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過它以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對傳統(tǒng)道德的堅信不疑。 儒釋道的本質是什么? 神、鬼、祖先與祈福儀式有怎樣的微妙聯(lián)系? 情歌對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 在這里,讀懂沉淀5000年的國民文化 在中國人的心里,從來就沒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過是妄圖逃避苦痛時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蒼賜福的交易;儒教,毋寧說是現(xiàn)世相處的哲學;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則除去追憶過往的儀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zhèn)兡軌虮S雍徒蹈S谧约毫恕?br/> 功利性,使中國人的信仰失掉內在的虔誠,也使中國人失掉本心的純粹。 知己文庫(共5冊),這套叢書還有《中國人的本色》,《中國人的德行》,《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的修養(yǎng)》 作者簡介: 葛蘭言,20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漢學家,是法國著名漢學家,敿~埃爾?愛德華?沙畹的學生。葛蘭言運用社會學理論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宗教和禮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宗教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的祭禮與歌謠》《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國古代的節(jié)日與歌謠》《古代中國之舞蹈與傳說》《中國人的思想》《中國的文明》《中國的封建制度》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章民間信仰 1.鄉(xiāng)村生活 2.民間神話與傳說 第二章封建宗教 1.貴族的生活 2.土地崇拜 3.祖先崇拜 4.神話故事的創(chuàng)造 第三章官方宗教 1.儒家士大夫 第四章宗教的復興 1.道教 2.佛教 3.結論:現(xiàn)代中國人的宗教情結序言 第一章民間信仰 1.鄉(xiāng)村生活 2.民間神話與傳說 第二章封建宗教 1.貴族的生活 2.土地崇拜 3.祖先崇拜 4.神話故事的創(chuàng)造 第三章官方宗教 1.儒家士大夫 第四章宗教的復興 1.道教 2.佛教 3.結論:現(xiàn)代中國人的宗教情結鄉(xiāng)村生活 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對立是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在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這種城鄉(xiāng)對立的證據(jù)。這種古來有之的城鄉(xiāng)對立在古代無疑比后世更為明顯。在封建時代,與城市居民不同,鄉(xiāng)村人以左為尊;如我們所知,沒有什么比各自的方位原則更易區(qū)分城市和鄉(xiāng)村這兩類人了。目前我們還無權認為這種差異是基于種族的不同,也不能視為是世族等級的分割。因為這兩部分人經常彼此交流,有關歷史名人往來于城鄉(xiāng)之間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這種城鄉(xiāng)對立同他們的群居生活方式的差異有關。