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翁同龢


作者:高陽     整理日期:2014-08-12 00:58:25

六十年中事,凄涼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翁同龢(1830—1904),兩朝帝師,清流領袖,是晚清政局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內外交困的時局,云譎波詭的官場,他歷經(jīng)南北之爭、帝黨后黨之爭、甲午戰(zhàn)爭、戊戌政變,從光緒“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到晚年被革職,永不敘用,結局凄涼。翁同龢居于樞紐地位,雖是愷悌君子,但志大才疏,且不免意氣,以至于禍己、禍君、禍國。這是時代的悲劇。
  《翁同龢(上下)》作者高陽深入揭示翁同龢的內心世界,為他一抒難言的隱恨委屈。
  作者簡介:
  高陽臺灣著名歷史小說家,本名許晏駢,出身于浙江錢塘望族。一生著作有九十余部,并以《李娃》、《慈禧全傳》、《胡雪巖》、《乾隆韻事》等著作確定了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其作品暢銷幾十年,雅俗共賞,讀者遍布華人世界,故有“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zhèn)處有高陽”之說。
  目錄:
  上冊
  01天子門生
  02門生天子
  03樸園路線
  04再為帝師
  05依違南北之間
  06朝局的大翻覆
  07常熟門下
  08渤海換了昆明湖
  09“盍簪喧櫪馬”
  10主戰(zhàn)復迫戰(zhàn)
  下冊
  11黃海熸師
  12求和終得和
  13回紇馬與督亢圖上冊
  01天子門生
  02門生天子
  03樸園路線
  04再為帝師
  05依違南北之間
  06朝局的大翻覆
  07常熟門下 
  08渤海換了昆明湖
  09“盍簪喧櫪馬”
  10主戰(zhàn)復迫戰(zhàn)
  下冊
  11黃海熸師
  12求和終得和
  13回紇馬與督亢圖
  14窮極思變
  15“獨坐看雨”
  16戊戌政變
  17山中歲月
  附錄十疑康有為詩并注
  由拔貢而狀元《離騷》:“準庚寅吾以降!碧K州府的唐寅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因取此語,刻為閑章;同府同一年生的還有文征明。后三百六十年,清宣宗道光十年庚寅,蘇州府又降生了兩位猶如唐寅與文征明齊名的士林魁首,一個是潘祖蔭,一個是翁同龢。
  翁同龢籍隸蘇州府治以北九十里的常熟。翁家在常熟是大族,但先世除了康熙十五年丙辰探花、官至刑部尚書的翁叔元以外,沒有出過什么烜赫的人物,直到道光后,方始興旺。
  翁家之盛,始于翁心存。心存之父名咸封,官至海州學正,生兩子,次子心存字二銘,號邃庵,生于乾隆五十六年,道光二年三十二歲,成進士,人翰林。翰林院庶吉士,常例教習三年,復經(jīng)考試,以等第高下,分別任用,稱為“散館”,名列前茅者,二甲授職編修,三甲授職檢討,稱為“留館”,其次用為部員,再次用為知縣。庶吉士散館時,絕大多數(shù)希望留館;翁心存不但留館,而且散館由三年縮短為一年,因為宣宗即位,例開恩科,道光元年辛巳恩科鄉(xiāng)試I則二年壬午恩科會試。子午卯酉之年正科鄉(xiāng)試,辰戌丑未之年正科會試;道光三年癸未舂闈,“胨常館”無法容納兩科的庶吉士,所以翁心存得以提前散館。
  翁心存的宦途非常順利,一年散館,又一年“開坊”,擢為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又一年充福建鄉(xiāng)試正考官,提督廣東學政,時為道光五年。
  學政俗稱“學臺”,例得專折奏事,與督撫平禮相見。三年差滿回京,奉旨在上書房行走,為惠郡王的業(yè)師;菘ね趺d愉,宣宗胞弟,行五;咸豐年間為親貴首腦,內廷外朝皆尊稱之為“老五太爺”。翁心存晚年蹉跌而能復起,未始非由于有此一重淵源。
