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為了教諭世人,曾經(jīng)根據(jù)古籍編寫了《格言別錄》、《晚晴集》等書,以此勸解世人,這些書集中了弘一法師為人處世的人生智慧。本書選取了其中的菁華部分,并進行深度的解讀,希望能夠有益于世人。 作者簡介: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家,在書畫、詩詞等諸多藝術(shù)領(lǐng)域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大師本生于富貴之家,想盡榮華。正當(dāng)其如日中天之時,卻選擇皈依佛門,從“翩翩濁世佳公子”一變而為“戒律精嚴之頭陀”。弘一法師憑借一顆平常心,由絢麗至極歸于平淡,淡定自然地完成了這個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轉(zhuǎn)化。 目錄: 第一章不隨境轉(zhuǎn),即得大自在 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心大則猶如虛空。境隨心轉(zhuǎn),心正,外境亦正;心不正,外境也不正。境隨心轉(zhuǎn),物隨境轉(zhuǎn),即得大自在。 1.心正,做事才會公正 2.心中有愛,世界會大不一樣 3.心底光明,方得人生大快樂 4.春風(fēng)和氣,化解人心冷暖 5.德高才能夠成就自己 6.珍惜當(dāng)下好時光 7.從小處修養(yǎng)自己 8.不論是當(dāng)面還是背后,做人都要一致 9.鎮(zhèn)定實誠,做人之道 10.精明的最高境界是渾厚 11.容納萬物,恪守原則 第二章用淡定的心,做應(yīng)做的事第一章不隨境轉(zhuǎn),即得大自在 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心大則猶如虛空。境隨心轉(zhuǎn),心正,外境亦正;心不正,外境也不正。境隨心轉(zhuǎn),物隨境轉(zhuǎn),即得大自在。 1.心正,做事才會公正 2.心中有愛,世界會大不一樣 3.心底光明,方得人生大快樂 4.春風(fēng)和氣,化解人心冷暖 5.德高才能夠成就自己 6.珍惜當(dāng)下好時光 7.從小處修養(yǎng)自己 8.不論是當(dāng)面還是背后,做人都要一致 9.鎮(zhèn)定實誠,做人之道 10.精明的最高境界是渾厚 11.容納萬物,恪守原則 第二章用淡定的心,做應(yīng)做的事 生而何歡,死而何怖,只要心合于道,行順其自然,心放淡定,時時品味自己,關(guān)照萬物,小善為之,小惡絕之,則可達體靜心閑,內(nèi)無我相,外無人相,回到了融天地萬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1.腳踏實地,才是真正的勇氣 2.種得善因,才能得到善果 3.做人須有修一個澄凈的心思 4.思慮深遠,才能長盛不衰 5.沉穩(wěn)才能成大事 6.放低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7.不要讓情緒影響自己 8.不要親手為自己掘下自負的陷阱 9.心中無我,才能贏得自己 10.清心慎言,為人之道 11.只要向善,是為善人 第三章知足常樂,平淡是真 原本沒有痛苦,原本沒有煩惱,當(dāng)欲望被點燃后,煩惱就會來叩敲心門;當(dāng)開始算計得失、貪求更多時,痛苦便會來纏身。所以,要知足,莫貪婪,勿苛求。 1.知道知足,就能夠得到快樂 2.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 3.知足知止,才能不恥不辱 4.涵容恬淡,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5.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寬 6.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7.目標要適當(dāng),不可好高騖遠 8.知足慎言,才能夠得到好的結(jié)果 9.不要隨便議論別人 第四章寬恕眾生,快活自己 我們不只是為了眾生才寬恕眾生,而是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祥寧靜的內(nèi)在,體會那種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樂。所以,你一定要寬恕眾生,這樣我們的智慧就會慢慢啟發(fā)出來,心地也會漸漸地廣闊開朗起來。 1.寬容之心,自在之道 2.仁和忍是最有力的武器 3.給他人留下空間就是給自己留下空間 4.寬恕別人,等于善待自己 5.替別人著想,不議論別人 6.有志氣,更要有度量 7.忍和恕,生活的真境界 8.留有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間 9.留三分余地,換十足人生 10.用最寬廣的心胸包容一切 11.活著不是為了生氣 第五章日應(yīng)萬機,即是佛心 釋迦牟尼佛說:“降伏百萬大軍并不偉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焙唵蔚刂v,學(xué)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變自己。青山原不動,浮云任去來”,那個人人皆有的圓明自性本自清凈,心中煩惱不過是浮塵,只要不去理會它,它自然會沉寂,又豈能與之再生計較,以致心海翻波呢? 1.