在描繪城市生活的文獻中,就有表現(xiàn)城鄉(xiāng)不平等價值觀的詞句。鄉(xiāng)村與城市生活的對比,其實就像是農民與貴族生活的對比。他們本質的區(qū)別是鄉(xiāng)下人,或者說普通人、平民有適合他們自己的獨特的風俗習慣;而這意味著貴族的禮儀不適用于平民,即“禮不下庶人”。 如果沒有《詩經》中所保留下來的詩歌,我們可能無法得知古人的風俗習慣。這部詩歌集在王公貴族的眼中,有了象征意義,受到他們的尊崇。這些經過貴族之手再創(chuàng)作的詩歌,在其主題和詩歌語言方面卻仍然保留著鄉(xiāng)村野趣的靈感。如果把這些主題匯集起來,并用社會學方法分析,就能夠成功重建一幅鄉(xiāng)村生活畫卷。但無論以何種方法進行重建工作,無論在文獻中如何求證平民生活的蛛絲馬跡,這個鄉(xiāng)村生活畫也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將中國內陸視為一個整體的看法是合理的:它消除了地域和歷史的特殊性。畢竟這點不足是微小的,只有那些歷史狂熱者才會對其中的個體事件和精確的年代問題癡迷不已、對這種缺陷不可容忍。在整體重建過程中,記錄下這種特殊性的機會就更少了;如果這一缺陷嚴重地損害了歷史的整體面貌,也早就會被人指出來了。 在封建社會的早期(大約始于公元前8世紀,止于公元前2世紀),當然也可能在此時期的前后,各個城邦的聯(lián)合構成了中華民族聯(lián)盟體(即華夏民族,其主要是在黃河流域中部和東部地區(qū),更廣闊的邊界似乎也可以包括南方地區(qū)),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大致就是鄉(xiāng)村生活的情形。 農民們在高地上建造村莊,通常還會在村莊周圍種植生長迅速的樹籬。其中有些人是洞穴居民,可能他們在古代就生活在山洞里。他們最通常的做法是用泥和沖壓結實的土建成窯洞。他們的墻壁和房頂都很薄,甚至會被老鼠或者麻雀弄破。在房頂?shù)闹醒腴_有一個方形的通風口,以便讓爐子的煙散出去,雨水沿通風口落下時,還可以被收集起來。在房子的南側,朝東開一扇門,朝西開一扇小窗。整座房子只有一間屋子。房子的西南角是最黑暗的地方,那里貯存谷物;同時那里的草席子,還是晚上人們睡覺的地方。每座房子都有自己的場院。圍繞場院的是一片果樹園,果園里種得最多的是桑樹。地勢低點兒的土地留做農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到處都是縱橫交錯的田壟。農田是方形的,農田和農田之間有田埂隔開,田埂不是用來耕種的,而是用來走路的。旁邊還建有小茅屋,看管著莊稼地的農民就居住在里面,直到冬天農閑的時候他們才離開。妻子帶著孩子來田里送飯,只有在吃飯的時候,丈夫才能看見妻子。只要有充足的雨水,農民就能夠從這肥沃的土壤中收獲麻、豌豆、谷子等作物,其中最主要的糧食是粟米,這是他們的主食。當這些糧食經過打谷存貯之后,他們就會回到村莊里,修修屋頂,抹抹墻縫,關在房子里度過干冷的嚴冬。農民需要休息,同樣土地也需要休息、恢復地力。此外,在冬閑季節(jié),婦女忙著紡麻織布。男女在一年中交替勞作,這種有規(guī)律的勞作正是由于干濕二季氣候更替而形成的,而這種更替的氣候也正是東亞平原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不論是在農田里,還是在封閉的村莊里,農民在一整年中只和他們的親屬打交道。一個村子就是一個聯(lián)系密切的同宗大族。血緣紐帶和天然的親子關系使大家族不會輕易分家:侄子同兒子一樣親,父親跟叔伯也沒什么兩樣。家庭生活本身不會產生排外的情感:所有的同輩年輕人可以通婚,兄弟或者堂兄弟、表兄弟可以娶同輩分的姐妹或者堂姐妹、表姐妹。在這種大型的家族中,母愛不會表現(xiàn)出令人嫉妒的情感:如果家族偏愛了誰,那他肯定是家族長女的孩子。同樣的,所有的姑、姨、嬸等都可以被稱為母親。最受孩子尊敬的母親不是他的生母,而是在家族同輩女性中年齡(或者她丈夫的年齡)最大的女人。