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簡明而又系統(tǒng)地介紹了道德哲學的主要理論,勾畫了倫理學的大致輪廓,對“好生活”的快樂主義和至善主義理論的獨特敘述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在元倫理學方面,本書圍繞“道德主張的地位”問題,概述了主觀主義、文化相對主義和神命論三種理論;在規(guī)范倫理學方面,本書圍繞“我們應該怎樣生活”問題,以不同學派對善和正當?shù)牟煌V諸為基點,概述了快樂主義、至善主義、倫理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康德主義和契約論理論。 作者簡介: 史蒂文·盧坡爾,1982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美國圣安東尼奧三一大學哲學系主席,哲學教授。主要代表作有:《死亡哲學》(PhilosophyofDeath,2001),《免于傷害:論守護幸!(Invulnerability:OnSecuringHappiness,1996)等。 目錄: 序 第一章導論 簡單的道德推理:騙子醫(yī)生的案例 復雜的道德推理:兩起悲慘事件 捍衛(wèi)道德原則 元倫理學 倫理學 規(guī)范理論的一個概觀 生活盡可能好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我們必須做什么 第二章主觀主義 休謨式的存在(theHumeanBeing) 懷疑主義 主觀主義的兩種形式 主觀主義與爭論序 第一章導論 簡單的道德推理:騙子醫(yī)生的案例 復雜的道德推理:兩起悲慘事件 捍衛(wèi)道德原則 元倫理學 倫理學 規(guī)范理論的一個概觀 生活盡可能好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我們必須做什么 第二章主觀主義 休謨式的存在(theHumeanBeing) 懷疑主義 主觀主義的兩種形式 主觀主義與爭論 客觀性 范圍的擴展 第三章文化相對主義 普適主義的選項 文化相對主義的論據(jù) 評價以多樣性為依據(jù)的論證 文化相對主義的后果 寬容 第四章神命觀 神命論與人性 自然法理論 以自然法理論為依據(jù)的論證 試管嬰兒與克隆 第五章快樂主義 捍衛(wèi)價值快樂主義 訴諸本性 第一種捍衛(wèi):以經(jīng)過引申(extended)的滿足為依據(jù)的 論證 第二種捍衛(wèi):訴諸內(nèi)省 抗辯:快樂主義的悖論 電子享樂之徒 喬達摩和伊壁鳩魯:消極的快樂 伊壁鳩魯論死亡 喬達摩論死亡:無我說 對消極快樂主義的評價 第六章至善論 孔子與善的自我實現(xiàn)論 成為一個人 角色和關(guān)系 保留與備選 對善的基于本性的說明 道家與自然 亞里士多德與人類的健康成長 保留 至善論與模范行為 德性倫理學 坦誠者,真正的朋友 第七章倫理利己主義 出于無能力的捍衛(wèi) 最初的難點 主要難點:心理利己主義 結(jié)果論的捍衛(wèi) 調(diào)和捍衛(wèi)與囚徒困境 我們自己、他人以及利他主義悖論 身份的可延展性 第八章功利主義 古典功利主義與極端利他主義 對古典功利主義的保留意見 強行傷害人以使他人受益 強行傷害人以終止他們的痛苦 要求嚴格的公正無私 雙層功利主義 贊成雙層功利主義的考慮 對雙層功利主義的反對 雙層功利主義者的答復 最優(yōu)化對總體化 作為與不作為:殺死與任其死亡 第九章康德主義 與審慎相對的道德 絕對命令的應用 結(jié)果與意圖 絕對論以及責任的沖突 對人的尊重 自律 黛安的自殺 第十章契約論 霍布斯與基于利益的契約論 自然狀態(tài)與絕對主權(quán) 基于利益的契約論 洛克與民主契約論 自由與平等的根據(jù) 洛克的后繼者:盧梭、康德、羅爾斯、斯坎倫 宗教信仰自由 第十一章當代的爭論 一種道德框架 社群主義 德性倫理學 女性主義與關(guān)懷倫理學 生活中的私人與公共領域 序 本書旨在向初學者介紹倫理學或道德哲學。這一領域?qū)嵲谔珡V闊,任何一本書都不可能涵蓋所有內(nèi)容,但我的目的是勾勒出道德哲學的輪廓并討論其論爭的主要領域。 也許倫理學中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當怎樣生活?這個問題繼而引發(fā)另外兩個問題:我們的義務是什么?最好的生活是怎樣的?與其他的倫理學導論一樣,本書廣泛討論了這兩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它審視關(guān)于道德義務的主要論述,探究它們的長處和弱點。與大多數(shù)著作不同的是,本書將大量篇幅(第五章和第六章兩章)用于探討第二個問題,并且不僅考慮了西方的觀念,也考慮了一些吸引人的東方觀點。我們所有人都力爭使自己的生命值得過,而詢問如何能做到這點,這一問題至少與我們的道德義務問題一樣重要。如果想要明白我們應當如何生活,這兩個問題都需要我們回答。 本書各章都設計成獨立的,可以按任何一種順序來閱讀。然而,從第一章導論開始,每一章與下面一章都有一個觀點上的自然發(fā)展。已經(jīng)熟悉這一領域的讀者會認識到以下結(jié)構(gòu): 第一章,導論——什么是倫理學? ●元倫理學(道德主張的地位怎樣?) 第二章,主觀主義——道德是一種幻覺嗎? 第三章,文化相對主義——每種文化都發(fā)明自己的道德嗎? 第四章,神命觀——道德是神的創(chuàng)造嗎? ●規(guī)范倫理學(我們應當怎樣生活?) 善(最好的生活包括什么?) 第五章,快樂主義——快樂的生活是最好的嗎? 第六章,至善論——我們卓越時的生活最好嗎? 正當(我們的義務是什么?) 目的論觀點(根據(jù)善來解釋恰當?shù)男袨椋?br/> 第七章,倫理利己主義——義務是一個自我增益的問題嗎? 第八章,功利主義——義務在于使集體利益最大化嗎? 義務論觀點(根據(jù)義務來解釋恰當?shù)男袨椋?br/> 第九章,康德主義——義務是對人性的尊重嗎? 第十章,契約論——義務是理想?yún)f(xié)議的結(jié)果嗎? 寫作本書時,我從其他人那里受益良多。本書的評論者們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我特別感謝海特內(nèi)爾學院(HartnellCollege)的多蘿西·L·奧澤切(DorothyL.Orzech),他們的詳細評論給本書帶來了許多實質(zhì)性的改進;我也感謝威斯康星—拉克羅斯大學(UniversityofWisconsin?LaCrosse)的羅納德·格拉斯(RonaldGlass)、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qū)(PurdueUniversityCalumet)的約翰·羅萬(JohnRowan)和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ofArizona)的大衛(wèi)·舒米茲(DavidSchmidtz)。同樣,我想感謝梅菲爾德出版社(MayfieldPublishing)的肯·金(KenKing),感謝他提出了這個項目,耐心地建議并在各個階段搜集批評。瓊·潘德萊頓(JoanPendleton)在手稿交付排版階段做了大量工作,詹妮弗·衛(wèi)斯揣克(JenniferWestrick)則幫助解決了許多方面的問題。我感謝她們兩位。 《倫理學是什么》的讀者無疑會有許多可以改進本書的想法,我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建議;可以通過sluper@trinity?edu或者圣安東尼奧(SanAntonio)的三一大學(TrinityUniversity)哲學系與我聯(liá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