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篇”涵義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要了解《詩》,便不得不理會“情操”二字!对姟氛,就是最好的情操。也無怪吾國之詩教是溫柔敦厚,無論在“情操”二字消極方面的意義(操守),或積極方面的意義(操練),皆與此相合。 作者簡介 顧隨(1897~1960),河北清河人,字羨季,別號苦水,晚號駝庵。中國韻文、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美學鑒賞家,講授藝術家,禪學家,書法家,文化學術研著專家。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與周作人、沈尹默等大師名儒皆有師生之誼。解放前執(zhí)教于輔仁大學、中法大學、中國大學等,1953年至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大學前身)。著名學者葉嘉瑩、周汝昌、吳小如、史樹青、郭預衡、顏一煙等均為其受業(yè)弟子。1990年顧隨先生30周年忌辰,已故著名國學大師啟功先生曾撰聯(lián)句曰“文苑仰宗師眾失拱辰三十載,書壇標眾望脈延典午兩千秋”,對先生文章、書藝作出極高評價。顧隨的學生、已故紅學泰斗周汝昌也曾這樣評價:“一位正直的詩人,而同時又是一位深邃的學者,一位極出色的大師級的哲人巨匠!
|