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可能是哲學中最基礎(chǔ)的,然而肯定也是引起爭議最多的部分。本書對傳統(tǒng)和當代形而上學中的關(guān)鍵概念和問題進行全面的和導論性的概覽。作者提出并系統(tǒng)地捍衛(wèi)了一種自然主義的、唯名論的和實用主義的觀點——這種探討極有益于為其討論的主題提供一種融貫的、建構(gòu)性的觀點。 本書寫作風格簡明而清晰,讀者并不需要掌握邏輯符號論或預先熟悉所討論的主題。盡管作者提出的問題是哲學家的問題——共相與殊相、抽象實體、對象和事件等,但是有許多主題,如人格同一性以及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等,也是普通讀者所感興趣的。 作者簡介: 布魯斯·昂(BruceAune)于1960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匹茲堡大學和歐柏林學院執(zhí)教,并于1966年成為位于阿姆赫斯特的馬薩諸賽大學的教授。近年來,昂也成為史密斯學院、阿姆赫斯特學院、曼荷蓮學院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訪問教授。他著有《知識、心靈和自然》(1967)、《理性與行動》(1978)、《康德的道德理論》(1980)和教材《理性主義、經(jīng)驗主義和實用主義》(1970)。 目錄: 前言 第1章什么是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與形而上學的起源 亞里士多德論是 當代形而上學學科 第2章存在 存在與限定摹狀詞 邏輯虛構(gòu)物和邏輯建構(gòu)物 羅素論數(shù)和類 本體論還原主義 羅素論基本存在 羅素論存在量化 關(guān)于存在的一個新問題 存在和世界 第3章共相和殊相前言 第1章什么是形而上學 亞里士多德與形而上學的起源 亞里士多德論是 當代形而上學學科 第2章存在 存在與限定摹狀詞 邏輯虛構(gòu)物和邏輯建構(gòu)物 羅素論數(shù)和類 本體論還原主義 羅素論基本存在 羅素論存在量化 關(guān)于存在的一個新問題 存在和世界 第3章共相和殊相 傳統(tǒng)的共相觀點 共相論的難題 關(guān)于殊相的問題 一種理論的失敗 屬性、事實和真理 概念論 總結(jié)評述 第4章關(guān)于抽象物的語言學論爭 抽象單稱詞項 本體論承諾的標準 命題和狀語從句 命題和邏輯主詞 陳述和信念 可能性與虛構(gòu)對象 其他的可能性 關(guān)于抽象物的總結(jié)評述 第5章變化中的事物 持存物與變化 特修斯之舟問題 人格同一性問題 記憶、個性和自我同一性 笛卡爾論自我 腦切割術(shù)與死后生存 第6章世界、對象和結(jié)構(gòu) 持存物和事件 事件和時間 無事件的時間 空間和因果關(guān)系 因果規(guī)律 事物和事件的更多討論 形而上學實在論和描述的形而上學 第7章意義、真理與形而上學 副詞與本體論 真理理論 真理的語義概念 真理和意義 戴維森論解釋 寬容的力量 意義和不確定性 解釋和說話者的意義 解釋和時間聯(lián)結(jié)詞 真理和形而上學 第8章表象與實在 知覺的直接對象 貝克萊對洛克的批判 “心靈中的”存在 懷疑主義和現(xiàn)象主義 康德的經(jīng)驗形而上學 反對古典經(jīng)驗主義 對古典經(jīng)驗主義的一個修正 心靈的和物質(zhì)的 第9章形而上學自由 自由與決定論 自由和不動的推動 有目的的行為的解釋 意志自由論者的立場 調(diào)和論者的立場 自由與道德 兩種自由概念 自發(fā)的自由 譯后記前言狄更斯在其小說《小杜麗》的前言中郁郁地寫道,在為他的故事辛勤耕耘了兩年的工作時間之后,如果不把它的優(yōu)點和缺點整個地獻給讀者去評判的話,他肯定會覺得是空忙活一場。我在寫這個前言時也感到有些難堪——盡管從我所作的多次修訂中,我知道在我撰寫手稿的令人沮喪的漫長時間里,我空忙活了一場。在準備這篇文本時我體驗到的困難促使我要為我的目的以及采用的策略說幾句話。我在本書中有兩個基本目的。我的一個目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個人的:我想對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探尋出我自己的解決觀點。盡管我對形而上學論題已經(jīng)思考了二十多年,教授了這門學科的許多課程,對我要捍衛(wèi)的立場有了一個大概的看法,但我知道我在形而上學課題方面的觀點并不如我愿意承認的那樣確定。因此,我感到有必要以僅有的一種可能方式澄清我的觀點——坐在打字機旁,試圖盡可能清楚地系統(tǒng)闡述這些基本論題,然后詳細地得出我能夠捍衛(wèi)的解決方案。我的另一個目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我想寫一本系統(tǒng)的論述形而上學的書,它可被普通讀者所理解,在阿姆赫斯特的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atAmherst)中,它對學習我的中級形而上學課程的學生有時也很有幫助。我對普通讀者的關(guān)注,受到了我已故的朋友和網(wǎng)球搭檔彼得?