自重者,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2.能夠改正錯誤,就是圣人所為 3.常思已過,勿論人非 4.得意之時,不可忘形 5.順應(yīng)規(guī)律,自能從容閑適 6.內(nèi)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7.小小的錯誤,往往毀掉你的所有 8.對自己有信心,事情才能成功 9.迷和悟的界限,就在那一轉(zhuǎn)念間 10.寬厚精明,要把握好自己的分寸 第六章心從容,人生才會從容 禪心已定粘泥絮,不逐春風(fēng)上下狂。在生活漫長的道路上,榮辱無非一瞬即逝,而溫不增華,寒不改葉,惟有一份從容之心。故追求不要太心切,從容努力,轉(zhuǎn)身即得。 1.事事以開闊的心量來對待 2.從容的人生源于恬淡的心 3.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 4.從容面對生活的磨礪 5.心定氣平,淡定自如 6.愈從容,愈成功 7.處逆境不餒,處順境不狂 8.心靜下來,世界也會靜下來 9.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 10.不是沒有陽光,是缺乏感受陽光的心 第七章不與人爭,勝負均不值 凡事皆爭,爭到最后,原本闊大渺遠的塵世,惟剩一顆自私心。其實,心胸開闊一些;得失看輕一些;為別人多考慮一些,凡事少爭一點,把看似要緊的東西淡然地放一放,就會發(fā)現(xiàn),人心會一下子變寬,世界會一下子變大。不爭,人生至境! 1.修一份平和的心 2.不慕他佛,自塑自身 3.不與人爭又如何 4.控制了自己的性情,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5.隱藏自己的好處,隱藏別人的不好處 6.謹慎做事,可以免除禍端 7.低調(diào)做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8.強出風(fēng)頭,會使自己變得更糟 9.不要因一時的沖動了而釀成大錯 10.凡事不可過激,才能夠得到最好的結(jié)果 11.待人接物,要時刻注意小節(jié) 第八章戒貪慎癡,無貪無求是為真 欲得快樂,不必他求,只要不斷凈化自己的心靈,讓陽光明媚心靈,不斷地反省自我,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現(xiàn)實,以良好的心境對待人生,用開闊的胸襟,寬坦的視野,來博大自己的心靈,美麗我們的眼睛,時時做到心中有善,眼中有美,處世存真,這樣的人生怎么會不快樂呢? 1.時刻檢點自己 2.克制欲望,自會得到回報 3.抵制誘惑如烈火,寬以待人如春陽 4.功高不可驕,有過當(dāng)悔改 5.控制自我,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6.克制貪念,才能夠減少禍患 7.不要被貪欲的繩子捆綁 8.不要飲貪欲的咸水 9.有一種毒藥叫成功 第九章不是真如理,何門靜此身 世事無常,人生難料。有時暗淡無光,卻峰回路轉(zhuǎn),有時春風(fēng)得意,卻懸崖在前。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只有把心態(tài)放寬,人生之路才會通達無阻。 1.要往前看,好合不如好散 2.用一顆誠心撬動世界 3.謙退安詳,是處世的第一法則 4.眼光要長遠,才能夠走好自己的路 5.超世曠達,順其自然 6.細處著想,高處立足 7.看透事物的本質(zhì),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8.做事要先從自己找原因 9.了解自己的短處,更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10.看人到別人的長處,做事情要看到不利面 11.擴大心胸,突破自我 12.凡事皆有度,過則害之 第一章不隨境轉(zhuǎn),即得大自在 1.心正,做事才會公正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要公正地看待萬事萬物,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心放正,不能夠帶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這樣才能夠有一顆公正的心去看待事物,才能夠?qū)⑹挛锟礈蚀_。 東漢河南太守羊續(xù),為政清廉,兩袖清風(fēng),對行賄送禮深惡痛絕。一次,下屬得知他愛吃魚,便給他送來一條大魚,他堅決不收,送魚人執(zhí)意把魚留下就走了。 羊續(xù)無奈,便用麻繩將魚穿起掛在屋檐下。以后,有人再來送禮,羊續(xù)便指著掛在屋檐下的懸魚,對其進行批評教育。 此后,南陽官場風(fēng)正,百姓氣順,羊續(xù)“懸魚太守”的雅號也流芳青史。 在《史記》中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戰(zhàn)國時期魯國有一位宰相,叫做公儀休。此公酷愛吃魚。于是,有人就給他送魚吃。但是他堅決不肯接受。送魚的人說:“我聽說大人您喜歡吃魚,特地給您送魚來,你為什么不接受呢?” 公儀休說:“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我不能收別人送來的魚。如果我收了吃了,就手短口軟,人家有事相求,我難免徇私枉法。我枉法犯罪了,宰相做不成了,俸祿沒有了,自己沒有錢買魚更沒有人給我送魚,我還能有魚吃嗎?” 聽了公儀休的話,送魚的人很慚愧地拿著魚走了。 