實際上,年齡和輩分是家族共同體內部的唯一區(qū)分原則,家族是由輩分最高且年齡最長的成員領導和代表的。①這個人被稱為首領或者父親,即部落族長的意思。他的姓通常也是整個村子的姓。這個姓氏是宗族和村莊共同的象征,是一種實體的認同符號,既具體又無法言表,這種共通的認同感正是親屬關系的本質所在。 日復一日,時間流逝,一直不曾分家的大家族會越來越自給自足,與家族外部的交流越來越少。當然家族不會完全孤立,更不會總是封閉。兩性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交替分工的勞動方式上,這一差異也體現(xiàn)在宗族內部的婚姻禁忌上。同一輩的孩子中的男性或者女性,不得不離開家族村莊,與鄰村的異性結婚,同樣也交換了另一群性別相同的異姓年輕人到自己的家族村莊里。這樣的交換可能最早發(fā)生在男孩子身上,因為古代姓氏是靠婦女們傳下來的,而且房子也歸女性所有,作為上門女婿的男性并不占有房子、成為房子的主人。但是從文獻直接記載的婚姻情況來看,交換的是女孩子們。在古老的詩歌中,最讓人感傷的是被迫嫁到陌生村子的新娘。本質上說,不同家族之間的婚姻交叉,就像縱橫阡陌的農田。通過這種婚姻方式,每個村子都接受鄰村的一群“人質”,而同時也提供一群“人質”給鄰村。通過這種定期交換,一個家族與另一個家族之間互惠互利,休戚與共,這也使得家族外部的影響永久地浸透到了內部生活里。家族共同體之間的依賴性與當?shù)氐胤焦餐w的權威性都變得更加明顯,而這種團結了血緣和地緣的共同體是另一種更大范圍的族群組織。 這種更高級的族群復雜組織內部能夠休戚與共,并不依賴于簡單的家族情感;那種情感并不是源于長期接觸、利害關系、共同勞作和共同用餐等。日復一日,個人完全屬于他的家族,而且這種歸屬感意識強烈,對鄰居產生習慣性的抗拒心理。只有在特別偶然的情況下,家族利己主義才會為更高級族群組織的活動服務;這種光彩奪目的更大范圍的利益活動場景并不常見。中國農民的那種有節(jié)奏的勞作生活使得他們每年有兩次機會參加這種特殊場合:一是初春時,放下家務勞動,開始農田勞作的時候;另一個是秋末時,收獲完糧食,開始家務勞動的時候。這兩個時間點都是男女勞動交替、生活模式變化的時候。紡織了衣物,收獲了糧食,每個家庭都很富足:這是享受快樂的時刻,是放下勞作盡情歡樂的時刻,是進行盛大慶祝、祈福的時刻,也是迎來物品交換和大型社交活動的時刻。相互交換并不是為了直接的物質利潤,每一個家族都為自己的勞動果實而自豪,都希望展示自己的財富;相鄰的家族也一起來到村社集會中,邀請對方分享自己的財富:通過這種慷慨可以贏得對方的尊敬。在這些隆重的家族集會上,平時離群索居、自我封閉的農民們此時才會意識到富足美滿,感受到自身在公共角色中的力量,并且對相鄰家族的敵意也自然消除了。與平日里相互隔絕、自給自足的時候所不同的是,不同家族相互滲透的渴望更加熱切、更加感人,友情更加親密、更加純粹、更加完美。 盛大的狂歡活動由多個村莊聯(lián)合舉行,在狂歡中家族聯(lián)合與政治聯(lián)合的力量得到了確認。以男女勞作交替節(jié)奏為時間標志的狂歡集會也具有性狂歡節(jié)日的特征,在節(jié)日中通過婚姻交換,每個家族都從其他家族得到婚配的“人質”,同時也送出本家族的婚配人選。因此這些和諧融洽的農民節(jié)日也是婚配和繁殖的節(jié)日。這些意味著農田豐收、慶祝財富、祈禱未來的農民節(jié)日,同時也是食物狂歡和性愛狂歡的節(jié)日。它們一下子把人們從單調乏味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深深喚起他們最大的希望,也激發(fā)出他們心中最高的創(chuàng)造力。這樣特殊的活動孕育的實踐與信仰支配著中國宗教的發(fā)展:公眾的與家族的崇拜、對祖先與土地的崇拜、甚至對天的崇拜,都是從人類和自然生產繁殖的節(jié)日狂歡中迸發(fā)出來的。這些節(jié)日活動展現(xiàn)了家族精神,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社會意識。 。1)圣地和農民的節(jié)日 鄉(xiāng)村聯(lián)合聚會通常在一個專門特設的地方舉行。