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域文化的厚集性、多元性、多樣性,已引起諸多高校學者的關(guān)注,聚集了一大批熱心于民族文化遺產(chǎn)挖掘、搶救與保護的本土學者,他們對于沅水流域的和平文化、巫儺文化、盤古文化、槧瓠文化以及土家族、侗族、苗族、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進行了大量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相關(guān)研究,形成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然而對于沅水文化,卻極少從整體性加以關(guān)注。對于交錯雜居、共同生活在沅水流域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民族來說,一方面是族群認同的“邊界”比較鮮明,在文化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長期互相交往,相互影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形成了諸多相似的共同特征。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信息很好開放,交通很好發(fā)達,造成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更甚,很多現(xiàn)象很多東西還能不能簡單歸屬于哪一個單一民族呢?顯然,硬是要把文化切割成這個民族、那個民族的,把文化標簽任意貼在某個民族上,那是相當困難的,從某種程度上講,研究的科學性也存在一定問題。而如果從流域來研究的話,卻更能反映文化的一種整體性,它的科學性就更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