(shù)學一樣,要依定義與公理來判斷真?zhèn),而不涉及它是否真正存在。那么,上帝呢?由于“無不能生有”,所以必須有一個“無始之物”存在,它是永恒的、全能的、全知的。人們是否稱之為上帝,并不重要。
  洛克還提出一套政治哲學。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類天生是自由的與平等的。人們依理性而群居,沒有任何具有權(quán)威的上司去裁決。理性是人的自然法則,教導人們“不應傷害別人的生命、健康、自由、財產(chǎn),因為人皆為上帝所造,皆平等而獨立。人有良心,受到自然的道德法則所約束”。人也有自然權(quán)利,如: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人類結(jié)合成為國家,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自由與產(chǎn)業(yè)。在原始的“契約”下,個人放棄權(quán)利而交給大多數(shù)人裁決,但絕不會放棄自由而淪為奴隸。國家應該三權(quán)分立,就是:立法權(quán)、行政權(quán)(包括司法權(quán))與聯(lián)邦權(quán)(發(fā)動戰(zhàn)爭、促進和平、結(jié)合同盟、簽署合約)各自獨立。
  洛克是啟蒙運動初期的杰出人物。他表現(xiàn)出自由探討的精神、溫和理性的立場,以及厭棄獨裁主義的心態(tài)。他所謂的心智有如白板、實體有如托體、初性次性之分以及簡單觀念源自經(jīng)驗等觀點,都為經(jīng)驗主義奠定了基礎,也與笛卡爾所開啟的理性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





上一本:如來,如愿:聽佛學大師解讀金剛經(jīng) 下一本:周易應用經(jīng)驗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一本書讀懂西方哲學史的作者是傅佩榮,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