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魯迅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秦乃瑞


作者:秦乃瑞     整理日期:2014-06-29 13:36:03

本書是英國漢學家秦乃瑞先生去世前未出版校訂的一部遺著,經(jīng)由其夫人陳小瀅女士授權,經(jīng)魯迅研究專家,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家平及其博士生翻譯、校注后出版。作者在書中將魯迅的生平與重要創(chuàng)作,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和重大轉(zhuǎn)折,結(jié)合大的時代背景與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一一向我們娓娓道來,并就其中諸多問題從學術的專業(yè)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通俗而生動地勾畫出魯迅的生命與創(chuàng)作。該書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秦乃瑞(JohnDerryChinnery,1924-2010),英國著名漢學家,愛丁堡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蘇格蘭-中國友好協(xié)會負責人。1957-1958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一年,1970年與陳小瀅(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陳源、凌淑華的女兒)結(jié)婚。多次以中英友好人士身份來華訪問,曾經(jīng)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89年退休后長期在中國居住。主要著述有《現(xiàn)代中國的文學改革問題》(倫敦大學博士學位論著1955)、《新鳳霞回憶錄》(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譯著)、《中國的瑰寶:巨龍之國的輝煌》(倫敦鄧肯.貝爾德出版社2008)、《中國古代文明》(紐約羅森出版社公司2012)等。譯者簡介
  王家平,浙江慶元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在國內(nèi)外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60多篇,外文譯作20多萬字,主要學術著作有《民國視域中的魯迅研究》(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魯迅域外百年傳播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文化大革命時期詩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等8部。
  張素麗,河南葉縣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博士,防災科技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發(fā)表學術論文10多篇,著有《魯迅與中國傳統(tǒng)美術》(首都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等。
  目錄:
  譯者前言()
  引言()
  魯迅的家世和孩童時代()
  紹興周氏家族()
  魯迅的孩童時代()
  早期的私塾生活()
  街頭迎神賽會和社戲()
  魯迅與鄉(xiāng)村孩子章運水的友誼()
  父親的死亡()
  在南京、東京和仙臺的求學生活(1898—1906)()
  魯迅離開家鄉(xiāng)()
  在南京礦路學堂()
  在東京學習日語()
  支持共和主義()
  走上學醫(yī)之路()譯者前言()
  引言()
  魯迅的家世和孩童時代()
  紹興周氏家族()
  魯迅的孩童時代()
  早期的私塾生活()
  街頭迎神賽會和社戲()
  魯迅與鄉(xiāng)村孩子章運水的友誼()
  父親的死亡()
  在南京、東京和仙臺的求學生活(1898—1906)()
  魯迅離開家鄉(xiāng)()
  在南京礦路學堂()
  在東京學習日語()
  支持共和主義()
  走上學醫(yī)之路()
  魯迅的棄醫(yī)從文(1906—1909)()
  魯迅的包辦婚姻()
  “新生活”()
  兩位紹興革命者的死亡()
  范愛農(nóng):從敵到友()
  魯迅最早發(fā)表的文章()
  在伍舍的生活()
  《域外小說集》()
  辛亥革命()
  舊秩序的崩塌()
  魯迅開始執(zhí)教生涯()
  關于頭發(fā)的爭論()
  辛亥革命在紹興()
  魯迅的第一篇小說《懷舊》()
  在教育部任職()
  魯迅成為政府公務員()
  從南京前往北京()
  多種學術興趣()
  忍受孤獨的折磨()
  在教育部的工作情況()
  袁世凱的稱帝野心()
  《新青年》雜志()
  袁世凱的垮臺與辮子軍的挫。ǎ
  一位老友的來訪()
  吶喊時代(1918—1923)()
  《狂人日記》()
  隨感錄()
  節(jié)烈觀()
  國民性問題()
  現(xiàn)在的屠殺者()
  《孔乙己》和《藥》()
  在咸亨酒店()
  《藥》()
  “五四運動”(1919)()
  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轉(zhuǎn)折點()
  魯迅告別紹興()
  魯迅小說《故鄉(xiāng)》的背景()
  《一件小事》、《風波》和《頭發(fā)的故事》()
  魯迅的杰出代表作()
  《阿Q正傳》()
  《吶喊》的其他小說()
  家庭爭端()
  周作人與大哥的失和()
  彷徨()
  《祝!罚ǎ
  《在酒樓上》()
  《彷徨》里的其他小說()
  在老虎尾巴()
  《莽原》與“未名社”()
  娜拉走后怎樣?()
  論雷峰塔的倒掉()
  循環(huán)怪圈()
  看鏡有感()
  西安之行()
  魯迅在西安的活動()
  《語絲》()
  轉(zhuǎn)折點(1925—1926)()
  魯迅的個體抗爭與中國迫在眉睫的危機()
  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
  絕不痛打落水狗?()
  與陳西瀅的筆戰(zhàn)()