那里不能是耕地,也不能是家庭住戶,這個地方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神圣的,絕不可以褻瀆神靈。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這些圣地都被相當明確地標出來了,但我在這里描述的只是節(jié)日儀式的大概情況。人們需要找一個有叢林、流水、低谷和高山等多樣地貌的地方舉行傳統(tǒng)華麗的節(jié)日慶典。四方香客蜂擁而至,他們到此往往路途遙遠,通常要駕著馬車;他們衣著光鮮,穿的是新織的時尚衣服,絢麗的新穎服飾也顯示著每個家庭的富足。平日被關在家里、很少露面的婦女們,則在此時身著盛裝呼朋引伴,互相炫耀著一道參加慶典,她們就像天空中的云彩一樣絢爛。她們穿著小格子圖案的薄棉布裙,戴著灰色或者玫瑰紅的頭飾,漂亮得就像木棉花或者櫻花一樣。人們在聚會中結識新朋友,又重溫舊誼。他們彼此拉著袖子,牽著手,盡情地享受著期盼已久的聚會時光,享受著這段注定短暫的快樂時光,此后又期待再會的喜悅。在這隆重又狂熱的集會上,從各個地方來的人都奔走著、蹦跳著,到處都充滿了歡樂。幸福感不分彼此地在集會上傳遞著,在同族人之間交流著,族人們互相目睹著對方的喜悅,幸福的新記憶在人群中蔓延。他們希望這種有益的接觸能夠盡可能地親密;這種親密似乎可以奇異地擴大其自身的內心世界,在親密的友誼中得到心靈的祝福與凈化。他們感受到從這塊土地的每一個角落都蔓延開來的一種守護神的神圣力量,人們以各種方式祈求這種神圣力量的降臨。神圣力量就蘊藏在自然萬物之間:他們登上的山谷間坡道、他們撩起裙擺趟過的小溪、他們采來的盛開的花朵和綠綠的蕨類植物以及他們砍伐來的灌木、白榆樹和橡木,都蘊涵著神的力量。他們點燃篝火,在花朵的香氣中以清泉沐浴,浴后微風拂面,吹干了身體,這一切都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是合乎“天道”的自然力量,所有一切都是人神之間對未來希望的承諾。①與人類相同,有很多動物們也舉行著季節(jié)性聚會,螞蚱在草叢下聚合,候鳥們也停住了翅膀,魚鷹在沙島上聚集,野鵝在樹林里相呼互喚,這一切都是節(jié)日的一部分,都分享著此時此刻的神圣。它們的叫喊聲和追逐聲成為一種信號、象征和語音,從中人們可以聽到自身情感的回聲。他們與大自然的秩序和諧統(tǒng)一,也就感受到了自我力量的增強。他們的節(jié)日隨著雨季的到來而開始,也隨之結束而告終。難道這些節(jié)日是由最初和最后一道彩虹的出現(xiàn)而調整的嗎?或者他們規(guī)定了彩虹的出現(xiàn)時間?在這些聚會中,鄉(xiāng)村的和諧會盡量與自然節(jié)奏相一致,一切都在歡樂的氛圍中變得更加亢奮,人們想象著他們自己與大自然協(xié)調統(tǒng)一了。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狂歡轉變成為一種對崇拜的需求,于是聚會圣地上的一切都得到崇拜,包括巨大的孤立樹木、小片樹林,水塘、河流交匯地、傾瀉的泉水、土堆、開裂的石頭、似乎留著巨大腳印的巖石。 但在中國古代的農民走出循規(guī)蹈矩的日常生活同時(無疑是艱難而殘酷的,當然也是不幸而空虛的),他們無不經過一個轉變的階段才能進入宗教狂熱:他們從家里出發(fā),去參加節(jié)日聚會的時候,并沒有準備立即爆發(fā)出奔放的激情,因為此時他們仍被各自地域的沉重的情緒所包圍,他們浸透在家族利己主義的思想里,對陌生人充滿猜疑。不同群體之間彼此接近的時候多少都有些懼怕,每一個群體都為另一個群體的威望所動,但他們不正是需要維護自己家族的榮譽嗎?一群人面對另一群人時,互相嘲弄,挑戰(zhàn)對方,害羞被開玩笑的氣氛所掩飾。這樣,節(jié)日活動就開始了,整個節(jié)日是在一系列比賽中進行的。圣地的多樣性地貌為游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情緒一旦發(fā)泄出來就顯露無遺。營造鳥巢(就像燕子那樣)是聯(lián)賽項目,又如拾劈柴和采草藥,甚至斗花也是。