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反映20世紀80年代中專學(xué)校學(xué)生生活的小說。作者塑造了姜正、孫娜麗、楊嵐、艾春雪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描寫了那一代人的親情、友情、愛情,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戀愛態(tài)度,表現(xiàn)了一代青年為夢想奮斗的決心和抱負,展示了具有理想主義浪漫氣質(zhì)的人生畫卷。 作者簡介: 張瑞海, 1962年生,1985年畢業(yè)于沈陽鐵路機械學(xué)校。畢業(yè)后在昌平機車車輛機械廠擔(dān)任技術(shù)員、工會宣傳干部。1998年到勞動午報社工作,擔(dān)任記者、編輯、采編部門主任、副總編輯、黨支部書記,現(xiàn)任北京市職工服務(wù)中心(北京市技術(shù)交流中心)黨總支書記、副主任。 第一章一 1982年9月21日晚上,被譽為世界最大客運站的北京火車站燈火輝煌,人潮如涌,熙來攘往,熱鬧非凡。 在開往東北方向的候車室里,有兩個青年男女,站在東北角的欄桿旁談笑。男青年身材高挑,面部微紅,上身穿一件綠色的確良上衣,下身穿一件深茶色筒褲,腳上穿一雙布底條絨鞋。女青年體態(tài)微胖,中等個兒,面部白凈,嘴唇左下角有一顆豌豆粒兒大小的黑痣,上身穿一件碎花的確良襯衫,下身穿一件淺藍色筒褲,腳上穿一雙白塑料底布鞋。 “快上車了,你姨咋還不來送你呢?”她看了一下表,兩眼望著他。 “放心吧,她會來的!彼蜍囀业倪M口處,心里不免有些著急。 時間到了8點半,大廳里響起女播音員甜潤的聲音:“各位旅客,由本站開往沈陽方向的153次列車,開始檢票上車了,列車在第3站臺……” 候車室沸騰了,聲音嘈雜。 兩個男女青年各自攜帶行李,跟在長龍似的隊伍后面緩緩移動。 “姜正,快把你的東西給我!”一位3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額頭掛著汗珠兒,手里拎著滿滿一兜水果跑過來,“你幫她拿行李! 姜正的行李已背在身上,他怕麻煩,忙說:“姨,您幫楊嵐拿行李吧。” “姨,您別聽他的話!”楊嵐笑諷道,“別看他是小伙子,不見得比我有力氣,您用不著幫我,還是幫他吧。” 聽了楊嵐的話,姜正沒有反駁,因為他了解這位“假小子”! 姨無奈,見背不成行李,便隨手搶過楊嵐手里的提包。 “哎喲我的媽呀,好不容易擠上來啦!”楊嵐進了車廂,找到了座位。 “也真怪,離開車還有半個小時呢,慢慢上車,有什么可擠的?大家偏不,好像列車即刻出發(fā)一樣!” “你這個大白薯,骨碌在我后邊了吧?”楊嵐看著滿頭冒汗的姜正,一邊接行李,一邊戲謔道。 “我是白薯,你是山藥!我聽說山藥還不如白薯呢!”姜正還擊道,“啥時候你能改掉你那高聲大嚷的男性脾氣呢?” “好,我閉嘴,閉上我該死的嘴行了吧?”楊嵐說完,“撲哧”一聲笑了,因為她看見正在窗外的姜正的姨了:“姨,您別見怪,我就這脾氣。” 姨把兜里的蘋果、梨,從窗口遞給姜正。 楊嵐去整行李,安頓好。盡管她有比姜正富余的力氣,然而也禁不住一個勁兒地折騰,也滿額掛汗珠兒了。 時間過得很快,眨眼工夫二十幾分鐘過去了,車廂里漸漸平息下來。 夜晚,沒有風(fēng),一彎上弦月灑下微弱的光,融在月臺上的燈光里。月臺上站滿了人。除了服務(wù)員以外,該都是送親友的吧?中國人的習(xí)慣,一向把送親友看得非常重要,他們站在那兒,明知道自己在親友上車前,不能把心里的千言萬語都向他們說盡了;明知道自己不來送,列車也要運行,親友也要離開,但他們還是來了…… 列車出發(fā)的時間快到了。 “姜正,”站在窗外的姨將頭靠近窗前,“火車開走后,你倆多吃點兒水果,頭一次坐火車,心里有火……”她好像還要說什么,但只是抿了一下額前的幾根青絲,便離開了窗前。 這一微小的動作,被平時觀察入微的姜正看在眼里。他想:姨還有啥要說的呢? 姜正和楊嵐是上午一起到北京的,他倆來自京郊農(nóng)村,從初中到高中都是同學(xué),今年參加高考,同被陽城鐵路機械學(xué)校錄取。 零零……列車啟動的鈴聲響了,隨即車輪開始轉(zhuǎn)動了。 “姜正,記住,姨和媽一樣,有困難,給姨來信呀……”隨著列車向前移動,姨抑制不住感情的沖動,淚水充盈了她的眼眶。 姜正望著窗外,不敢直視姨的眼睛,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兒。姨仍在前行,隨著火車加速她也加速。此時,一種母性的若有所失的憐愛之情涌上她的心頭。啊,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姜正,你知道嗎?她不再跑了,她最后一瞥,看到了姜正向她揮動著的手。她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性,為了讓姜正走出黃土地,她不知給姜正買了多少參考書,給他說了多少鼓勵話兒。她盼他考上,等他考上了,她又淌淚了,不愿他到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去。她擔(dān)心:他離家千里之遙,又是個農(nóng)村孩子,生活會自理嗎?就為這,她不止一次淌下熱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