  費厄潑賴()
  《華蓋集》()
  魯迅與許廣平女士()
  兩人的早期通信()
  他們共同南下()
  《彷徨》集里的其他小說()
  《孤獨者》()
  《傷逝》()
  《弟兄》和《離婚》()
  在廈門大學任教()
  朋友和敵人()
  《故事新編》()
  廣州插曲()
  離開廈門時的所思所想()
  在廣州的復雜境遇()
  《野草》()
  魯迅在香港的講演()
  香港海關官員的奇怪行為()
  飽受攻擊的上海生活(1927—1931)()
  魯迅與許廣平定居上海()
  內(nèi)山完造與內(nèi)山書店()
  郭沫若與創(chuàng)作社()
  魯迅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魯迅與黃源的合作()
  在杭州的短期休假(1928)()
  魯迅當爸爸了(1929)()
  左翼作家聯(lián)盟()
  年屆五旬的魯迅()
  許廣平的奉獻()
  魯迅的日常生活()
  魯迅的五十歲生日聚會()
  白色恐怖()
  二十三位烈士()
  日本占領東三省()
  日軍進攻上海()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楊杏佛遇刺身亡()
  新生活運動()
  魯迅30年代的其他活動(1930—1935)()
  他對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倡導()
  《北平箋譜》()
  與蕭伯納在上海會面()
  與瞿秋白的合作()
  后期雜文()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diào)集》()
  《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
  《八月的鄉(xiāng)村》()
  “兩個口號論爭”(1935—1936)()
  “左聯(lián)”的活動()
  “左聯(lián)”的解散()
  魯迅很不高興()
  穿著洋服的“四條漢子”()
  魯迅的最后時日()
  這也是生活()
  民族魂()
  尾聲()
  征引與參考文獻()
  譯后記()不久之后,魯迅中斷了在三味書屋的學業(yè),不過他此后繼續(xù)對壽鏡吾先生執(zhí)弟子禮,每次回紹興探親他需要去拜訪壽先生。他時常沉迷于叔叔圖書室的藏書或者其他任何人處借來的書中,不久他獲得了一些報紙和雜志,它們刊載有各種類型話題的信息。通過閱讀報刊,魯迅得知外國列強的軍事力量的存在和它們在中國瓜分勢力范圍的計劃。19世紀中葉,中國陸續(xù)與外國列強簽署了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最近(1894年)中國又被日本打敗,伴隨而來的是1895年簽訂的災難性的《馬關條約》,中國被迫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給日本,這一切強烈地刺激了有識之士變革社會的欲求。一些政府官員也一直致力于建立現(xiàn)代軍事工業(yè),目的是實現(xiàn)陸軍和海軍的現(xiàn)代化。
  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標,有必要建立能夠在數(shù)學、科學和工程方面對年輕人進行培訓的新式學校。因此,在19世紀末一批軍事學校和機械制造廠紛紛建立起來。不過,這些變革和發(fā)展只是在地方上零星地展開;中央政權仍然由腐敗而老朽的滿清王朝控制著,它不支持根本的社會變革。滿清政府特別固守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頑固地認為不管從西方輸入什么技術,都應該以中國的學問尤其是儒家學說為主體,認為儒家學說是教育體制的根基。
  正是國家和家庭的雙重困境,促使魯迅決定不去走做官或者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人生之路,他選擇離開紹興前往南京水師學堂讀書,正好他的一位叔祖在這所學校擔任監(jiān)督職務,且求學于此校也能夠滿足他的通過學習實用本領為國家效力的愿望。作出這一選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南京水師學堂這類學校是免費的。魯迅的決定未能得到他家族大多數(shù)成員的認可,他的母親對此也頗感不安。在紹興,嘲笑外國人是當時的流行風尚,任何模仿外國生活方式或者在西式學堂讀書的人,都會被看作是賣國賊。一篇當時寫就的辯論文章狠狠抨擊了外國人,它引用了《孟子》著名的句子“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
  魯迅給仍然在杭州的監(jiān)獄服刑的祖父寫信,匯報他想去南京水師學堂求學的計劃,獲得了老人的許可(在那個時代,他的祖父是相當開明進步的人士)。盡管母親對他的選擇感到不安,盡管家族成員對他的選擇表示反對,魯迅還是于1898年5月前往南京,并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
  在正式進入南京水師學堂之前,魯迅住在叔祖周椒生的家里。盡管周椒生本人在南京水師學堂擔任監(jiān)督職務,他還是認為周氏家族子弟受訓成為水兵是有失尊嚴的事情,為了躲避家族成員的批評,他決定給侄孫魯迅另外起一個名字。從那時起,魯迅便擁有了正式的名字周樹人,樹人的意思是“培養(yǎng)有才能的人”。當大弟弟也來南京水師學堂上學后,魯迅為他取名為作人;后來,魯迅還親自建議另外一個弟弟取名為建人。這兩個名字與魯迅本人的名字有著相似的含義。
  魯迅只在南京水師學堂呆了幾個月,他很快發(fā)覺這不是一所嚴肅的具有現(xiàn)代體制的學校。比如,這所學校曾經(jīng)有過一個供學生游泳的水池,但由于兩個學生不幸溺水身亡,校方填平了水池,并在水池原址建起了一所關帝廟。廟旁還建有用來焚字紙的爐子,這樣的舉動被魯迅看作是一種迷信。水師學堂中讓魯迅欣賞的設施是桅桿,它高高矗立著,學生爬到它的頂部就能夠看到象山,而且爬桿并不危險,因為在桅桿下張了大網(wǎng)以防學生從桿上掉下。魯迅發(fā)現(xiàn)水師學堂開設的課程妨礙著學生成為水手,他不久就轉(zhuǎn)學到新近成立的礦路學堂,這所學校也在南京,它是陸師學堂的附設學校。





上一本:飛地·異數(shù),還是異術? 下一本:宋詞名家集評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魯迅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秦乃瑞的作者是秦乃瑞,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