法布(PeterFarb)的鼓勵,他為普通讀者創(chuàng)作了有關(guān)人類學和自然史的通暢易懂的著作,他力勸我寫一本他能夠理解的論形而上學的書。對我來說,適合于彼得這種生活經(jīng)驗豐富的非哲學家的書,似乎也適合于學習我的形而上學課程的學生。來上我的課的學生都是高年級本科生和即將畢業(yè)的學生,我想為他們提供一部可用的課本,以一種系統(tǒng)的方式處理形而上學的基本論題,并且為他們未來在專業(yè)課題上的工作作準備。我認為一部系統(tǒng)的課本是重要的,因為人們普遍感興趣的許多形而上學的主題,如身心問題或自由與決定論的難題,只有在基本本體論的眾多論題已經(jīng)被解決或至少是被理解之后,才能得到適當?shù)挠懻摗.斎,對復雜的或衍生的論題的仔細思考經(jīng)常要求人們退回去并重新考慮他們的基本立場。但是,正如我所認為的那樣,在形而上學這門學科中,論題的有序表述是特別令人渴望的。我在寫這本書時遇到的困難至少部分地歸因于以一種適當?shù)捻樞虮硎稣擃}的困難。形而上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有無數(shù)關(guān)于它的論述。為了確定殊相的本質(zhì)、屬性和事實的實在性、另一種本體論的可能性以及時間、真理(truth)truth過去一般譯作“真理”,但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西方哲學(尤其是英美哲學)中的truth不應理解成“真理”,應理解為“真的”或“關(guān)于真的”。因此,本書中truth、thetheoryoftruth、theconceptoftruth應分別翻譯為“真”、“真之理論”和“真之概念”。但為了適合一般讀者的習慣,本書中仍然將truth譯成“真理”。但提請讀者注意,這里的“真理”與我們平常意義上所說的真理是有區(qū)別的。詳情請參見王路:《走進分析哲學》,154~158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王路:《“是”與“真”——形而上學的基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g者注和變化的本質(zhì)這些主題(能指出來的還有很多),人們應該熟悉那些產(chǎn)生它們的思慮集聚的密林。我試圖通過討論眾多古往今來的哲人的論述和主張來幫助讀者變得熟稔。由于經(jīng)歷過不止一次哲學的“革命”,因此我能很強烈地意識到找出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的誘惑,F(xiàn)在我認為這樣的方法只是幻覺,然而不管怎么說,只要一開始使用它們,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之所在。我已盡我所能地描述了這些問題,并且提供了與之相配的解決方案。盡管在哲學方法方面我遠非一個教條主義者,但我不否認我對形而上學的探討屬于分析哲學的傳統(tǒng)。例如,讀者很快就會看到,我對本體論的探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但我試圖表明羅素的探討是亞里士多德思想的自然產(chǎn)物,亞里士多德撰寫了第一批系統(tǒng)的形而上學論文。由于受羅素影響的分析哲學家們極為倚重所謂存在量詞這樣一種技術(shù)手段,因此我在討論的初期就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甘心忍受這些手段。本科生應該像熟悉高中代數(shù)那樣熟悉數(shù)理邏輯的基本原理,但他們并非如此——因此我也為我引入的一些邏輯符號作了詳細的解釋。我曾把本書手稿作為馬薩諸塞大學和阿姆赫斯特學院的課本,并且我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對于有能力的本科生來說并不太難。然而,有些章節(jié)要比其他章節(jié)更難一些,在本科生課程上使用本書的講師們可能希望略過第4章和第7章,這兩章更具技術(shù)性,并且或許本科生對它們的興趣比其他章節(jié)要小。第2章論存在(existence),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技術(shù)性的,但其內(nèi)容對于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形而上學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因此它不應也被忽略掉。在知道某些本科生很容易對量詞觀點感到困惑與畏縮之后,我花費了極大的努力使第2章變得盡可能地簡單易懂。我確信愿意學習該章的本科生,即使沒有老師的幫助,也能理解其內(nèi)容。對于相對較難的內(nèi)容不得不在第2章這么早的章節(jié)中出現(xiàn),我感到有些遺憾,但對于形而上學的基本主題來說,存在概念實在太重要了,因此我無法將其留到后面討論。對這一章感到膽怯的本科生們,ⅹⅲ你們聽到這個承諾也許會平靜下來:接下來的大多數(shù)章節(jié)技術(shù)性更弱,戲劇性更強。