還有沿著溪流和山坡的賽跑比賽、競走比賽、推車跑、賽龍舟等,特別是穿越淺灘的比賽最為有趣;他們把衣服系到腰上,既挑釁又逗樂。自信和快樂在所有這些競賽中蔓延,在娛樂活動中,每一群人在分享勝利的喜悅和自我肯定的時候,家族精神漸漸地擺脫了過分害羞膽怯的束縛。禮物替代了挑戰(zhàn):人們互相交換采摘來的花朵,友好地許諾下次再相聚。由于和平的競賽,相鄰的家族走到了一起,忽然開始感到強烈地需要彼此交流,需要鄉(xiāng)村和諧,除舊布新。在圣地的競賽中,煥然一新的生機和活力再次應運而生。 節(jié)日里的競賽使得社會合作關系再次恢復了活力,因為通過競賽給家族聯(lián)合帶來了最年輕的力量競爭,并且在家族之間的親密交流中結束。在古代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是成人禮,這個成人儀式把此前關在家庭里面的年輕人帶入了社會交流之中。此后的訂婚和結婚會給家族聯(lián)合帶來益處,減少了家族之間地域的封閉性。競賽中相互對抗比賽的兩個團隊都由年輕人組成,他們既不是來自同一個村子,也不是同一性別,而且他們都是第一次參加圣地的聚會,在此之前從未互相見過面。我們或許難以想象他們當時的情緒,在每個場合下,年輕人都充滿能量、激情四溢、詩興大發(fā),以原始的方式表現(xiàn)著情感的欲望。當他們在競爭中面對對手時,他們總是能夠很有節(jié)奏地控制競爭行為,不論什么競賽,都是以男女歌舞對決的面目登場。簡潔的聲音伴隨著身體的姿勢而變化,這種挑釁性的歌舞在各隊中輪流進行,要按曲牌唱出詩意的對偶句。他們唱的主題都是被設定好的,都是宗教儀式的呈現(xiàn)。小動物們似乎也加入了圣地的慶典,它們嚎叫著、追跑著,各色各樣的場景匯成了一幅聲情并茂的圣地畫卷。這一畫卷不僅僅是姿勢和聲音的再重復,其所描述內容的豐富性遠遠超過了聲音固有的意義。它們再創(chuàng)造了節(jié)日的符號,并且已經賦予了象征意義和強烈的傳統(tǒng)情感。除此之外,通過彼此輪流歌舞對唱和對抗性的表演,他們還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成語搭配,包括詞匯與詞性的對偶和對仗,由此產生了完全特別的句法功能和獨特的抽象比喻。①在競賽過程中,歌舞表演并不只是創(chuàng)造了面對面的對抗性語言,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了青春萌動的挑逗性語言:他們的手勢和歌唱形式似乎擁有一種欲望驅使的力量,他們使用了圣地才有的象征符號,似乎圣地賦予了這些語言以表達占有欲和控制欲。在競賽中,年輕人會扮成野鵝、鷓鴣和鵪鶉的模樣尋找他們的伴侶,他們努力使彼此遵守雙方結合的約定,這原本就是節(jié)日聚會的初衷。在這幅鄉(xiāng)村風景畫中,鮮花、綠葉、天空中的彩虹、匯合流淌的泉水,組成了一連串祈禱祝福的咒語,聲音的符咒把人們的意愿與大自然連接在一起。漸漸的,在這一長串祈福咒語的影響下,對性的羞怯和家族自我封閉的意識逐漸消褪。最終,詩歌的力量把男男女女帶到一起來,他們不再抗拒男女結合的義務。 他們的第一次野合是在春季慶典的時候,但真正建造房屋、安頓成家卻要到秋季慶典過后。只要還在田野里勞動,即使是老夫老妻也各自分開生活,已經訂婚的年輕戀人也不能見面,除非他們在晚上偷偷摸摸地私會。他們會跳過籬笆墻,躲避親朋好友的目光,在夜色的籠罩下談情說愛。特別是在月圓之夜,他們低聲唱著情歌,小心地共度良宵,在天亮雞叫之前悄悄地分開。夜晚的私會無疑是純潔的。性愛的對抗十分強烈,甚至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互相悅服的時刻,他們才能來到一起。性的結合似乎因長期被禁止而變得更加令人害怕。但當性愛被允許并且被引導后,在春季的慶典中,各個鄉(xiāng)村里的所有青年第一次聚集在一起,那是多么獨特和令人激動的時刻啊!他們那詩意的激情,在宗教的傳統(tǒng)精神下迸發(fā)出來,突然之間就知道如何即興地載歌載舞,而一旦結婚后,他們則不能再歌唱。