正是因為羊續(xù)和公儀休能夠?qū)⒆约旱男臄[正,所以就能夠公正地看待事情,就能夠做出正確地選擇。公正地看待事情。 將心放正,還能夠克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事物,如果先入為主,摻雜著自己的私人感情,就會出現(xiàn)偏差。 一天,一個盲人帶著他的導(dǎo)盲犬過街時,一輛大卡車失去控制,直沖過來,盲人當(dāng)場被撞死,他的導(dǎo)盲犬為了守衛(wèi)主人,也一起慘死在車輪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門前。一個天使攔住他倆,為難地說:“對不起,現(xiàn)在天堂只剩下一個名額,你們兩個中必須有一個去地獄! 主人一聽,連忙問:“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獄,能不能讓我來決定誰去天堂呢?” 天使鄙視地看了這個主人一樣,皺起了眉頭,他想了想,說:“很抱歉,先生,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你們要通過比賽決定由誰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問:“哦,什么比賽呢?” 天使說:“這個比賽很簡單,就是賽跑,從這里跑到天堂的大門,誰先到達目的地,誰就可以上天堂。不過,你也別擔(dān)心,因為你已經(jīng)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靈魂的速度跟肉體無關(guān),越單純善良的人速度越快!敝魅讼肓讼耄饬。 天使讓主人和狗準備好,就宣布賽跑開始。他滿心以為主人為了進天堂,會拼命往前奔,誰知道主人一點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著。更令天使吃驚的是,那條導(dǎo)盲犬也沒有奔跑,它配合著主人的步調(diào)在旁邊慢慢跟著,一步都不肯離開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來,多年來這條導(dǎo)盲犬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xí)慣,永遠跟著主人行動,在主人的前方守護著他。可惡的主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胸有成竹,穩(wěn)操勝券,他只要在天堂門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輕輕松松贏得比賽。 天使看著這條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難過,他大聲對狗說:“你已經(jīng)為主人獻出了生命,現(xiàn)在,你這個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領(lǐng)著他走路了,你快跑進天堂吧!” 可是,無論是主人還是他的狗,都像是沒有聽到天使的話一樣,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離終點還有幾步的時候,主人發(fā)出一聲口令,狗聽話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視的眼神看著主人。 這時,主人笑了,他扭過頭對天使說:“我終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擔(dān)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幫它決定,請你照顧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戀地看著自己的狗,又說:“能夠用比賽的方式?jīng)Q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讓它往前走幾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過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著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會兒。如果可以的話,我真希望永遠看著它走下去。不過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該去的地方,請你照顧好它! 說完這些話,主人向狗發(fā)出了前進的命令,就在狗到達終點的一剎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獄的方向。他的狗見了,急忙掉轉(zhuǎn)頭,追著主人狂奔。滿心懊悔的天使張開翅膀追過去,想要抓住導(dǎo)盲犬,不過那是世界上最純潔善良的靈魂,速度遠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導(dǎo)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獄,導(dǎo)盲犬也永遠守護著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說道:“我一開始就錯了,這兩個靈魂是一體的,他們不能分開......” 這個世界上,真相只有一個,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卻會看出不同的是非曲直。