有一個重要的主題我沒有論及,該主題傳統(tǒng)上是分派給形而上學的:上帝或至上是者(Being)being過去一般譯作“存在”,但它與existence表示的“存在”有很大的差別,本書根據(jù)近年來學者的研究,將being視其語境分別譯為“是”、“是者”,而它的不定式形式tobe均譯為“是”,therebe一般譯為“有”,有時便于理解也譯為“有(存在)”或“存在著”。本書譯文所出現(xiàn)的“存在”,一般均為exist或existence的對應詞。參見王路:《“是”與“真”——形而上學的基石》。——譯者注的存在和本質(zhì)。我有一些理由不討論該課題,其中的兩個理由值得在此指出。第一個理由是,上帝的存在通常并不是中級形而上學課程的內(nèi)容;這一課題在宗教哲學課程中有所討論,而我并不涉及該領(lǐng)域。另一個理由是,出于我的興趣和性格,神學是形而上學中我最沒有資格討論的部分。幸運的是,自然神學方面的書并不缺乏,對此主題有嚴肅興趣的讀者很容易就能找到可研究的、與我此處討論的問題相銜接的書籍和文章。由于我對正確性的關(guān)注要大于對獨創(chuàng)性的關(guān)注,因此我吸收了其他作者那里能夠幫助我的東西。盡管我是一個博覽群書的讀者,但不幸的是我在記筆記方面很粗心;因此,對我而言,很難說在這兒或那兒的討論是不是受到了這個或那個作者的影響。不難看出,影響我思考的一位哲學家就是塞拉斯(WilfridSellars),但我想強調(diào)的是,我很贊賞他的工作,但我并未在所有論題中都采用他的觀點,并且我絕對不是(如某些人可能會設想的那樣)他的觀點的辯護者。因此,盡管我很樂于承認在學術(shù)上受惠于塞拉斯這樣的作者,但我也盡我所能地以自己的方式思考事情,我希望大家認為我始終說著自己的話,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話。有很多朋友評論了本書手稿,這讓我感到異常榮幸。加勒斯?馬修斯(GarethMatthews)、辛西婭?弗里蘭(CynthiaFreeland)和理查德?戈爾(RichardGale)對部分初稿作了評論;默里?卡特萊(MurrayKiteley)和維里?查佩爾(VereChappell)不僅作了評論,而且1982年夏天,在我們?nèi)齻人愉快參加的一個非正式小型研討班上,他們和我討論了整部手稿。漢斯?坎普(HansKamp)為第6章的倒數(shù)第二個版本提供了有用的評論,杰?羅森伯格(JayRosenberg)指出第2章和第7章的錯誤;厄尼?拉?珀爾(ErnieLaPore)使我修改了第7章的中心部分的觀點。第8章的內(nèi)容抽取自我在馬薩諸塞大學所作的一次校長講演(Chancellorslecture);第6章的大部分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College)、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ofRochester)、悉尼大學(UniversityofSydney)以及澳大拉西亞哲學學會(AustralasianPhilosophicalAssociation)的年會上宣讀過;第2章、第3章和第5章提供了我在澳大利亞拉?特魯伯(LaTrobe)、紐卡斯爾(NewCastle)、新英格蘭(NewEngland)和麥奎爾(Macquarie)等大學講演的基礎(chǔ)。我在澳大利亞作講演緣于我被選為拉?特魯伯大學富布賴特講座教授(Fullbrightlecturer),我要感謝布賴安?艾里斯(BrianEllis)教授及其同事在我訪問他們時給予的幫助和殷勤招待。除了當我與魯?shù)婪?卡爾納普(RudolfCarnap)、唐納德?卡里什(DonaldKalish)及理查德?蒙塔古(RichardMontague)一起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邏輯所度過的值得紀念的一年之外,我的正式的哲學教育是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開始的,本書得以在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出版,我特別高興。謹以本書銘記那些可愛的人——我在明尼蘇達大學的老師和朋友。ⅹⅳ瑪麗?J?肖(MaryJShaw)是我哲學本科畢業(yè)時的指導老師,也[和阿蘭?唐納甘(AlanDonagan)一起]是我撰寫碩士論文的導師。她每年所教的從泰勒斯到羅素的現(xiàn)代哲學史課程,整個學年每周要上五天,對我以及明尼蘇達的一代代學生而言,是一門充滿靈感的課程。格魯沃?麥克斯韋爾(GroverMaxwell),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剛畢業(yè)的小伙子,盡管他已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在我攻讀我的第一個學位時,他正在讀第二個學位。我仍然把他當做我的哲學老兄,當我想起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遁入死亡長夜的摯友”時,他和瑪麗?J?肖首先躍入我的腦海。 阿姆赫斯特,馬薩諸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