自然界中的一切也融入他們極具能量的情緒之中,男孩們和女孩們聚集在圣地,想象著他們年輕的結合與大自然的重生達到和諧統(tǒng)一。圣地河面上的浮冰在春天的氣息里融化,溪流有了生命緩緩流淌,干涸已久的泉水再次噴涌,最終細膩甘甜的春雨重回大地,早生的花朵含苞待放、李樹抽枝、桃花遍開、燕子回歸、喜鵲筑巢、鳥兒成雙成對,鳴唱、追逐、嬉戲。孕育生命的愿望早已在他們心里成熟:吞下雞蛋,瞥見天邊的流星,把采來的車前子兜在裙子里,訂婚時互贈花朵,這些都象征著母性。他們相信在春季舉行婚禮更有利于萬物復蘇,是他們求來的春雨,并且結束了冬季休耕的人們再次敞開了肥沃土壤的胸襟,哺育莊稼。圣地目睹了人們壯觀的勞動場面,圣地賦予農民勞作以神圣感,圣地展現(xiàn)了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并在每一次節(jié)日慶典里得到無窮盡的更新。 在這些春季慶典的節(jié)日里,對于年輕人來說,性交是核心儀式。在任何時候,春天這個字眼都意味著愛情。還有什么時候愛情會如剛剛萌生時那么強大而有力?春季慶典的性交儀式幾乎不需要聚餐來結束,畢竟對于訂婚的目的來說,性愛的作用已經足夠了。當人們要步入家庭生活時,他們就會忙著置辦物品,為將來的共同生活盡可能地作好準備?癯院里嬍乔锛竟(jié)日慶典的本質特征;性活動退居第二位。因此,這不是成年儀式和年度的開始典禮,而是慶祝豐收和回家團聚的節(jié)日。這種節(jié)日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鮮明的特點以及鄉(xiāng)村狂歡的場面,男孩女孩們無疑會繼續(xù)聚集在圣地唱歌跳舞,但是慶典的主場已經轉移到給麥谷脫粒的麥場上。鄰居們互相邀請對方去參加盛宴。主人和客人分為兩撥兒,就像情歌對唱競賽那樣分列成兩排,絕不會混站在一起。這也是當?shù)丶易逯g對立的首要表現(xiàn)形式。他們每個群體都知道不吃自家地里收成的好處:他們不敢第一個品嘗自己收獲的水果,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要把新收獲的水果慷慨地獻祭給神農,以祈求新的財富。這些慷慨的行為有時候成為一種家族的榮譽,也會帶來豐收的好兆頭。為了更有信心得到神即將賜予的豐收,難道不需要把現(xiàn)在的富足讓所有人都知道嗎?而且,沒有人會是失敗者,因為沒有人會希望比鄰居們花費得少。這樣,人們輪流揮霍著財富,所有人都確信這樣對待財富可以使自己更富有: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村莊的財富。他們宰殺羊羔,帶來成壇的美酒,然后風卷殘云,酒足飯飽。在這樣不平常的聚會里,所有人都感覺更加親近,他們既不同于親屬關系,也非日常接觸關系,而似乎是有更高的價值,這是在宴會中喝醉后迸發(fā)出來澎湃的激情。他們互相用犀角杯敬酒:“萬壽無疆!福壽綿長!”然后每個人都再回敬道謝。 田野里的農民都對土地心懷感激。他們拍打著土鼓,伴著節(jié)奏歌唱自己的勞動,歌唱過去一年的生活。他們呼喚著一切有益的大自然力量來加入盛會。在舞蹈中,他們扮演各種有靈性的動物,例如貓和老虎等。宗教的熱情使他們忘我地興奮不已,一位哲人在觀看慶典的時候,曾經形容這是“一國之人皆若狂”。但這種興奮與春季聚會中的興奮極不相同。豐收的節(jié)日是由村長和村子里的長者主持的,所以這個慶典的主題也表現(xiàn)為敬老,同時也是秋收冬藏交替的節(jié)日。春天象征著“愛情、團圓、歡樂”,秋天則象征著“死亡、離別、哀悼”。結束了農耕,土地得到了休養(yǎng),用完的“舊東西”被分門別類地收了起來,就像人一樣退縮到家里過冬。寒冷干燥的季節(jié)降臨大地,土返其宅、水歸其壑,老人們手持榛杖,身著白色素衣,目送著一年的逝去。萬木肅殺的嚴冬開始之時就是為老年人準備的節(jié)日,就像春季節(jié)日是屬于年輕人的一樣。這些村社共同體的生活與自然時間的節(jié)律和諧統(tǒng)一,進而又一次成功地維護了大自然的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