  翁同龢即生于其父當上書房翰林時。翁心存共生四子,長子同書,字祖庚,號藥房,道光二十年庶吉士,跟他父親一樣,也是一年散館,授職編修;其時早翁同書一科的曾國藩,因是三甲出身,在當檢討。
  后來李鴻章尊稱科名、功名皆是晚輩的翁同龢為“丈”,即由曾國藩與翁同書的關系而來,老師的同寅為長輩,則此長輩之弟亦為長輩;李鴻章所以如此謙下,作用是要突出他繼承曾國藩的形象。
  翁心存的次子名音保,早殤;三子名同爵,出嗣堂叔;幼子即翁同龢,字叔平,號瓶生,亦號瓶廬,晚年自署松禪。他的祖父是學官,父親又是上書房的師傅,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之下,書自然讀得極好。十三歲時作試帖詩,題目是“元夕張宴奪昆侖關”,詠狄青的故事,有“第一回圓月,奇功第一人”之句,傳誦一時。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翁同龢二十歲,成為拔貢——出類拔萃的生員(秀才),稱為拔貢,定制逢酉年由學政在“科考”后選拔,共試兩場,即日交卷,第一場試四書文兩篇,經(jīng)文一篇;第二場試論一篇,策一道,判一條,五言八韻詩一首。較之鄉(xiāng)會試僅試四書文、五經(jīng)文及試帖詩,更為繁重;而且除文字以外,兼重書法,此又與殿試無異。
  因此,在昔科舉時代,常以“名貴”二字來形容拔貢。又有人說,拔貢之名貴,是因為三年出一個狀元,十二年才出一個拔貢。此雖為戲言,但有不通的翰林,而拔貢則必是真才實學,這是毫無例外的事實。
  定制:拔貢為正途出身。進京復試考列一、二等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縣任用。但翰林院畢竟是儲才之地,所以除非年齡太長,急于出仕,否則仍會赴秋闈。翁同龢趁進京復試之便,參加北闈鄉(xiāng)試,輕而易舉地成了舉人。
  這一科順天鄉(xiāng)試的考官是工部尚書王廣蔭、戶部尚書孫瑞珍、工部右侍郎宗室靈桂。孫瑞珍之子孫毓汶、靈桂的女婿榮祿,后來與翁同龢的關系極其密切,卻都交誼不終。先談孫毓汶與翁同龢同榜的故事。
  孫毓汶是山東濟寧人,咸豐年間,為北方士族第一家。他的祖父玉庭官至體仁閣大學士t玉庭有一孫毓淮,是毓汶的堂兄,道光二十四的狀元。咸豐六年丙辰,翁同龢、孫毓汶會試中式后,孫家希望孫毓汶奪魁,造成兄弟狀元的佳話,因而有一段關于孫瑞珍計陷翁同龢的軼聞。
  據(jù)高拜石在《古春風樓筆記》中說:“殿試前夕,赴試貢士,住家離殿廷稍遠的,每多借宿朝門附近親友家,以便第二天清早進入隆家門。那時孫家第宅是在皇城附近,翁家比較遠些。當晚,孫家以通家之誼,延翁同龢到家里夜飯,孫瑞珍以父執(zhí)世誼,殷勤款待,頻頻勸酒,絮絮暢談,賓主非常歡洽。席散之后,孫尚書又邀翁同龢到他書齋里,把殿試一切規(guī)例,不厭其詳?shù)匾灰恢更c,直到深夜,翁同龢已有倦意,加以不勝酒力,兩眼微澀,孫尚書始促其就寢。毓汶早于散席之前就寢了。”可想而知的,到得第二天金殿對策,翁同龢的精神決不如孫毓汶;但翁同龢畢竟還是奪魁了。據(jù)高拜石記,正當翁同龢精力不濟時,“猛記起他父親給他的老山人參兩枝,藏在卷袋里,因找了出來,折下半枝,含入口中略加咀嚼,果覺津液流貫,神志奮發(fā),振筆直書,一氣到底,如時繳卷。”這段故事的真?zhèn),以及人參是否有那樣的功效,都是疑問,但翁同龢的日記中,從未提過孫瑞珍,則是事實。
  金殿臚唱后,翁同龢以一甲第一名授職修撰;孫毓汶以第二名授職編修。這一榜后來成顯宦者,還有浙江歸安沈秉成、宗室延煦、湖南茶陵譚鐘麟、浙江仁和夏同善、宗室霍穆歡、陜西長安薛允升、鑲黃旗滿洲烏拉喜崇阿等。
  ……P1-4
  





上一本:狼王歸來 下一本:從維熙精選集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翁同龢的作者是高陽,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