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寧波:記憶與想象


作者:顧瑋     整理日期:2014-05-02 09:53:57

寧波,一個1192歲的“內涵豐富”的城市;一個20多年來一直被稱作“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有它的性格和內涵。江南塔中的“長老”天寧寺塔、子城里的永豐庫遺址、浙東讀書人的圣地白云莊……它們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好比是城市的“識別碼”,決定了人們對寧波形象的第一認識。
  目錄:
  第一篇章:尋古
月湖人家
古村流韻
點石成金
“江南兵馬俑”,各就各位
碑碣: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書”
在床櫥桌椅中“收藏寧波”
觸摸“明清”:在天元看仿古家具的誕生
麻絲墩:農器中的“秦瓦漢磚”
古塔:雄鎮(zhèn)四明千年秀
海上書籍之路的“起航碼頭”
老街區(qū):走過昨天,走向明天
鄞地多少“大宅門”,人文淵源好傳統(tǒng)
阿拉年俗里的色香味
聽那些穿透歷史的聲音第一篇章:尋古
  月湖人家
  古村流韻
  點石成金
  “江南兵馬俑”,各就各位
  碑碣:刻在石頭上的“地方史書”
  在床櫥桌椅中“收藏寧波”
  觸摸“明清”:在天元看仿古家具的誕生
  麻絲墩:農器中的“秦瓦漢磚”
  古塔:雄鎮(zhèn)四明千年秀
  海上書籍之路的“起航碼頭”
  老街區(qū):走過昨天,走向明天
  鄞地多少“大宅門”,人文淵源好傳統(tǒng)
  阿拉年俗里的色香味
  聽那些穿透歷史的聲音
  紀念中國電影百年,以寧波的名義
  500年后,再續(xù)雪舟與寧波之緣
  風生水起兮,中國大運河之最南
  跟著《文選》“六”看寧波
  古今讀書意,聞“香”識甬城
  東方有“神舟”,“海絲”通天下
  第二篇章:問今
  寧波閑話,咋話的嘞?
  “文學版”寧波什么樣?
  寧波是什么顏色的?
  寧波的口頭傳統(tǒng),你還記得的有多少?
  甬城傳神之眼何處覓?
  寧波忍將“中國鋼琴之鄉(xiāng)”拱手讓人?
  寧波走書,要演“借東風”?
  “海上長城”今安在?
  到底該由誰來拯救你,古民宅?
  女紅,一道傳統(tǒng)文化的選擇題?
  e時代,家書成為收藏品?
  600年燕話何去何從?
  工業(yè)遺產如何化為特殊的“文化風景”?
  “寧波幫”壯麗篇章誰來賦?
  站在百年門檻上的越劇,向左走向右走?
  我們陷入了淺閱讀的包圍?
  ……
  第三篇章:懷人傳承文化,也即傳承智慧能力,這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比財富的傳承著實艱難。在這些鄞地著名家族中,出現(xiàn)了大批文化人才,顯示了人才密度的絕對優(yōu)勢!按笳T”里的正堂、書樓、花園……往往成了文化交流中心,是浙東文化的獨特載體。
  文化型望族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文化最有力的傳承者、創(chuàng)造者與發(fā)揚光大者。精神財富代代傳事實上,我們關注四明大地上的這些著名的文化型望族,還因為他們通常也是精神型望族。是否德高望重、熱心鄉(xiāng)里公益事業(yè)?是否具有較高的精神品格追求?家族是否團結穩(wěn)固?這些都是衡量一個精神型望族的標準。他們把堅守道德規(guī)范作為人生最大信條,以忠孝節(jié)義為人生追求目標,以禮義廉恥為做人做事準則。他們對道德操守的追求,超過對物質享受的要求。
  西門袁氏是宋朝時從江西南昌遷入的,祖上顯赫,這個家族的發(fā)展有著曲折壯烈的經歷。宋朝末年,袁鏞為抗擊元人壯烈犧牲,一家老小為免遭元人的凌辱,紛紛投河自盡,唯有6歲大的兒子獲救,這就是歷史上慘烈的“一門忠烈,啟孤一脈”的故事。袁鏞和他的家人給這個家族增添了英雄色彩,他的精神品格也為整個家族世世代代所傳承。也許正是因為這段歷史,強大的家族凝聚力成為西門袁氏最大的特點,他們對宗族的感情十分深厚,直到現(xiàn)在,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西門袁氏族人都在熱情積極地參與宗族的各種活動。他們的家譜經過長年的編修,不斷完善,并且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有了十分完備的電子版。在鄞地望族中,這樣大規(guī)模的家族盛事也是極為少見的。另外,西門袁氏的族人在近現(xiàn)代多熱衷于慈善事業(yè),尤其是對教育事業(yè)的支持。
  鄞地另一望族沈氏子弟大都篤實淳樸,素以清德傳家。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沈煥的九世孫沈元中進士,擔任南陵縣令時,遇上了一場大饑荒。沈縣令發(fā)錢幣開糧倉救濟饑民,救活了很多人。后來沈元擔任監(jiān)察御史,由于為官清廉、持正不阿,升為湖廣僉事,審判大獄,務必得其實情,被人稱為“皋陶”。明正德年間,沈氏家族有沈汝璋,閑居在家時,倭寇經常入侵,有一回大批倭寇攻入城內,搶掠財物,燒毀民宅。眼看百姓遭殃,生靈涂炭,沈汝璋不顧年事已高,組織當?shù)匕傩諍^起反抗,給進城的倭寇迎頭痛擊。接著,沈汝璋變賣家產用來修城,他組織的抗倭隊伍法紀嚴明,從不騷擾百姓。
  童藻蓀是童氏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在童氏“讓”房中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廢除科舉制度后,他走外出求學的道路,并在求學過程中開拓了視野,接受了新思想。在認清國民政府腐敗黑暗后,及時引導3個弟弟從學習社會科學轉到研究自然科學,成為童家子弟求學、求職的領路人。為反對內戰(zhàn),他急流勇退,退出軍界,拋棄高官厚祿。童藻蓀的溫然君子之風更是有口皆碑。早年回家過年,他從寧波乘航船到韓嶺,韓嶺下船后坐轎子過張家?guī)X后,遠遠望見寶慶廟、東慶橋,便不再坐轎子,不管跛足行走不便,堅持步行到家——他認為在父老鄉(xiāng)親面前不能耀武揚威。藻蓀先生新中國成立后任中華書局編輯,博聞強識,治學謹嚴,經史名理詩文幾無所不通,工作勤奮,淡泊一生。退休后在北京居住,每有客人到寓所訪問,藻蓀先生堅持拄著拐杖,迎送客人于數(shù)百步之外,行走蹣跚,杖聲鏗然。
  童氏家族中的童第周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童第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凝結著夫人葉毓芬的心血。有人統(tǒng)計,夫婦合作的科研論文,占童第周主要論文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因此被人譽為中國生物學界的“居里夫婦”。童第周所從事的實驗胚胎學研究,是通過實驗來探索生命的奧秘,因而實驗的設計、技巧、精確等成為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葉毓芬恰恰是一名實驗好手。但一直到葉毓芬逝世,她仍是副教授職稱,她至少有三次提升機會,但都因為童第周一直是她的“頂頭上司”,名單報到童第周那里,他總是把升職的名額留給別人。童第周曾對他的學生說:“在我領導之下,我的學生和家人要準備‘吃點虧’!蓖业木又L,是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
  ……





上一本:西野二拍 下一本:一個都不放棄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寧波:記憶與想象的作者是顧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