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看待事物,都不可能站在絕對客觀公正的立場上,而是或多或少地戴上有色眼鏡,用自己的經(jīng)驗、好惡和道德標準來進行評判,結(jié)果就是--我們看到了假象 如果不客觀,就很難認識到真相;蛟S,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判斷,要想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理智客觀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帶一絲感情色彩。 2.心中有愛,世界會大不一樣 德盛者,其心平和,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有位畫師在路上遇見了一位老朋友,兩個人親切地攀談起來。這位朋友非常驚訝地說:“這一段時間沒有見到您,你現(xiàn)在的相貌,看起來怎么這么難看呢,一副兇相,你可要多保重。 畫師聽了朋友的話,心里感到非常震撼。他和朋友告別后,就開始反省自己:為什么我的相貌會變得如此兇惡呢? 他不斷地思考這個問題,最后終于想明白了。原來這個畫師受一座寺廟的委托,在寺廟的墻壁上畫夜叉和羅剎。為了要畫出夜叉、羅剎青面獠牙的兇惡模樣,他每天都會在心里不斷地想象著夜叉和羅剎各種猙獰、兇狠的面貌,無形之中自己的相貌也變得猙獰、兇狠。 過一段時間,他畫完了夜叉和羅剎,又開始畫佛陀和菩薩。為了畫出佛陀和菩薩慈悲、莊嚴的法相,他每天都在心里想象著佛陀、菩薩莊嚴、仁慈的面容,他越畫心里越是歡喜,慢慢地心中也充滿了仁慈和莊嚴的感覺,相貌也漸漸變得祥和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在路上遇見了那位老朋友。那位老朋友非常驚訝,忍不住問他:“哎呀!這一段沒有見到你,你的相貌怎么變得如此慈悲、祥和呢?”畫師微笑一笑:“我現(xiàn)在天天都畫佛、菩薩像。 俗話說,相由心生,這真是很有道理的。“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成為什么樣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當(dāng)我們常常歡喜、慈悲地待人,無形中我們的相貌也會隨之祥和;但當(dāng)我們常常生氣,相對的相貌也會呈現(xiàn)一副兇相。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凈化心靈,讓我們的心地更純凈、善良。 宋朝時候,蘇軾由于得罪當(dāng)朝權(quán)貴,被貶到瓜州。蘇軾雖然信佛,但是卻不喜歡和尚。他聽說瓜州金山寺內(nèi)有一位法號叫做佛印的和尚名氣極大,很不服氣,就去金山寺去見佛印。在廟里,蘇軾從皇帝講到文武百官,從治理國家講到為人之道。和尚一直靜靜地聽著。 蘇軾見佛印一直一言不發(fā),就從心里有點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說他有本事,原來是草包一個,大概來這里是為了騙幾個香火錢吧? 慢慢地,話題慢慢地就扯到了佛事上,這時候佛印問道:“在先生眼里,老納應(yīng)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蘇軾心中看不起佛印,就隨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來是有本事的,但那是因為他們淺薄,實際上你每天故弄玄虛,沒有真才實學(xué),是個騙子而已!” 佛印微微一笑,默不應(yīng)聲。蘇軾看到他這個樣子,就更加瞧不起和尚,自己也不由洋洋得意起來,便乘興問道:“在你眼里,我蘇東坡又是一個什么人呢?” “你是一個很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老納自虧不如!”佛印答道。 回到家后,蘇軾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與和尚見面的事給夫人講了一遍,夫人聽后笑得茶都噴出來了。蘇軾被笑得莫名其妙,忙問道:“夫人為何發(fā)笑?” “你貶低和尚他不僅沒生氣,反而把你贊揚了一番,你說誰有修養(yǎng)?沒有學(xué)問哪來的修養(yǎng)?你還自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羞死你自己都不知道!”蘇軾聽后連嘆自愧不如,從此和佛印成為了好朋友。 一天,蘇軾與佛印在一起打坐。蘇軾又忍不住開佛印的玩笑:“你看看我像什么?”。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佛印說不知。蘇軾開玩笑地說:“活像一攤牛糞。”佛印笑而不答。 蘇軾回家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一個人的心地,直接會影響到他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和觀感。如果我們心情不好,再好的飯菜都不能品嘗到其香味;再美的景色都沒有心思去欣賞;反之如果心情開朗時,即使是粗茶淡飯都能品嘗出其菜根之香;雖然身居陋室也能心安意爽。德行其實就如一個人的心境,如果一個人的道德高尚,心態(tài)平和,別人在他眼中都是好人,反之,一個缺乏道德的人,內(nèi)心非?瘫。吹降亩际莿e人的缺點,自然就會沒有一個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